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熟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
结合前面学习的有关“文革”的历史史实,评价“两个凡是”方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重难点:
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收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小岗村的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图片;询问长辈关于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的差异。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歌曲《走进新时代》中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歌曲中“新时代”的开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教师出示《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这幅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教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我们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要点有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学习目标独立阅读教材P62第一段小字,找出并标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和影响等知识要点,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最后推荐一名同学代表本学习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善于抓住知识要点中的关键词加以识记、理解与掌握。
老师按以下层次抽出1至5名不同学习小组的同学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听,并适时完善自己的答案。
(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迫切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由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使得拨乱反正工作遇到严重障碍。
(2)经过:(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②邓小平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要完整、准确地对待毛泽东思想。
(3)结果: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形成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4)性质:思想解放运动。
(5)影响: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们学习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沦,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教师出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的图片)
(1)1978年的初冬是一个特别的季节,在这个特别的季节里,是什么消息让世界惊叹?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了。
(2)内容
材料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中国共产党历史》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指导方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学生讨论得出:中共十一届j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的实质是“左”倾错误的继续.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即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材料二 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及时地、果断地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反映了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全会作出的工作中心转移的新战略,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左”倾错误方针。
——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其和围争》
为什么要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学生讨论得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尊重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材料三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材料三告诉我们要采用什么样的政策来发展经济呢?
学生阅读材料得出:改革开放。
改革什么?开放的目的是什么?
由材料得出: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开放的目的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提高生产力。
材料四 为了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在这次会议上,虽然华国锋仍担任党中央主席,但就确定党的指导思想、决定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政策来说,邓小平实际上已经成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唐正芒《中共党史简明教程》
政治路线确立了工作中心,如何保障这个中心不动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由材料四可看出这次会议实际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学生阅读材料得出:邓小平。
师生共同总结:在思想路线方面,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特别是“文革”时期.大搞个人崇拜,把毛泽东的只言片语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思想准绳,严重地违背了客观实际,以致出现了一系列错误。而在该会以后,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文革”时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主张“打倒一切,全面内战”“造反有理”,一大批的开国元勋、文化学者等遭受打击、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对我国国情的正确分析,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落后的社会
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问的矛盾,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1978年,邓小平向全党、全国人民振臂高呼:“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这是一位长者对全党的呼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把改革和党、国家的命运相联系。
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场伟大的历史转折.它对于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作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大决策,而且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风的倡导,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符合中国国情重大决策的重要前提。从这一点说,其对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影响在于求真务实,敢于改革,敢于尝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3)意义
材料一 这次全会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正式开端。
——日本共同社的报道
材料二 这次会议作出的一系列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产生的影响比l949年建国以来的任何事件的影响都要大。
——美国联合通讯社的报道
结合材料和教材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在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小岗村的创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又是如何进行的呢?这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小岗村的创举。实际上学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材料一 到l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材料二 在中国,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 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
结合材料,分析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学生讨论得出:
(1)中国农村人口多,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村的稳定关系到整个政局的稳定。(2)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农村改革以前,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收入不多,生产积极性不高,造成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2.农村改革的目的
中国农业集体化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分析得出:由此可见,农村改革的目的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农村改革的措施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农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
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分析,农村改革的措施是什么?这一措施有何特点?其基础是什么?农民的责、权、利分别指什么?
学生阅读分析得出:措施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点是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基础是土地公有制。“责”指“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权”指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利”指“剩下都是自己的”。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一 1978年12月24日夜里,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各家的户主在村西的严立华家召开了秘密会议。20户人家除有两户仍在江西要饭,有l8户到场。会上社员们一致通过了分田到户的决定,如若成功,择时向党如实汇报,如遏其他变故,全部责任由干部们承担。干部们要是为此坐牢,各家要轮流送牢饭,若被杀头,各家也要负责将其子女抚养到18岁。最后严宏昌在一张计工用的纸上写下了生死契约。l8家户主分别签下了各自的名字,并按上了鲜红的手印。几天后,土地便在悄然无声中分下去了。
材料二 小岗农民苦干一年,l979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1966年至l970年五年的总和,人均收入是l978年的20倍……之后,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与推广。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小岗村为代表的生产责任制的做法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系。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的l8户农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开始了自己新的劳动之路。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l983年,已经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教师提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一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跨了三大步
材料二 改革后的凤阳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四 截至2001年,乡镇工业企业约有672万个。农村经济结构的70%都是乡镇企业创造的。实践证明,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结合材料和表格分析,上面的材料反映了什么情况?“三年跨了三大步,,证明了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反映了改革使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证明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正确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国家的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全面发展。它的崛起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小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在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其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板书设计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二、小岗村的创举
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农村改革的目的
3.农村改革的措施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应该作为一个难点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