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1 社 戏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坟》《且介亭杂文》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等。
◆背景介绍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浙江绍兴,社是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作者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赵庄)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鲁迅的外婆家是浙江附近的平桥村,因此童年的鲁迅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的生活。鲁迅的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
◆文体知识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
B
【点拨】A项“行”应读hánɡ;C项“潺”应读chán;D项“惮”应读dàn。
C
【点拨】旺相:茂盛。
3.在下面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并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这些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孩子们开船时的敏捷动作,表现了孩子们娴熟、高超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能干的品质,也表现了孩子们去看社戏时的急切、兴奋、愉快的心情。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C.《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点拨】A项语序不当,“保护”与“了解”应调换位置;B项两面对一面,删去“是否”;C项前后矛盾,删去“的作品”。
D
5.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张。生动地写出“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和轻快兴奋的心情。
比喻。将“航船”比作“大白鱼”,比喻新颖贴切,既富有童话色彩,又有水乡特色,突出了孩子们驾船技术的高超,突出了船行速度之快。
6.下面的图片反映的是本文的故事情节,请你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图片所反映的故事情节内容。
(1) 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船头看戏
归航偷豆
月夜行船
(一)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月还没有落……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7.【甲】【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呢?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看社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乙】夜晚返航的景象。
“踊跃”“跑”把静止的山写活了,突出了航船速度之快。
视觉、听觉、嗅觉。衬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10.“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一句中“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字用在此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乙】段中为什么要写老渔父的喝采呢?把这一情节去掉可以吗?若不可以去掉,请说说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望”表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不可以去掉,这一情节烘托了归航速度之快,也说明了孩子们驾船技巧娴熟。
(二)(原创题)
儿时看戏
雷子芬
三十多年前,在我们村里有个戏园子。因为我们村是乡政府驻地,所以级别略高于邻村。
戏园子坐落在进村必经之路的路边,比村里那些房子都高,门朝西,而且还有一个铁栅栏的大门。
乡里总会在阴历的十月,人们过完秋之后赶会。此时,戏园子总会请马戏团、河北梆子剧团、吕剧团、歌舞团等来,让劳苦了一年的父老乡亲们愉悦一下乏味的生活。
那时候,我三十多岁的父母亲,正整日忙活着,断然没有时间带我去看戏。爷爷奶奶也忙,一家人谁都没机会带我去看戏。所以,小小的我,每到傍晚放学后,就搬个小板凳,抱着小黑狗坐在自家大门外,看本村的、邻村的小伙伴在父母或爷爷奶奶的陪伴下去看戏。
深秋初冬的傍晚,风中的我坐在小板凳上,瑟瑟发抖,可心里一点都不觉得冷。我以一种艳羡的神情顾盼着,期待我也能在家人的带领下去看戏。
戏园子的园长是我村里的,是我同学的父亲。当时我特羡慕那个同学,对她极尽巴结逢迎。目的就是期盼有一天她能带我走进那个向往已久的戏园子。直到今天我也没有通过这条途径走进戏园子。
我大爷家的哥哥们知道戏园子的南墙那里有一个洞,可以绕过正门进入戏园子听戏,于是,我把奶奶藏起来准备过年蒸黄面窝窝的枣,
偷了两兜给哥哥,他们才答应带我去。天黑之前,我们就来到南墙下,只等里面锣鼓一响,我们就钻进去。可是,我们没等到锣鼓响,却等来了我同学的父亲,因为他已经知道有人从这个墙洞里爬进去听戏,所以早早就躲在一边“恭候”我们了。我们被“请”进了戏园子办公室,那可是我第一次走进戏园子里,虽然没有看到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但终归是踏了进去。那次,我是作为一个逃票者被爷爷领回家去的。
第二天傍晚,爷爷让奶奶早早地做好了晚饭,吃过饭之后,爷爷对我说:“芬,拿着你的大棉袄,我带你去看戏。”我以为自己听错了,爷爷又重复了一遍,我才迅速爬上炕,拿上母亲给我做的带毛领的大棉袄跟在爷爷后面,兴高采烈地走向通往戏园子的路。从我家到戏园子顶多五百米,可是我却希望那条路能够再拉长一些。实际上那条路已经盛载不下我满心的欢喜和兴奋,还有对戏园子的探秘。
爷爷走到买票的门口,卖票的说我个头小,由大人带着不用买票。我有些沮丧,期盼了这些时日,费了那么大劲儿想进的戏园子,在大人的陪伴下,我竟然不需要买票。
我们去得尚早,爷爷带着我找了个比较靠前的位置,我紧挨在爷爷身边,看台上浓妆重彩的人生演绎。我听不懂。看着看着,我就双眼迷离,继而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爷爷说回家了,我却迈不动双脚。爷爷把我背回了家。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要求过去看戏。因为我知道,我乐的是进戏园子这件事,而不是听戏的内容。
(2016年3月2日《德州晚报》)
12.将下列故事情节补充完整。(用四个字概括)
盼望看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怀念看戏
13.从“我”家到戏园子顶多五百米,“我”却为什么希望那条路能够再拉长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钻洞”(偷着)看戏
随爷看戏
因为那条路已经盛载不下“我”满心的欢喜和兴奋,还有对戏园子的探秘的强烈愿望。
14.《社戏》中有“偷豆”的情节,选文中有“偷枣”的情节,请说说对《社戏》中“偷豆”情节及选文中“偷枣”情节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戏》中的偷豆的情节反映了小伙伴们待客的热情,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天性。《儿时看戏》中偷枣的情节表现了“我”急切看戏的心情。
15.《社戏》中与《儿时看戏》的结尾“因为我知道,我乐的是进戏园子这件事,而不是听戏的内容”意蕴相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6.(安徽中考改编)某校开展“光影流年——电影主题周”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本周五下午学校举办“电影文化”主题讲座,需推迟20分钟放学,阿德同学拟写了一条发给本班家长的短信,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本周五下午学校举办《电影文化》主题讲座,需推迟一会儿放学——特此告知。请您合理安排接孩子的时间。谢谢!
①为表示尊重,短信开头应添加称呼及礼貌用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短信中推迟放学的时间交代不具体,应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③画线句子有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可修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尊敬的家长,您好!
一会儿
20分钟
本周五下午学校举办“电影文化”主题讲座,需推迟一会儿放学,特此告知。
(2)校团委组织了“戏曲电影展映”活动,并在学生中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戏曲电影展映前后“喜爱与支持率”调查情况统计图
仔细阅读上图,请用简洁的语言作答。(每空限10字以内,不得出现数字。)
①展映后,学生对戏曲电影的喜爱及支持率均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四部电影中,黄梅戏《天仙配》在展映前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幅度提升
喜爱与支持率提升最大
17.【写作借鉴】“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作者运用景物描写把静态的山写活了,烘托了“我”急切的心情。
【片段仿写】请你也进行一段景物描写,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心情。150字左右。
【例文】老奶奶颤巍巍地坐在那里,瘦弱的身体蜷曲着,夕阳下的她被照成了青铜色,是那样苍老、凝重。她的那双无神的眼睛里,填满了凄凉和悲伤。迈着沉重的步子,我走到她的身边,摸出身上仅有的两元钱,轻轻放在那件毛衣上……夕阳就要落山了,风吹过一片紫云,将它遮掉了一半。那一片残阳,似血。那似血的残阳啊,会有人去关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