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全国Ⅰ卷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阿根廷) 《古渡头》
《马兰花》 《锄》 《天嚣》
全国Ⅱ卷 《峡谷》 《鞋》 《塾师老汪》 《战争》(美) /
2013-2017全国高考卷文学类阅读小说体裁统计
2013-2017全国高考卷文学类阅读题型及考点(1)
2013全国Ⅰ卷:(2)“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013全国Ⅱ卷:(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2013-2017全国高考卷文学类阅读题型及考点(2)
2014全国Ⅰ卷: (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2014全国Ⅱ卷:(3)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2013-2017全国高考卷文学类阅读题型及考点(3)
2015全国Ⅰ卷:(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2015全国Ⅱ卷: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2013-2017全国高考卷文学类阅读题型及考点(4)
2016全国Ⅰ卷1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2016全国Ⅱ卷(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2013-2017全国高考卷文学类阅读题型及考点(5)
2017全国Ⅰ卷: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技巧突破
鉴赏小说文学形象主要涉及四大考点:文学形象特点、塑造文学形象手法、文学形象的作用以及文学形象探究题。这里的文学形象主要体现为人物形象。
一、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一)五个答题角度:1.关注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2.关注塑造形象的方法;3.关注情节;4.关注环境描写;5.关注人物关系、作者评价及其他作品中人物的评价。
(二)两种答题模板:1.总分式答题模板:总说特点+身份、地位等分析+思想性格分析。2.并列式答题模板:A.性格特点+分析;B.性格特点+分析……
1.(概括人物形象)作品主人公韩六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大智若愚,聪明机智。在批判韩芥园时,为了打断批斗会,故意装睡,将热水泼在郭彩娥身上,并故意与之对骂,表现了他聪明机智,大智若愚的一面。(2)心地善良,懂得感恩。韩芥园跟红卫兵小将搭了句话,使他免于继续扫厕所,他心怀感激,于是想办法打断了对韩芥园的批斗会,表现了他心地善良,懂得感恩的一面。(3)胸怀宽广,包容他人。祖六奶奶说他是睡神,甚至小孩子都叫他睡神,他都坦然处之,表现了他胸怀宽广,包容他人的一面。(4)多才多艺,富有情趣。学过昆曲,在批斗会上会溜嘴唱了出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富有情趣,多才多艺的人。
二、分析塑造人物形象手法
(一)常见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1.正面(直接)描写,包括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等细节描写,先抑后扬等。2.侧面(间接)描写,包括侧面烘托、对比衬托、环境烘托、物象象征等。
(二)常见答题模板:手法+文本体现+作用效果(包括所刻画形象特点、主题等方面)。
2.(塑造形象的方法)作者是如何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韩六爷的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侧面烘托。①如通过支书韩芥园的神情及评价表现他的懂得感恩与大智若愚;②通过祖六奶奶与村中小孩对韩六爷的称呼表现他的胸襟与宽容;③民众不理解韩六爷,在批斗会上不再逼着他发言,侧面表现出韩六爷的“智”。(2)对比衬托。①在做宣传画的情节中,副支书韩成训的攻击与批斗会上韩六爷处处维护支书的行为形成对比,有力地衬托了韩六爷的善良与懂得感恩;②在支书韩芥园的批斗会上,郭彩娥的丑态百出,与韩六爷的大智若愚形成鲜明对比。
三、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一)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1.从结构角度,关注人物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动作用、线索作用;2.从内容、主题及社会意义的角度,关注情节内容的合理性,关注主要人物形象所揭示的主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社会价值,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1.对主要人物的陪衬(烘托)作用;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4.升华主旨,画龙点睛。
(三)答题模板:描写手法+作用分析+表达效果。
3.(分析主要人物作用)作者塑造韩六爷这一人物形象的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
【答案】(1)作者将韩六爷塑造成一个特殊年代里的平凡而不失善良的小人物形象,表现了至真至纯的人间情感;也反映出在特殊社会背景下小人物无法主宰个人命运的现状,表达出反思的主旨。(2)“睡神”一词蕴含着文本的主旨,象征着特殊年代里的一种生存方式:在批斗会上以一种大智若愚的方式来保全自己,保护他人。
四、人物形象探究题
(一)考查形式
主要有:1.小说主人公探究,即对小说主人公为谁存在争议之文本,设置相关“主人公是谁”的题型;2.小说人物形象的行为、观点探究;3.塑造小说形象的意图探究。
(二)解题技巧
主要从以下五个角度分析:1.人物自身角度,看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2.情节角度,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变化史,分析人物形象与情节的紧密联系;3.主题角度,关注人物形象对揭示主题的作用;4.环境角度,关注人物形象所处的社会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5.真实性角度,探究人物形象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4.(探究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小说中,韩成训、郭彩娥等人物形象是否真实?作者塑造两人的形象目的何在?
【答案】真实。目的:①韩成训、郭彩娥等是“文革”错误宣传下诞生的“产儿”,他们在“文革”中的“表演”,一方面影响到他人,也影响到了他们自己,能真实地反映出“文革”流毒的严重,升华了作品的主旨。②韩成训、郭彩娥等形象的出现,便于与韩六爷、支书韩芥园等正面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主旨。③二人的“表演”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符合艺术的真实。
对点训练
文章:《洗礼》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以及两次写到教堂的钟声,这些细节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故事必然有一个出人意料的悲惨结局。
B.小说写了农庄宴会,饭桌上“暴风雨似的”乡俗笑闹,“客人们不断地说着笑话,都是些粗话”“男人们笑得直不起腰来”,这些描写旨在表现农庄人朴素的生活和豪放的性格。
C.“神父接过孩子”,但由于他是一个神父,从未抱过孩子,所以“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感到很窘”;神父的父亲也跟他开玩笑说“如果你也想要一个,只管说一声就行”。
D.小说通过大量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神父看婴儿、抱婴儿时独特而复杂的感受,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也正是这个可爱的婴儿,唤醒了深埋在神父心底的人性之爱。
D。A项,曲解了小说中景物及细节描写的作用,“暗示”“悲惨结局”也不对。B项,“旨在表现农庄人朴素的生活和豪放的性格”不准确,这些描写旨在反映自然的人情人性,表现农庄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对写唤醒神父的人性之爱起了推动作用。C项,“神父的父亲”应为“婴儿的父亲”。
【解析】
【答案】特点:①植物五彩缤纷,动物充满活力;②氛围欢乐、美好、祥和;③充满生活气息。作用:与神父的生活形成反差和对比,为下文表现神父“人性的复苏”提供背景,创设氛围。
2.小说前三段所写农庄之景有怎样的特点?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从内容看,小说依次描写了开着花的苹果树、蒲公英、虞美人等花草,并用了“雪片似的”“盛开如火”“好像点点血滴”等词语描述;带着小猪的母猪,重点表现小猪“转来转去”“尾巴像绳子似的卷曲着”;燕子、各种气味等,“燕子像箭一样地掠过蓝色天空”,“牛圈的气味掺杂着苹果树甜蜜蜜的气息”:这些景物描写充满活力,表现了田园风光的欢乐、美好、祥和,生活气息浓郁。作者这样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在于推动情节发展,即与神父的生活形成反差和对比,为下文表现神父“人性的复苏”提供背景,创设氛围。
【解析】
【答案】①腼腆、沉静。不会抱婴儿,窘迫;别人开玩笑,他不应声;乡俗笑闹中,他静静地坐着;面对婴儿,“他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他一心一意地望着”。②满怀慈爱。他疼爱婴儿,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慈爱,“用手指逗弄侄子引他笑”;面对婴儿,他产生了一种从来未曾有过的奇特、强烈而又带点忧郁的慈爱之情。③内心备受煎熬,人性得以复苏。他曾有着神之爱,面对婴儿纯真、可爱的肉体,他抑郁,心事重重;最后,他遭宗教教条禁锢的人之爱(人性)被唤醒。
3.小说中的“神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从情节看,小说主要叙述神父从人性遭宗教教条禁锢到被唤醒的过程,结合文本中对神父的描写来分析,可从“他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所以感到很窘”等细节可见他的腼腆、沉静,从“用手指逗弄侄子引他笑”可见他的慈爱,从“他什么也不听”以后的段落中,可见他内心备受煎熬,人性得以复苏。
【解析】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GAOKAO ZONGFUXI (DIER LUN) YUWEN
高考总复习(第2轮) 语文
录
目
技巧突破(掌握技法·突破疑难)
对点训练(跟踪练习·及时巩固)
技巧突破
在二轮复习中,鉴赏小说情节主要关注三大考点:
1.分析情节作用
2.鉴赏构筑情节的手法
3.情节探究
一、分析情节作用
分析情节作用一般采用“4+1”模式。
所谓“4”,主要指:1.情节与环境的关系,一般表现为烘托人物活动的环境,增强环境描写的典型性。2.情节与人物的关系,即情节塑造的形象特点、性格精神等。3.情节与主题的关系,一般表现为突出主题、揭示主旨。4.与情节自身的关系,主要表现为:①照应标题或前文某个情节;②铺垫或伏笔作用;③悬念作用;④线索作用。
所谓“1”,即从读者的角度体会情节的表达效果,一般表现为: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令人回味、张弛有度等。
二、鉴赏构筑情节的手法
一般从三个方面分析: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角度,包括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2.叙述方式,包括倒叙、插叙、补叙等。
3.情节安排技巧,主要手法有:悬念、伏笔、铺垫、照应、抑扬、对比、衬托、突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双线结构等。
答题模板:手法+分析。
三、情节探究
一般表现为分析探究整体结构或局部结构处理的合理性。主要表现为:
1.开头、结尾情节处理;
2.人物出场方式的合理性;
3.某一构筑情节技巧的合理性,等等。
答题角度:一般从形象、情节本身、效果和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模板:观点(认同或反对)+理由(结合情节阐述理由)+总结句(可以无总结句)。
示例 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三次统考
1.(情节作用)小说详细地叙述侯一凡打电话救人的过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形象上,凸显侯一凡救人认真执着的“救命恩人”形象;②情节上,展示了侯一凡的认真热心与有关负责人麻痹冷漠的对比,造成矛盾冲突,突显救人不易;③效果上,运用延迟手法,使救人的情节一波三折,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情节的作用。根据“4+1”模式,本题主要从人物形象、情节自身与情节效果三个方面作答。
2.(情节作用题)小说结尾侯一凡说“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一情节安排的作用。
【答案】①情节上,引出对救人原因的说明,解释悬念,使情节完整。②人物上,侯一凡把救人的原因归为吕晓红,表现了他谦逊淳朴的形象特点。③主旨上,这句话揭示了吕晓红被救的根本原因在于她自己尊重他人、友善待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表达了友善和关爱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情节的作用。根据答题模板,主要从人物形象、情节自身、主题与效果三个方面作答。
3.(构筑情节的手法)结合整个小说,简要分析作品构筑情节的技巧有哪些。
【答案】①悬念与照应,开篇设置悬念,然后逐层展开,结尾又揭示悬念,首尾圆合照应;②运用延迟法,内容主体部分救人的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③双线结构,明写侯一凡疑心吕晓红留在冷库里,求人救出她,暗写吕晓红被关在冷库里,被救出。④矛盾法,通过“救命恩人”侯一凡的执着与其他人的麻痹冷漠的对比,设置矛盾,扩充情节内容。(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构筑小说情节的手法。就本题而言,考生应重点分析情节安排技巧,如开篇制造悬念,结尾解释悬念,主体部分运用延迟法、矛盾法,双线结构等。
对点训练
文章:《孤狼》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一段运用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渲染了凄冷、阴暗的氛围,其中“狂风怒号”“倾盆大雨”等描写具有象征意味,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可怕。
B.作者善于把握人物的特点,“孤狼”这个外号非常形象贴切,与福马的体貌神情、生活境遇、工作环境、行事风格极为吻合。表达了“我”对孤狼种种不近人情行为的不满。
C.小说反映了农奴制下俄罗斯农村的现状,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偷树的庄稼人一家的贫穷与痛苦,可以说是当时俄国下层民众命运的真实写照。
D.孤狼称呼“我”为“老爷”,说明“我”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孤狼最后放走穷困潦倒的庄稼人,也是慑于“我”的威严,其实他内心是很不情愿的。
C。A项,没有“社会环境描写”,“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可怕”错。B项,“对孤狼种种不近人情行为的不满”欠妥。D项,“慑于‘我’的威严,其实他内心是很不情愿的”错。
【解析】
【答案】①坚强:他生活困窘,妻子也离他而去,但他没有自暴自弃。②善良:主动带“我”到他家避雨,后来又放走可怜的偷树人。③忠于职守:警觉机敏,责任心强。
2.请简要分析“孤狼”的性格。
【解析】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他生活困窘,妻子也离他而去,但他没有自暴自弃”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坚强”的性格特征。
【答案】①“我”是故事的讲述者、见证人,并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②“我”是小说的线索,通过“我”串联起了相关情节,对小说情节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我”对偷树人持同情态度,愿意替偷树人赔偿损失,劝说福马放走偷树人、不要折腾偷树人等。③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小说通过“我”的眼睛来观察福马和偷树人的外貌神态,表现人物形象。
3.小说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析】分析第一人称写作手法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的是“我”作为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事件的见证人,使文章真实可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表达情感。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一般情况下在结构上“我”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内容上“我”是作为主要人物之外的人物,其具有的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人公形成对比,突出主人公的某种性格特征。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GAOKAO ZONGFUXI (DIER LUN) YUWEN
高考总复习(第2轮) 语文
录
目
技巧突破(掌握技法·突破疑难)
对点训练(跟踪练习·及时巩固)
技巧突破
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主要涉及两大考点:
1.环境的特点与环境描写的作用
2.鉴赏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及作用。
一、概括环境的特点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概括自然环境的特点:
1.抓住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考虑景物特点;
2.调动视听等多种感官感知景物特点。
(二)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
1.从人物活动的场所看氛围;
2.从人际关系(友善、冷漠等)中总结特点;
3.从人物对所处环境的感受中感知社会环境的特点。
(三)具体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采用“1+3”模式
所谓“1”即对环境描写本身的作用,具体表现在:①展示环境美;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④暗示社会环境。
所谓“3”,主要包括:
(1)对小说人物描写的作用,主要包括:①交代人物身份、地位;②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揭示人物命运。
(2)对小说情节的作用,主要包括:①是情节发展的线索;②为情节做铺垫(埋伏笔);③制造悬念。(3)对小说主题的作用,主要包括: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③增添作品的含蓄性。
(四)两个注意事项:
1.环境描写文字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会有所变化。如在开篇,一般有照应标题、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命运及暗示社会背景等作用;在中间,一般有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后文的作用;在结尾,一般有照应前文、升华主旨和增添含蓄性的作用。
2.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往往应注意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的结合,如无特别规定,分析其作用应两者结合,不可偏废。
二、鉴赏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及作用
(一)鉴赏自然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一般有三大思考角度:
1.描写技巧的角度,主要包括白描、工笔描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渲染、衬托等。
2.修辞角度,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等。
3.写景角度,主要有感觉角度,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观察角度,如定点换景、移步换景、多角度观察等;写景顺序,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4.常见答题模板:环境描写的手法+景物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鉴赏社会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一般应关注小说中的场景描写、小说中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文段中的少量议论抒情语句等,分析其手法及作用得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示例 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1.(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小说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怎样的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环境特点:肮脏、拥挤、混乱。
作用:①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渲染气氛,暗示奥士高纳大爷被冤枉的情节。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第一问,从“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可见市场的肮脏、拥挤、混乱。第二问,结合后面的情节,可知这是主人公奥士高纳大爷活动的背景,环境的恶劣,是人性丑恶的温床,这便是主人公被冤枉的社会基础。
2.(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奥士高纳大爷生活的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环境特点:奥士高纳大爷生活的社会是:①充斥诽谤污蔑之地。在这场逼死奥士高纳大爷的围攻中,马具商是发难者,代表的是人性的丑陋。②道德败坏,缺乏信任之所。代表官方的乡政府,仅凭人物的身份地位,就选择相信马具商,而对奥士高纳大爷严加审问。③冷漠麻木、缺乏同情心之处。周围群众对奥士高纳大爷的冷嘲热讽,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
本题考查鉴赏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关注生活在主人公周围的人,大致可分为三类:市侩类(以马具商为代表,喜欢造谣诽谤、无事生非);官僚类(以乡长与宪兵为代表,官僚习气重,不做调查,不论是非,草菅民命);看客类(以普通民众为代表,冷漠自私,缺乏同情心),考生据此分析即可。
【解析】
3.(社会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及作用)本小说在表现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方面,与鲁迅的小说《祝福》有相同之处,请指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相同点:都重视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都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表现社会环境的特点,《祝福》中既有柳妈与祥林嫂交往的典型场景,也有鲁四老爷家中情况介绍的典型环境,当然也包括周围民众对祥林嫂态度的面的描写;本小说中同样既有马具商的污蔑、乡政府的枉法与奥士高纳大爷与庄稼汉谈话等典型场景,也有民众对奥士高纳大爷冷漠、麻木、缺少同情心的描写。
作用:生活在奥士高纳大爷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态度,构成了主人公生活的典型社会环境,揭示出主人公命运悲剧的根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深化了作品反讽的主旨。
本题考查鉴赏社会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及作用。在两文的对比分析中,既要关注典型场景描写,分析其特殊性、典型性,也要关注一般性人物活动的画面,分析其普遍性,二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其作用则是体现在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方面。
【解析】
对点训练
文章:《走正门》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C.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海爷,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D。A项,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为了引出之后对贺家的介绍;B项,“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中生有,主要反映出了海爷的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C项,海爷小儿媳的“嘀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
【解析】
【答案】(1)照应小说第①段中对贺家“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的概括描写;(2)为下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做铺垫;(3)对整个故事的展开起到线索的作用。
2.小说第③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
【解析】结合题干要求和文章具体内容可知,第③段的环境描写在小说整体结构方面作用显著。小说开头写贺家“门阔院深”,有“贺半街”之称,这里对其进行具体描绘,起到了照应上文的作用;再从贺家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来看,其中必有缘由,该缘由在后文做了揭示,因而这段描写对下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另外,从内容上看,小说内容主要是围绕与“祠堂”相关的事件展开的,所以“祠堂”也是小说的一条线索。
【答案】(1)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用斗量”的家产,并买下贺府的豪宅。
(2)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而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
(3)富有心计,做事果断。由贺家的一对母子来祠堂祭祖的情景,察觉这对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3.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一要看人物在作品中做了哪些事情、说了哪些话;二要看作者是如何对其外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刻画的。本文中的海爷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其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如海爷从一个小油贩子出身而挣得“银子用斗量”的家产,买下贺府豪宅,表明其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讲述贺家母子的故事后听到小儿媳的回答,长叹一声,表明其居安思危,有长远打算。当看到贺家一对母子祭祖的表现后,决定不拆迁贺家祠堂并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表明他富有心计,做事果断。
【解析】
观
赏
谢
谢
学海感谢一路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