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寒夜森森,是谁乘醉意朦胧在挑灯看剑?孤梦千回,是谁在梦里策马扬鞭?旌旗猎猎,是谁在千里之外能听见塞外翻弦?是你,孤旅漂泊的游子,壮志难酬的将军,失意落寞的词人。
南归之后的你失去了手里的钢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管,你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你是一位爱国者,却报国无门;你是一个大英雄,却无用武之地,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八百年前的慷慨悲歌。
1.走近作者
生平经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又是爱国词派的代表。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做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大分量。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
主要作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2.背景解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之时。
辛弃疾原来在北方抗金,后因起义军失败而渡江南下,但南宋小朝廷对他有诸多猜忌,而他仍怀着满腔热切希望,写了《美芹十论》上奏皇帝。奉行投降主义路线的南宋朝廷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宋史本传》)为理由,不予理睬。报国无门,壮志难申,辛弃疾这时心中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
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遂成此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66岁了。他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3.文化常识
【建康】 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东晋、孙吴、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六代京师之地,是中国在六朝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吴钩】 春秋时期吴地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例如: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楚天】 指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空,这一带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管辖。泛指南方。例如:楚天千里清秋。
【元嘉】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例如:元嘉草草。
1.字音识记
鲈鱼堪脍( ) 孙仲谋( ) 佛狸祠( )
遥岑远目( ) 玉簪( ) 螺髻( )
揾泪( ) 倩( ) 胥( )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1)可惜流年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2)尽西风,季鹰归未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遥岑远目 ( )
尚能饭否 ( )
赢得仓皇北顾 ( )
忧愁风雨 ( )
5.特殊句式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释成语
(1)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吹雨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吞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经典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校对
1.kuài zhònɡ bì cén zān jì wèn qiàn xū
2.(1)动词,回头看,回头/动词,拜访,探访/动词,考虑,顾虑
(2)连词,尚且/连词,还,仍然/动词,如同,好像
(3)动词,表示动作的趋向/动词,离开/副词,过去的/动词,距离
(4)动词,领会/副词,正赶上/动词,集会
(5)副词,曾经/副词,竟,竟然/动词,通“增”,增加
(6)名词,视线之内/动词,盼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对着
3.(1)可叹,令人感慨/令人惋惜
(2)秋风/从西面吹来的风
(3)指英雄业绩/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轻浮放荡
4.名词用作动词,望,看 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形容词用作动词,为……而忧愁
5.(1)倒装句,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
(2)倒装句,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3)倒装句,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6.(1)演奏乐曲、表演歌舞的场所。
(2)遭受风雨的打击,比喻遭受摧残、挫折或磨难。
(3)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4)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7.(1)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玉簪螺髻
(2)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3)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4)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5)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词中的“游子”指谁?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辛弃疾。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句从修辞手法看是比喻、比拟。“献”“供”是人特有的动作,这里用来写山,是拟人;“玉簪螺髻”是把山比喻为玉做的簪子和美女的发髻,是比喻。
3.词的结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与上片的哪句词相照应?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意近而相呼应。表达了词人自觉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寂寞惆怅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中,“舞榭歌台”“风流”“雨打风吹”各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舞榭歌台”是吴国太平气象的象征。“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
5.词的下片作者写道“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此作者有什么感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6.本词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答案:①孙权 ②江山犹昔,而如孙权的英雄已不见,暗含无人可御外侮之意 ③刘裕出身贫寒,历经百战开创基业,这和南宋统治者苟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怯懦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也暗含着用英雄们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之意 ④刘义隆 ⑤这一典故是对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功近利、主张出兵而不做充分准备的警告 ⑥拓跋焘 ⑦廉颇 ⑧以廉颇自比,表示仍能为国效力,同时也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有人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后一句话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他人之见]
观点一:最后一句话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作者借用廉颇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虽已年过花甲,但壮志未减,雄心犹在的豪迈气概。
观点二:最后一句话蕴含的是悲情怨语。“凭谁问”三字抒发了作者想到赵国有用廉颇之志,还派人去探问,而朝廷却无重用自己之心,更无探问之人,只得坐视髀肉复生,空有报国之志的悲愤。
[吾之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主旨归纳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通过写登上北固亭,追忆古人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又通过回想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情景,告诫当今的北伐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再回忆当年南归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却雄心不老,仍希望为国尽力的爱国热情。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以文为词”的手法在章法结构上,本词善于收纵转折。词的起句破空而来,境界开阔,气势宏大。通过所见、所想展现题旨,然后以“无人会,登临意”来收合,转出下片,下片更是层层转折,“鲈鱼堪脍”以“季鹰归未”转,“求田问舍”以“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转,而“倩何人……英雄泪”又与“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结构曲折而又严谨。
(2)在用典贴切达意上,本词既有张季鹰为吃鲈鱼而弃官归乡、许汜求田问舍为刘备所羞、桓温感叹“树犹如此”的明用,又有“栏杆拍遍”的暗用。这些典故的使用,不仅使词意婉转,而且还紧扣主题,丰富了词的内涵。
(3)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起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是实写眼前之景,却蕴蓄着深厚之情。接着遥望远山,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景中寓情。采取移情于物的写法,写远山“献愁供恨”,以虚写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客观景物上。这样整首词更加曲折有味,词的主旨更加深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巧用典故,含蓄蕴藉
运用典故,是辛弃疾词的一个重要特点。本词全篇用典,事事切合主题:借孙权创立大业抒发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志向;借刘裕表达抗敌救国的决心;借元嘉草草北伐失败的故事,讽喻当朝要做好充分准备,不可重蹈覆辙;而佛狸祠的情形则是警示当道,要坚定北伐的信念,否则时日一久,风俗一变,收复失地便更加无望;而自比廉颇,借廉颇之事表达自己人虽老,雄心犹在,报国决心不变的情怀。
(2)借古讽今
词中恰当地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即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的问题: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告诫;对“佛狸祠”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词人最后以廉颇自比,实际上是自己内心的独白。全词借古讽今,亦史亦论,结构上事事相连,环环相扣。借怀古充分地表现了词人的爱国之情。
4.课文全译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
[遥岑:远山。岑,小而高的山。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和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用以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江南游子:作者以北方人客居南方,建康在宋时属江南东路,故有此称。吴钩:兵器,似剑而刃弯,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脍:把鱼、肉切细。季鹰:晋朝吴地人张翰,字季鹰。《世说新语》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求田问舍:购买田地和房舍。据《三国志·陈登传》记载:许汜向刘备诉说自己去拜访陈登时,陈登不理睬他,自己上大床躺下,而让许汜睡下床。刘备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而让你睡在地上。这里是指那些只知谋求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词人引用这个典故,意在表明自己不愿做一个只知求田问舍、添置家产的人。刘郎才气:指有雄才大略的刘备。]
[忧愁风雨:为风雨(飘摇的国势)忧愁。树犹如此:语出《世说新语》。晋朝的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叹息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处借以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
[倩(qìnɡ):请(别人为自己做事)。揾(wèn):擦拭(眼泪)。]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即江山千古。意为千百年来江山依然如故。仲谋:孙权的字。]
[风流:指英雄业绩。总:都,全。去:离去。]
[寻常:普通,平常。巷陌:指街道。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起兵都在京口。]
[当年:指刘裕为恢复中原而大举北伐之时。金戈铁马:指代精锐的部队。]
[元嘉: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草草:即草率出师。赢:剩。仓皇北顾:形容宋军仓皇南逃,又时而回头北望,担心敌军追赶的样子。]
[四十三年:辛弃疾于1162年从北方抗金南归,到1205年任镇江知府写这首词时,已经过去43年。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可堪:哪堪,怎堪。堪,能。佛狸祠:元嘉年间宋文帝北伐军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至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在那里筑了一座行宫,后改为祠庙,称佛狸祠。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名。神鸦社鼓:吃祭品的乌鸦和社日祭神的鼓声。说明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竟在佛狸祠前频繁地迎神赛社。]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廉颇被免职后,到了魏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想再起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用典
一、知识讲解
用典也称用事,是中国古代诗词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学创作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的含蓄及典雅者,即称“用典”。用典、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即运用了冯唐的典故;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后庭花》这一歌曲名也是运用典故的范例。
用典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①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②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③减少语词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词之繁累;④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不仅增加诗词的外形之美,且使其内涵更为丰富。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题目。
[中吕]上小楼隐居
[元]任昱①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高风度。任年年落花飞絮。
【注】 ①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生卒年不详。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人,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仕。
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首先交代了隐居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因而在有如“蓬莱”仙境一样的风景优美之地隐居。
B.“荆棘满途”与“蓬莱闲住”既成陡转,又为因果,使读者一开始就对作者的“隐居”产生了理解与赞赏之情。
C.“诸葛茅庐”三句中,“茅庐”映合隐居的住所,“松菊”映合隐居的环境,“莼鲈”映合隐居的起居生活。
D.最后一句以“落花飞絮”代表纷俗的世相,以“年年”表明自己的不改故常,领以“任”字,决然而又悠然,回应了“不顺俗,不妄图”的隐居原则。
E.全曲仅以一首句一尾句,巧点尘世,其余均驰神走笔于隐居天地,表达了消极隐退避世的情怀。
解析:B项,“既成陡转”有误,这里应是“对照”或“对比”;E项,“消极隐退避世的情怀”不正确,应为“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情怀”。
答案:BE
2.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选择两三例分析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这首小令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但读来并不觉得生硬,这主要得益于词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依据注释,通读小令,找出所运用的典故,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用典:①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自比管仲、乐毅,作者以出山之前的诸葛亮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②陶渊明脱离官场、归隐田园时“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借陶渊明之“松菊”表达自己清高自傲,超然独立的胸怀;③西晋张翰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莼羹、鲈鱼,辞官归家,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土田园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的惬意之情。
[课内素材]
【素材提炼】
辛弃疾是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他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者,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重安定民生。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辛弃疾一生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处在极度的悲愤之中。晚年的辛弃疾,还时常回忆起自己青年时代的戎马生涯和报国壮志,于是写下了《破阵子》。晚年的辛弃疾一度受诏再用,但不久就去世了。临终时他憔悴的脸上忽然现出了一些神采,他此时如同又纵马飞驰在战场上,对着金人砍杀,马儿不停地奔跑着,身后成千上万的大军跟着自己向北冲锋,旌旗飘扬,杀声震天……
【素材点金】
1.信念是人类精神的支柱,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虽收复中原故土的抱负未能如愿,但追求理想的信念一生不变,至死不渝。
2.人生的选择有时难免无奈,但只要尽力而为就可以一生无悔。辛弃疾的心灵选择多少带有些悲壮色彩,一生“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无奈之下,他放下金戈,手握狼毫。他对心灵的探求是他久经政治的锤打之后精神的依附,终究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认知。
3.爱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家,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真正的爱国者,都有着壮阔的胸襟,满腔的热血,为国家甘愿牺牲一切。滔滔江水淘洗着他们走过的痕迹,这些鲜活生动的形象带给我们的是思想的启迪。
【精彩运用】
示例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每一种选择,都有属于它的美好风景。古有辛弃疾自筹军队只为杀敌报国,在爱国的行动中追求他所期待的风景。虽为富家子弟,辛弃疾却丝毫不吝啬万贯家财,愿意为保家卫国奋斗终生,抛头颅,洒热血。有人会说他傻,的确,在众人看来,他的努力或许只是一顿无用功,并不能挽回任何局面。但转念想想,他坚持自己的目标,只要是为国家付出了一份力,他就不会有任何遗憾。换句话说,他追求的是他心中的美好图景,而他的坚持就是他追求的最好途径。这是他的选择,也必将换回他心灵的慰藉,收获别样的风景。
示例2: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选择雨燕减肥的奋斗道路,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与你醉明月,和你共同走雨燕减肥的奋斗道路。
[拓展阅读]
把栏杆拍遍
梁 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他们交织在一起,如地壳里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力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途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好词了。
诗,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名师点评】 作家用形象化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途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什么“九蒸九晒”,什么“水煮油炸”,什么“千锤百炼”,辛弃疾在词作领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历史的“歪打正着”毁掉了一个赳赳武夫,却成就了一个千古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