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拿来主义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日本的动漫,那你们爱看韩剧吗?前些日子,一部《太阳的后裔》横扫中国大江南北,无数人痴迷其中,日夜追剧,于是有人说要抵制韩剧,而有些人则认为,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岂是一个小小的韩国影响的了的?那么针对这种文化问题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呢?让我们走进《拿来主义》,看文笔犀利、诙谐幽默的鲁迅先生是怎样解读这个问题的。
1.走近作者
生平
经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祝福》等著名小说。“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研究马列主义,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了优秀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了果戈理、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文坛上较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主要
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译著:《死魂灵》(俄·果戈理),《毁灭》(前苏联·法捷耶夫)等。
2.背景解读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同年6月7日的《中华民报·动向》上,署名“霍冲”,后被作者收入《且介亭杂文》中。
这篇杂文是鲁迅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写的。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1934年,国民党政府为了巩固其反动统治,大肆鼓吹“尊孔读经”。同时,接连将祖国文化遗产送去外国,当作崇洋媚外的工具。买办文人跟着吹捧帝国主义文化,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使中华民族文化面临严重危机。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和糊涂的观念。在革命文艺阵营内部,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上,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割断历史——全盘否定;拜倒在古人、洋人脚下——全盘接受。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3.相关知识
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杂文以广泛的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为基本内容,带有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和思想启蒙色彩。在艺术上普遍追求说理的形象化和抒情化,一般有较鲜明的讽刺、幽默的喜剧色彩和机智论辩的哲理品格,有着警世、审丑、益智、移情的多重功能。
中国自战国时代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就多有这一类的文章。五四以后,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为了战斗的需要,对于有害的事物,揭微显隐,痛下针砭,广泛地运用了杂文;它们有如匕首、投枪刺向敌人,显现了极强的战斗力;在艺术上,感情饱满,形象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杂文的新传统和新风格。新中国成立以后,革命作家的杂文继承了战斗杂文的传统,对有害的事物迅即给以讽刺或抨击,对新生的进步的事物给以热情支持和歌颂,成为新型的文艺性政论文体。
1.字音识记
自诩( ) 残羹冷炙( )( )冠冕( )
吝啬( )( ) 脑髓( ) 譬如( )
蹩进( ) 国粹( ) 剔除( )
糟粕( )
2.词语释义
(1)碰钉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礼尚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残羹冷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冠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管三七二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孱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玄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义辨析
(1)不免·未免
辨析:两者都是语气助词,作状语,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某种过分情况的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能作谓语。“不免”是免不了之意,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表示某种结果在客观上不可避免,有时还可以作谓语。
辨析小练:①因为监听之类的情报战,如果有人相信欧洲将下狠手“惩治”美国,也________太幼稚了。
②长途旅行________遇到恶劣天气和夜晚赶路的情况,此时车辆的灯光就变成了驾驶员和乘客的生命线。
(2)自诩·自夸
辨析:两者都有“夸耀自己”的意思。“自诩”语义较重,多用于书面语。“自夸”口语色彩更浓一些。
辨析小练:①斯诺登事件将美国政府置于尴尬境地,而一向以“独立”________的美国舆论能够在斯诺登事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世界擦亮眼睛等待着。
②改进干部作风的成效应该坚持群众标准,让群众当评委,由群众说了算,看群众满意不满意,而不是由干部自说________、自吹自擂。
(3)冠冕堂皇·富丽堂皇
辨析:两者都有“盛大”或“庄严”的意思。但“冠冕堂皇”侧重指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富丽堂皇”则是指建筑物宏伟华丽或场面盛大、豪华。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这是“冠冕堂皇”所没有的意思。
辨析小练:①“生活习惯”“与部分事实有出入”,无论学校给出多少________的理由,有一点就是即使提供开水,让孩子用冷水泡饭总是不对的。
②欧式装修风格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________、雍容华贵,这也是很多业主选择欧式风格的原因。
(4)礼尚往来·投桃报李
辨析:两者都与往来有关。“礼尚往来”侧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投桃报李”侧重指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含有投入少、回赠多之意。
辨析小练:①在“人情”的掩护下,一些权钱交易变成了“________”,行贿者自然送之,受贿者坦然收之。就这样,一些领导干部丧失了应有的警惕。
②一些地方不仅不真心控烟,反而对财政贡献巨大的烟草企业________,重点扶持和保护,甚至任由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泛滥,这进一步加大了控烟难度。
自我校对
1.xǔ gēng zhì miǎn lìn sè suǐ pì bié cuì tī pò
2.(1)比喻遭到拒绝。
(2)社会交往中应当有来有往。
(3)吃剩的饭菜,文中借指权贵的施舍。
(4)“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
(5)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6)懦弱无能的人。
(7)文中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3.(1)①未免 ②不免 (2)①自诩 ②自夸
(3)①冠冕堂皇 ②富丽堂皇
(4)①礼尚往来 ②投桃报李
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之前,先批判了什么?重点是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熟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文章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了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了“送去主义”的本质。
2.为了揭示“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列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碜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在这里作者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3.作者认为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国“只是送出去”,“几百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4.你怎样理解第六段中的“送来”和“拿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的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5.要想拿来,我们必须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和做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具备的条件: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②做法: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6.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文章第一段对“送去主义”进行了讽刺和揭露。你认为在今天有没有“送去”的必要?应如何看待“送去主义”呢?
[他人之见]
观点一:没有“送去”的必要。我们要实行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要汲取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来发展自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而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文化遗产送出去。“送去主义”是一种媚外行为,应该批判。
观点二:有“送去”的必要。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了解世界,也应该让世界了解我们。既要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也应适当把自己的优秀文化“送去”,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强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送去主义”有积极的一面。
[吾之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主旨归纳
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用比喻做论证。运用比喻说理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作者先把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设喻,先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把拒绝借鉴、害怕继承、不敢选择的逃避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历史、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说成是“昏蛋”;把全盘继承、顶礼膜拜的投降主义者比作“废物”。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晓畅,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除了整体设喻论述“拿来主义”之外,在文章的其他许多地方也广泛使用比喻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打破大门”“碰钉子”等形象地揭示出清政府闭关锁国、落后挨打以致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事实,较之于直陈史实来得风趣、幽默。
(2)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始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3)幽默嘲讽皆为文。
①将批判对象形象化、漫画化。作者将要批判的观念形象化,然后着意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并予以无情的否定。如批判闭关主义的危害时,不说外敌入侵,清政府丧权辱国,而说“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再如写徘徊的孱头、放火的昏蛋和欣欣然入室大吸鸦片的废物,将其要否定的对象漫画化,表现其滑稽、可恶的特点;又如写捧着古画、新画一路挂过去的“大师”们,让人忍俊不禁;而对于背着烟枪、烟灯周游列国的人的联想勾勒,则让人感到可厌、可悲。
②使用反语来增强讽刺效果。或寓贬于褒,如“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或贬词褒用,如“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或引用敌论的原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使用旁敲侧击的表现手法。如“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既嘲讽了“送去主义”,又给那种追逐时髦的“摩登”风尚来个顺手一击。又如,在写“得了一所大宅子”之后,作者插入“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对反动文人邵洵美因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自我炫耀的言行,也顺带一笔予以嘲讽。
理解文中词句含意
一、知识讲解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是指体味和推敲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在具体的语境中的内涵。重要语句包括词语(短语)和句子。
1.重要词语
文章中的“重要词语”,通常指的是那些或含义深刻(关涉主旨意蕴),或有特定义(关涉语境临时之义),或有指代义的词语;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楚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等。这些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所解释的普通含义,而是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答题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文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可能是指示代词,也可能是具有指代作用的非指示代词;第二,考试涉及的有些词语是文章的标题,同时也是文章描写的对象,对这类词语含义的理解关涉主旨、意蕴、形象,并非单纯的词语理解。
理解词语的含义,可分三步走:
首先,明确词语在文中所处的句、段的位置,找到相关语句;
其次,明确词语的类型,确定思考的方向;
最后,结合上下文和文章描写的对象、表达的主旨、抒发的情感、作者的意图、依托修辞的表达效果来确定词语的含义。
2.重要句子
“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或揭示文章主旨,或表达作者情感,或内涵丰富,常见的有如下几类: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揭旨明理的议论句、观点鲜明的抒情句、语意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形象的修辞句。
体会含义的原则是: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以及句子的语言气势,针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对句子的真实含意进行领会。
理解重要句子做到“三看一虑”:
“一看”词句位置,即看其处于文章结构首、中、尾的哪个位置。
“二看”语句特征,即看考题是从哪一个命题角度出题的,是情感义,还是特殊义;是含蓄句,还是修辞句;然后思考这一考题需要从哪些思维角度切入回答。
“三看”上下语句,即有时该句的前面或后面就有解释该句含意的句子,而考生只需把它拿过来,稍加变通,即可准确作答。
“一虑”是指要考虑该词句与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态度的关系,这样能避免肤浅化。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黢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作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重要词语的鉴赏,首先要理解它在文中的字面意义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然后理解它的引申意义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窗子”在文中的字面意义是指具体的窗子,如文中第三段中提到的“铁纱窗”“玻璃窗”,起到了分隔不同生活场景的作用。“窗子”的引申义是心态与观念的限制,是无形的窗子,起到了隔绝自我与外部世界的作用。
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课内素材]
【素材提炼】
“拿来主义”的新内涵
针对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鲁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这就是“拿来主义”的含义。没有广泛地拿来,兼收并蓄,又怎能消化吸收,又如何能创造、创新?可见,只有先拿来,广泛地吸取别人的长处,借鉴他人的优点,才能最终有所创造。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电脑、汽车、影视文学、生活观念等事物如潮般涌入我们的生活和视野中。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运用鲁迅的“拿来主义”,开动脑筋,擦亮眼睛,勇敢地来占有、挑选、利用。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国外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素材点金】
1.如何看待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承载的是历史的痕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是我们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合理保护,正确开发,是我们最好的对待方式。
2.培养文化的自信。弘扬我们的民主精神,像鲁迅先生一般地喊出来,让世界知道我们,向世界展示我们的风采,让那些愚夫们,听听我们铿锵的中国之声——“拿来”!
3.有选择地占有。拿来主义的精髓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需要的,对我们有利的,就可以拿来,有选择的拿来,趁早拿来。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吸收进步有益的东西。
【精彩运用】
示例1: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教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大胆吸收中外有用的文化科技遗产,大胆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有一次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在任何时代,人们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汲取营养成分,否则要发展不可能,要生存也会成问题。假如我们的生存与外域隔离,与历史断绝,我们就会回归为一群茹毛饮血的怪物。
示例2:转眼间,改革开放已四十周年,面对中国取得的辉煌成绩,先生的“拿来”与“送去”,让我们国人机智敏锐,目光放亮。先生的“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影响,抨击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强调“拿来主义”,要吸取外国的精华来充实自己,取长补短,这正是先生写此文章的要旨所在。
[拓展阅读]
也谈拿来主义
小城
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曾针对文化和文艺,大声疾呼“拿来主义”,即要大胆西学东用。
21世纪的今天,“拿来”变得如此容易和普遍。大家都在不断地、毫不客气地演绎着“拿来主义”。有人把这种现象含蓄地称作“借鉴”,也有人毫不客气地将其命名为“剽窃”。
首当其冲的就是学术界。上至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剽窃抄袭成风,弄虚作假为常,巧取豪夺成性,欺世盗名为荣。不仅如此,学术抄袭已经从学者的个体行为发展成集体和集团行为,并且有制度化、合理化的趋势。
关于学术腐败的问题,不少文章和论坛也深刻挖掘了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同时呼吁健全的法制和教育制度以及学术界人士的责任心、淡泊心和诚信品质。可是学术抄袭还是愈演愈烈,大有从燎原的星火演变成汪洋火海的势头。
梁启超曾针对清朝学者呼吁素惯淡泊、与世无竞、终身于学的“寒士”。在学术领域逐渐商业化的今天,这种“寒士”如稀有动物一样濒临灭绝。试看身边的同事朋友,发文章做科研,十有八九是“借鉴”了别人的,而这种借鉴并非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复制、粘贴、改编、翻译,网络是如此好用。学富五车的大家们会大方地点出引言、做细注释,而那些“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主儿总是偷偷摸摸、含含糊糊、引而避之、鸠占鹊巢。
在西方学术界,如果被发现一次抄袭,肯定是被踢出学术领域永世不得翻身。而在中国的学术圈,被发现了、指控了,作弊者顶多是丢了一些头衔,还是会在高校和学术界混得如鱼得水。
我对娱乐圈和影视圈知之甚少,偶尔的观看和欣赏,也会遭遇不同程度的“拿来主义”。第一次看《好想好想谈恋爱》时非常激动,觉得影视圈终于出了电视精品了,那镜头和光线的切换,音效和环境的采用,精辟的对白和哲理性的讲述,四个不同女人对时尚、爱情、友情、生活、工作的阐释都令我欣喜不已。可不幸的是,《Sex and the City》撞到了我的眼球,它每一季好像都在嘲笑我这肤浅的骄傲。这是典型的超越借鉴的剽窃,因为所有关于《好想》的值得欣赏的因素大都来自这部美国电视剧。
韩剧的流行不仅带来了韩式服装和韩国菜的泛滥,还把韩剧模式、理念、风格灌输于中国影视界和大众心中。《白领公寓》《情定爱琴海》不仅选用韩国明星,还运用了韩剧的拍摄风格:典型的大特写镜头、精美的服装和画面、灰姑娘和富豪王子的痴怨爱情。情似神似,汉语版的韩剧而已。前两天中央一套播出的泰国的《凤凰血》也未脱窠臼。
上周译了一篇关于“隐藏奢华”的文章,说到美国名人明星们之所以穿用商标和徽志不明显的名包和服装,就是因为这些名包和名牌时装的赝品和模仿品充斥了美国各大商店。这些所谓的“名牌”的拥有也因为普遍而失去独特和尊贵。
当然,时尚、服饰等流行因素的散播和模仿与学术界、文艺界的抄袭剽窃不可同日而语。它们引起的官司也相对少得多。
这是个信息时代,只需要10分钟的时间,艾美奖上的时装和珠宝展示就可以把流行理念和时尚元素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个信息世界,只需要鼠标一点,你就可以搜集到想要的信息,复制自己需要的内容。这是个粘贴、仿制、改编、模仿的时代。“拿来”如此容易,如此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这类的“拿来主义”,不需要大力提倡了,需要的是合理的限制和管理。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切中时弊、很有时代感的文章,作者从学术界谈到影视娱乐圈,谈到时尚与服饰,几乎全方位地列举了时下的“拿来”现象,凸显了当今文化创造力匮乏的现象。从根本上说,“拿来主义”就是崇洋媚外,其来源是不自信,对国家和民族的不自信;最深刻的来源,则是社会各界一遍遍重复的过往两百年的屈辱历史。这种屈辱大概已经深入了民族心里,一直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思想,就像阴影藏在潜意识之中,也许感觉不到,但是恐惧和自卑就是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