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10游褒禅山记》 课件 (1)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10游褒禅山记》 课件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01 14:1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她们就这样微笑着看水,看天空,看云,看鸥鸟,看一只一只蝴蝶忙忙碌碌,看蜻蜓从她们的身边经过,看太阳,也看着在岸上的我和过往的人群。风吹过,她们轻轻舞蹈,腋下散发着淡淡的莲香。没有谁可以阻挡她们绽放,也没有谁干预她们的议事日程。
历朝历代,描写莲花的高手比比皆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无疑是唐朝的白居易、温庭筠、李群,宋朝的苏轼、杨万里、晏殊。中国历史上,出六人之右的,唯有宋朝的周敦颐。他在《爱莲说》中关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句子,高度概括了莲花清廉圣洁的品行,把达官士大夫以及平常百姓的人格理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提升到新的高度。这句话已经成为中国妇孺尽知的名言。他笔下的莲花,也因此成了一座不可攀比的高峰,让后人不可望其项背。
其实,在我的心目中,莲花更像是一扇窗口,这扇窗口,让我们的灵魂通向物质世界,也让物质世界通向我们。人何以爱莲?佛何以爱莲?我想这都与莲花所昭示的意义有关。莲花就是莲花,她是灵性的。而莲子的苦涩,也似乎为这份灵性增加了一道诠释。在所有美好的事物背后,都有一颗苦涩的心在默默地期待着,盼望着。正因为这苦涩,甜蜜才有了可以着落的港湾,梦想才得以启航。“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看新荷,泛水学人愁,心常卷”。莲与人是多么的相通呀!
莲是一座桥,通向人,通向物,通向佛。对我们来说,莲可以意味着爱人,意味着美好。但是,当我们放眼更加辽阔的宇宙天地,你就会发觉,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哪一样又不是莲花?
在我的眼睛里,太阳是一朵莲花,月亮是一朵莲花,每颗星星,每盏明灯,每双眼睛,每个一闪而过的善意的念头,每句温暖的问候,每一丝些微的关怀都是一朵清新的、温馨的莲花。
纵使世界上所有的花朵都已经消逝//莲花不会//因为,莲花的根在我们的血液深处。
修身名句·审势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赏读: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赏读: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3.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赏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4.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赏读:快乐不能到了极点,快乐到了极点就会变成悲哀;对欲望不能放纵,如果放纵欲望就会酿成灾难。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2.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对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3.审美视窗
独守千秋王荆公
我多么想把自己的思绪编织成一个花环送给你,它没有鲜艳没有娇美,我却想让它可以慰藉你孤独的心灵;我多想把我的思绪化作一缕青烟在你坟头缭绕,它没有缤纷也不灿烂,或许可以陪伴你的寂寞;甚至,我还想用我的思绪为你建造一座灵堂,让我的思绪凝结成墓碑。身前没有人为你立传,身后没有人为你写墓志铭,我想用我的思绪在你的墓碑上刻下七个大字——独守千秋王荆公。
我笨拙的笔让我无法梳理我的思绪,但今人陈亮也为你燃起了一缕心香:“有人向他吐了九百多年的唾沫,有人向他抛了九百多年的桂冠。于是我的眼前,便出现了这样一座近乎荒诞的塑像:他头戴光环,绣袍上却沾满了污水。我想把他的光环调得不那么刺目,把他的污水尽可能擦去,他们不适合患有洁癖的王安石……尽管他可能不需要我这么做,回我一句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话:‘我行我素,如此而已。’”
徽宗之时你配享孔子庙,列于颜回、孟子之次,同时追封舒王;到了理宗淳佑元年,面临覆亡的南宋皇帝理宗,下诏又把你称作“万世罪人”,并削去从祀;号称明朝“第一文人”的杨慎称你为“古今第一小人”;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时也没有忘记把你骂作“小人权谋集大成者”;比林语堂早一点的梁启超却称你为“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而这一切,都来自你的“熙宁新法”。
梁启超说舜、尧、禹之后,中国只有你一个完人也许过誉,林语堂骂你将小人权谋集于一身过于无知。但是,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文人曾经像你那样权倾一时,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思想;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哪一个文人身前曾遭到那么多的攻击,身后又遭到那么多的唾骂。
有人是“身前寂寞身后名”,你却是“长悲事业典刑间”。
江水悠悠,一去不还,逝者如斯,何得再来!世间事业,如同流水,变幻漂动,无有可住。只有浮云却是坚牢之物,永远守着不动的蒋山。浮云守望着蒋山,也守望着江山,守望着人间,守望着你那颗伟大的心。千百年后,我还能看见那片白云,飘飘荡荡,洋洋洒洒,千秋不变,千秋不朽。
2.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______通______,意义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miù
zhǒng
bāo
shè

yǎo

“父”
“甫”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十分之一
数词
不平常,不一般;
很,十分。

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于”
译为“由”;“是”,代词,代这种情况。
合用为连词
终于
士兵。
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竟,竟然,居然
于是
才。
路,道路
道理
主张
说,讲
方法
取道。
车盖
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超过,胜过
有“大概”的意思。
文字

文章
掩饰。
观察,观看
景象
建筑物的一种,读guàn
观赏。
定名
解释
出名
以私人名义占有
名声。
5.文言句式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状语后置,“于其址”作状语 
省略句,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6.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之曰褒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2)动词的活用
动词做名词
而其见愈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至:动词用作名词,
到达的人。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用作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火尚足以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形容词做名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记叙游览褒禅山,进而议论抒发了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同时还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对于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今天我们也强调立志,我们所说的“志”,和王安石所说的“志”,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尽吾志”的精神,“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仍有借鉴意义。
但泰山虽自古知名,亦有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与之抗齐。“世上名山僧占多”,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可知褒禅山亦“风景秀丽”;从下文“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知它也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写景,缘于作者的别有用意——在记游中生发大段的议论,借游览华山洞的见闻,抒发他对人生的感悟。
1.文本审美
(1)因事说理,以小见大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景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记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至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2.写作迁移
【角度一】 课文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体会。
【示例】 人生的路不是看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是走出来的。在比较正确的人生哲学的指引下,大胆地往前走,细心地体会,认真地生活,就一定能到达人生的顶峰,欣赏到人生绮丽的风光,品味到人生香醇的美酒。就像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说的那样:“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那些近的地方,游人如织的地方,其实是没有什么风景的。最绮丽的人生风光都在人生道路的深处,而且每条路的风景都各有特色。靠着路口的张望,只能永远徘徊在各条道路的路口。
【角度二】 读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思考:①轻信别人的话,结果半途而废;②没有高远的目标,就没有行动的动力;③畏惧艰难,就不能达到目标;④成功,离不开坚定的意志(或志向)。
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做为中心写一段文字。
【示例】
没有高远的目标,就没有行动的动力
目标是茫茫黑夜中的灯塔,它使每一条船避开激流、险滩,安全而迅速地进入成功的港湾。只有制定远大的人生目标,我们才能取得成功。无数仁人志士,在远大志向的激励下,顽强拼搏,努力奋斗,终于自己的人生目标。越王勾践胸怀灭吴雪耻的志向,卧薪尝胆20余年,终于实现了打败夫差,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吉思汗胸怀统一天下的志向,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成为“一代天骄”,永载史册;周恩来胸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最后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鲁迅为了改变国人的精神,弃医从文,才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腓力二世决心振兴国家,终将马其顿帝国由一个远离大海的贫困落后的山区小国,变为一个濒临大海并将希腊诸邦置于其统治之下的强国;冯·布芬恩在实现星际旅游的梦想激励下,努力奋斗,终成一代火箭大师……正是因为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才取得了成功。
【漫漫古典情】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宋·陆游《诉衷情》
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这个规律,在农耕社会或许是颠扑不破的。那时只要人的温饱得到解决,其他的都好说。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达进步。人的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单是手中的粮,就无法抚平激荡的灵魂了。中国有句俗话,叫作“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可见胃充实了之后,就有新的问题滋生,起码无法达到完全的心平气和。
再说“柔”这个字。通常想起它的时候,好像稀泥一滩,没什么筋骨的模样。但细琢磨,上半部是“矛”,下半部是“木”——一支木头削成的矛,看来还是蛮有力度和进攻性的。柔是褒义,比如“柔韧、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百炼钢化作绕指柔……”,都说明它和阳刚有着同样重要的美学和实践价值。
记得早年当医学生的时候,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一些,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于是我第一次明白了,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
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柔和是内在的原则和外在的弹性充满和谐的统一,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啊。不信,你看看报上征婚广告净是征询性格柔和的伴侣。人们希望目光是柔和的,语调是柔和的,面庞的线条是柔和的,身体的张力是柔和的……
当我们轻轻念出“柔和”这个词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一缕缕蓝色的温润,弥漫在唇舌之间。有人追索柔和,以为那是速度和技巧的掌握。书刊上有不少教授柔和的小诀窍,比如怎样让嗓音柔和,手势柔和……我见了一个女孩子,为了使性情显出柔和,在手心用油笔写了大大的“慢”字,天天描一遍,掌总是蓝的。以致扬手时常吓人一跳,以为她练了邪门武功。并为自己规定每说一句话之前,在心中默数从1到10……她除了让人感到木讷和喜怒无常外,与柔和不搭界。
一个人的心如若不柔和,所有对外的柔和形式的摹仿和操练,都是沙上楼阁。
看看天空和海洋吧。当它们最美丽和博大、最安宁和清洁的时候,它们是柔和的。只有成长了自己的心,才会在不经意之间,收获了柔和。
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
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宁馨儿。愿你一定在某一个清晨,感觉出柔和像云雾一般悄然袭身。
单击此处进入 活页规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