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母》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养母》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10: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养母》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②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
①体会母亲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②体会本文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读文章,理清事件,体味“养”的含义,感悟人物品质。
教师建议
我们已经从《背影》和《慈母情深》中看到,具有伟大爱心的父母,本身却是平凡的。杨新雨的这一篇《养母》,则更从一个非常特殊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母亲,就她本身的自然形象来说,肯定不是伟大的,就她的感情来说,更是与伟大相去甚远。作者非常坦率地总结:与许多文艺作品中那些深明大义的乃至大义灭亲的、胸怀宽广的母亲形象相比,她是没法比的。作者所写的母亲,不但不是伟大的,相反,她身上有许多缺点和毛病,甚至有一些渺小的东西。渺小和伟大,无私和自私,相反相成,构成了这个母亲的动人形象。
课文分析
(一)文章主旨
与当代一些散文大家相比,杨新雨好像不太重视选择重大题材,他的视线所及尽是凡人小事,如早市上的车夫、信访局门前的老妇、路遇的普通警察、大桥下相恋的少男少女、养母养父等等。那些仿佛沉淀了许久的细节,有些琐屑,有些平淡,有些灰暗,细细品读,却是那般真切,那般动人,那般回味无穷。杨新雨笔下的那个养母,虽是在写他自己对养母的一份怀念之情,然而让人共鸣、令人感动的却是天下儿女对生养自己的父母的同样的真情。
(二)文章思路
《养母》开篇平淡无奇:“我的养母,是个很小气的人,至少在我们村里,许多人都这么认为。”罗列了几件养母对外人“小气”的琐事后,笔锋一转:“然而,凡有好吃一点的东西,她是不吃的,她都留给自己的亲人,她认定的亲人自然首先是养父和我,其次是她的兄姊几家人。她每做好点的饭菜,就总爱站在一旁,亲眼看着她的亲人一口一口吃下去,她的口虚虚地不断张合着,你喝一口汤吸溜下去,她也随着吸溜一下,似乎在协助着你吃。”“记得有一次看见养母推磨,磨着掺了玉米轴的玉米,这种面我当然是不吃的,自然都是养母的,我却记不起来,多会儿看见她吃这种东西,她的情形我是不注意的。”只这两处细节,就让我们黯然神伤,直想掉泪。作家在不动声色平实自如的讲述之后,对这位在困难时代忍辱负重养育了自己的母亲如此动情地倾诉着:“养母,我恩重如山的母亲,您没有文化,而我如今身处都市的文化圈中,却很难再见到您这样纯粹的人。”
(三)写作特点
杨新雨的散文,就文章风格而言是朴素平和的,好像是深宅大院里用上了百年的老红木家具,漆水已经脱尽,让人看到的是不再有装修的本色。景物描写和人物素描性质的笔墨均很少,好像只是一种平淡了的记述,但读起来让你感动。让你感动的恰又不是惊天动地的事件和呼天抢地地迸发,杨新雨笔下大多是短章,就像我们在街市上行走,看到什么都是片断的,不固定的,一闪一闪的,但杨新雨偏偏会在这片断的瞬间捕捉到让你心动的东西。《养母》一文。这篇散文行文是朴素的,但情感却是华彩的,那个农村的、善良的、小气而可爱的养母一点点在你面前清晰起来,这是杨新雨的一篇代表作,也可说是新的散文。杨新雨的散文好在文字是合适而服帖的,几乎没有张扬的成分,但说到文章,打动人的从来都不应该是文字,文字只能引起人们修辞学意义上的激赏之情,一篇文章打动人并不是文字所能担当了的,这篇散文打动人的还是作家的情致。他朴素的文字让人能够品咂出滋味,也显出一种情致。杨新雨行文顿得住,该行则行,该止则止,行止依情,杨新雨的散文最好的地方是不做作,文字上感觉没有用力,这倒显得大气。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本题意在比较两种写法各自的好处。采取省略对话细节的叙述方式,《背影》中主要表现在前半部分,即父亲嘱咐茶房送我,与脚夫讲价钱,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照应“我”等等。《背影》这样处理,是因为文章的重心、中心在父亲爬上爬下月台买橘子。后面买橘子的过程,尤其是攀爬月台一幕写得很细、很具体。
省略细节的叙述方式照样能把事情说得很清楚,这从《背影》的前半部分以及本题中关于“穷夫妇”要回孩子过程的叙述中就可看出。而且,显得文字比较洗炼,笔墨比较节省。这既可以让出篇幅确保中心部分的展开(如《背影》),又可以在这样的叙述过程中适当增加认为需要多说几句的内容,比如《背影》前半部分叙说“我”的心理活动、本题“穷夫妇”要回孩子过程的叙述中把重点放在第三次就属于这种情形。
第二题
写养母“小气”,该文第1~7自然段有很多事例,此处不摘录。《养母》中关于“小气”问题所发的议论为:“我想,她的心全部投放在自己亲人身上,再也没有多余的东西给外人了。是不是可以说她的爱是小气的?哪一个家庭不是因为有了“小气的爱”,才有最真切的幸福呢?她在亲人面前何曾自私小气过一点点?她其实只是对自己小气。《背影》中类似的表现有:与脚夫讲价钱、为“我”拣座位,再三嘱咐茶房照应“我”。《慈母情深》中类似的表现有:为“我”讨回小人书,少三本也不行,不让“我”给她买罐头。“在亲人面前何曾自私小气过一点点”,如《背影》中不顾力不胜任为儿子买橘子,如《慈母情深》中毫不犹豫地两次给儿子买书的钱(那么艰苦条件下挣来的血汗钱),等等。结合上述材料,对“纯粹的人”的理解可从两个角度切入:①面对家庭,面对亲人,他(她)具有“毫不利己”之心,其实在这样的亲人、家庭范围内,也具有“专门利人”之心。②尽管他(她)们都有“小气”之类的缺点,但他(她)们是最称职、最本色的父母,乃至是家庭中最具有牺牲精神的家庭主妇,每一个家庭都因此而有着最真切的幸福。因此,他们(她们)“纯粹”在为父为母的本色,也就是做人的本色上。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