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每日一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每日一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01 12:5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年3月28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7年高考北京卷】例文略,参考3月26日典例部分。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参考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六国论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责怪
B.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蔽:遮挡
C.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折:掉转
D.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佐:帮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B.①譬如人之有有腹心之疾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①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蟹六跪而二螯
D.①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是苏辙认为六国应有的正确做法的一项是( )
①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②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
③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
④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⑤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⑥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B.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C.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D.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5.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六国世家”,一笔总括,拈出一个“怪”字,问题由此提起,铺陈六国人多地广,以优势攻秦,反被秦所灭,气势充沛,反跌有力。
B.“自安之计”一句,为“咎”字做铺垫,一个“咎”字,推出全文中心论点由“怪”而“思”而“咎”,步步紧逼,一气呵成,具有破竹之势。
C.“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借用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强调韩、魏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比喻是上述论点的推论和深化。
D.文章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的批评,并表示了痛惜之情,对强大秦国发动不义的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6.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2)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1.C
【解析】折:折服,屈服。
2.A
3.D
【解析】①强调了韩、魏两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是做法。③是山东诸侯的错误做法,从后面的“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可以看出,这样做不正确。
4.B
5.D
【解析】作者没有“对强大秦国发动不义的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6.(1)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2)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解析】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1)折、通、祸;(2)当、蔽、厚。
【参考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是秦国五倍的土地,是秦国十倍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帮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顺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