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4张PPT。马丁·路德·金作者
介绍历史
背景整体
感知结构
分析语言
特点经典
赏析关于
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1963年8月28日,在美国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天,美国25万人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集会,浩浩荡荡地从华盛顿纪念碑出发,分两路游行到林肯纪念堂。在林肯纪念堂前,一位30多岁的黑人汉子被众多黑人簇拥着,站在高高的石阶上演讲,他就是马丁·路德·金。 美国战后民权运动领袖。生于佐治
亚州亚特兰大市一牧师家中,先后就读
于宾夕法尼亚、哈佛等大学,1955年在
波士顿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牧师。
1955-1956 年,金胜利领导了该市黑人抵制公共汽车公司种族歧视的罢乘运动,成为民权运动黑人领袖。1957年创建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并被选为主席,积极参加和领导了“静坐”运动、“自由乘客”运动及著名的伯明翰游行示威。1963年 8月,金参予组织了25万人向华盛顿进军,并在林肯纪念碑下发表《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的著名演说。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1929-1968) 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金。他将全
部奖金(54600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
金反对使用暴力,但仍多次被捕入
狱。他受印度M.K.甘地思想的影响,提
倡“同情和谅解那些恨我们的人”,表
明他斗争的不彻底性。但他倡导的非暴
力群众直接行动运动,对美国先后通过《民权法》、《选民登记法》,从法律上取消美国南部的种族隔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1965年以后,他不断引导群众运动前进,积极反对侵越战争,1968年3月,发动“贫民进军”(亦称“穷人运动”)。
1968年4月4日在孟菲斯市被种族主义分子刺死。
著有《向自由迈进》《为什么我们不能等待?》《我们从此往何处去?》等。 1968年4月4日,一颗子弹夺去了马丁?路德?金仅39岁的生命。为此,全美一百多个城市爆发暴乱。不过,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斗争的理念已深植美国人心底,无数群众,包括白人、黑人,扶老携幼,唱起“We?Shall?Overcome”(我们将克服),和平地纪念他的逝世。 1963年8月23日,金率领一支庞大的游行队伍向首都华盛顿进军,为全美国的黑人争取人权。他在林肯纪念堂前向25万人发表了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现场《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现场《我有一个梦想》
演讲现场《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现场马丁·路德·金演讲现场??? 1968年4月3日马丁·路德·金在遇刺前一天还和其他领导人在一起。 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旅馆的阳台上被刺客詹姆斯·厄尔·雷用枪击中,终年39岁。遇害时,他正准备帮助孟菲斯黑人清洁工人组织罢工。他的同事们急忙呼救,并一起向打枪的方向指去。←马丁·路德·金的葬礼↑马丁·路德·金墓马丁·路德·金塑像→↓刻有马丁·路德·金演讲
时间主题简要背景的石刻印有马丁·路德·金头像的旗帜 从1968年3月起,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就开始掳掠非洲黑人,把他们贩卖到美洲为奴,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
贸易持续了大约四百余年。直到
1783年,美国的建国者决定废除
奴隶贸易,但黑人的地位依然非
常地下。南北战争以后,当时的
总统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
奴隶终于在法律上获得自由。但
历史背景100多年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美国黑人仍然是下等公民,挣扎在社会的低层,生活贫困,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能进入各级各类高层机构,不能参加投票和选举,不能像白人一样享有人格自由和活动自由。在南方的诸多州,黑人不能在白人开的餐馆就餐,许多公共场所挂着“仅供白人使用”的牌子,甚至在公共汽车上黑人也只能坐在后车厢,车的中部虽然允许黑人坐,但有白人上车,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 1955年12月,由于未给一名白人乘车者让座,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被蒙哥马利市警察当局逮捕。马丁·路德·金号召全市近5万名黑人对公交车公司进行长达一年的抵制,迫使法院判决取消运输工具上的座位隔离。这是美国南部黑人第一次以自己的力量取得斗争胜利,它不仅揭开了持续10余年的美国民权运动的序幕,也使金锻炼成民权运动的领袖。
1963年8月23日,金率领一支庞大的游行队伍向首都华盛顿进军,争取立法保障黑人的权利(“自由进军” 运动)。28日,他在林肯纪念堂前向众人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这篇演说为美国法律和生活变革铺平了道路,成为使整个国家面目一新的珍贵历史时刻之一。 整体感知★这一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的?
★这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各是什么?
★这次演讲涉及那些内容?
★这次演讲想达到什么目的?听朗读,回答下列问题:汉语朗诵英语演讲英语原文演讲对象:
时 间:
地 点:
场 合:
涉及内容:
演讲目的:你答对了吗?主要是针对美国黑人,同时也包括美国政府。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广场,林肯雕像前在华盛顿特区组织25万人的集会上要求民主、自由、种族的平等进一步推动黑人要求自由、公正、平等的运动,加快实现理想的步伐。一(1-5)
交代集会原因兑现诺言
提醒美国二(6-16)
号召黑人斗争三(17-32)
梦想平等自由(17-27)梦想内容(28-32)意义和信心斗争决心斗争方式勉励黑人(1)回顾林肯《宣言》(2)揭露黑人被歧视现状(3-5)点明集会目的结构分析 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比喻以及使用了反复、对比的修辞,使语言生动,有气势,增强了演讲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请举例说明。语言特点经典赏析 1、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倍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 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这几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他们从哪几个方面揭示了美国黑人的生活处境?) 这几句话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反复几种修辞方法。揭示了黑人物质生活贫困,精神倍受歧视,没有安全感和归宿感的悲惨现实。 2、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 这里的“空头支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经典赏析 “空头支票”是个巧妙的比喻。自从林肯总统签署黑奴解放宣言,黑人在法律上就有了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现实却如此令人失望,就象空头支票一样,听起来不错,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在美国这样一个商业社会,空头支票的内涵大家都非常熟悉,用它来作比,形象且易为人们理解。经典赏析 3、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只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个信念”具体指的是,作者相信总会有一天,美国黑人会和白人一样,拥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人们不在以肤色而是以品格的高低来衡量黑人和白人,美国一定能变成一个真正的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家。 “交响乐”的特点主要是多重乐声合奏。
在这里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那就是将来总有那么一天,白人不再歧视和压榨黑人,白人和黑人能向兄弟般的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经典赏析 4、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这里的“秋天”和“酷暑”分别指什么?) 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黑人为之奋斗的实现自由、平等的那一天比喻为“爽朗的秋天”。秋天“秋高气爽”,是收获的季节,通过这个比喻,生动而直观地告诉听众,他们的奋斗结果是什么,从而激发他们更加自觉地投入战斗。经典赏析 5、阅读第17—25段,作者用大段文字阐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文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其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者的梦想是什么? 使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作者的梦想可以概括为平等、自由、正义。 紧密的逻辑结构和富于变换、含义深刻的语言相结合为我呈现出一篇及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演讲词。课文总结 演讲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整体生命的投入和表现。但是,有的演讲重“演”,有的重“讲”。毛泽东的讲话以及他一贯的讲话风格,和周恩来的讲话明显不同。列宁的演讲正如斯大林所说,有一种逻辑的强大力量。而希特勒的演讲,却有一种迷人的蛊惑力,使人象“中了电一样浑身颤抖”(见《第三帝国的兴亡》)。宗教人物的布道往往达到天花乱坠或者单口相声一样的动人心灵的程度。卡特和里根这两个竞选美国总统的人的演讲,正好是两种风格的典型。然而,我们要参加的演讲赛却要求两项并重,而且要求规范。关于演讲演讲词的特点 演讲词,实用文体之一。是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章,又叫演讲辞。它是演讲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演讲辞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力(鼓动性)。 演讲稿的结构标题正文结尾开头主体 演讲是一种面对面的宣传、教育、鼓动和交流的好形式,作用很大。“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而演讲稿的作用是: 演讲稿的作用 A、理清思路,确定内容。还可以安定和调整情绪。它是底稿和依据。 C、掌握时间,调整速度。一般广播是每分钟280个字。 演讲要慢一些,约每分钟250个字。那么,限制在4-6分钟内的演讲就需要1300字左右。一般规定超时扣0.2分。 B、细心推敲,表达完美。要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来修改。 1、主要运用生活化、口语化、大众化的语言。慎用文语(古语和欧化语),少用单音词。
2、避免同音不同义或易混淆的词语。不随便用简略语。还可以适当增加语气词。
3、有些标点符号还要用文字代替。如顿号改为“和”,破折号改为“是”,引号表示否定时加“所谓”,括号补充另用文字说明等。
4、随机应变,临场发挥。这就要机智幽默,紧密联系听众和环境。周恩来:“走上坡路的人低着头,走下坡路的人仰着头。”里根:“我不会因为经验多而嘲笑对方年幼无知。”
5、不宜太长。著名学者林语堂曾说:“演讲犹如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演讲中要注意的问题甘地简介 甘地(1869~1948)
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倡导者。享有圣雄称号,被尊称为圣雄甘地。其思想深受梭罗的影响。1869年10月2日出生,卒于1948年1月30日。其父曾任土邦大臣。1888年留学英国,习法律。1891年取得律师资格回国。从1893年开始,在南非从事律师工作,处理印度商行诉讼。领导10余万南非印度人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1894年组织南非印度侨民第一个政治团体——纳塔尔印度人大会,并撰写《向南非英国人呼吁》和《印度人选举权》两书,向殖民当局陈述印度人的苦难,为印度“苦力”和侨民争取生存权利。1907年在比勒陀利亚创建萨蒂亚格拉哈(意为坚持真理)组织,也称消极抵抗协会。为反对种族歧视他曾3次入狱。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到印度。在国大党元老G.K.戈卡尔的思想影响下,他周游印度各地,组织坚持真理运动,积累群众工作的经验,并在阿默达巴德创办真理修道院,吸收数十名信徒参加,为开展非暴力运动作了组织准备。1919年领导印度人民反对《罗拉特法》的斗争,支持穆斯林基拉法特运动。1920年倡导和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得到国大党内各个派别和集团,以及印度资产阶级的全力支持。从此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成为该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指导思想,并确立了他在国大党内的领导地位。1924年当选为国大党主席。1929年12月国大党拉合尔年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领导运动。他提倡开展文明不服从运动,强调非暴力原则,并领导拒购官盐、自己动手制盐的食盐进军。后因慑于工农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遂于1931 年3月5日签订甘地-欧文协定(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国大党内外一致谴责这项协定,致使甘地于1934年一度退党。此后,居住中印度塞瓦格兰农村,专事建设纲领工作,推广手纺土布,发展乡村工业,开展农村教育。同时致力于哈里詹(意为上帝之子)运动,反对歧视贱民,主张妇女解放与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团结。20多年来,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先后绝食21次,被捕入狱8次,坐牢时间长达6年半。迪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甘地仍积极投身政治活动。由于英国坚持不予印度独立,他于1942年8月8日发动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的运动。1944年9月就印度前途问题,同穆斯林联盟领袖M.A.真纳举行秘密通信会谈,后因双方各执己见,会谈破裂。 战后,L.蒙巴顿出任英印总督,提出印巴分治方案(蒙巴顿方案)。甘地最后接受。1947年8月产生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1948年1月30日,在德里作晚祷时,他被印度教一名极右派分子开枪暗杀。著述有《印度自治》、《青年印度》、《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在运动中,甘地倡导以和平方式抵制政府、机关、法庭、学校以及采取总罢业、抵制英货、抗税等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重要的有四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年9月~1922年2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英国一方面准备宪政改革,安抚和拉拢印度上层阶级,另一方面颁布罗拉特法(1919年2月),加强镇压。1919年4月13日,发生阿姆利则惨案,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920年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甘地宣称,斗争的目的是达到自治,“如有可能就实行帝国内部的自治,如有必要就实行脱离帝国的自治”。在甘地号召下,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汇成一股反英洪流。1922年2月5日,联合省(今北方邦)戈勒克布尔县乔里乔拉村农民2000人将22名警察连同警察局一起,付之一炬。运动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甘地闻后急忙制止。2月12日,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议,谴责群众“越轨”行为,决定无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3月~1934年4月)?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波及印度。国大党决定开展由甘地倡议的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1929年国大党拉合尔年会上,提出印度独立要求,授权甘地领导运动。1930年1月,甘地又提出十一点要求,遭总督拒绝后,甘地选定以破坏食盐专营法作为运动的开端。3?月12日,他率领79名信徒,从阿默达巴德出发,前往西海岸,徒步426?千米,沿途成群农民随行,4月5日,抵达丹迪海滨,亲自动手煮盐,持续3周。史称食盐进军。当局闻讯后,大肆镇压。5月4日,甘地被捕,全国抵制斗争发展成革命形势。4~6月,在吉大港、白沙瓦和绍拉普尔相继发生反英起义,结果近3万人被捕。1931年3月5日签订甘地-欧文协定(又称德里协定),双方妥协,国大党同意停止运动。 亨利·戴维·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
(1817年 7月12日— 1862年 5月6日),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出生于马萨诸赛州的康科德城, 1837年 毕业于 哈佛大学 。著名散文集《 瓦尔登湖 》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文明抵制》《论公民的不服从》)的作者。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有影响的 哲学家 ,他的著名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影响了 托尔斯泰 和 圣雄甘地 。他的思想对英国工党、印度的甘地与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