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滟滟(yàn) 宛转(wǎn) 芳甸(diàn)
B.汀上(dīnɡ) 纤尘(xiān) 青枫浦(pǔ)
C.皎皎(jiǎo) 江畔(pàn) 扁舟(biǎn)
D.徘徊(huái) 碣石(jié) 捣衣砧(zhěn)
解析:选A。B.“汀”应读tīnɡ;C.“扁”应读piān;D.“砧”应读zhēn。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流宛转绕芳甸 芳甸:花丛
B.江天一色无纤尘 纤尘:细小的灰尘
C.皎皎空中孤月轮 皎皎:月光明亮的样子
D.昨夜闲潭梦落花 闲潭:安静的水潭
解析:选A。芳甸:长满花草的原野。
3.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月照花林皆似霰 B.落月摇情满江树
C.可怜楼上月徘徊 D.不知江月待何人
解析:选A。A项是比喻,其他三项是拟人。
4.填空。
(1)空里流霜不觉飞,__________________。
(2)可怜楼上月徘徊,__________________。
(3)江水流春去欲尽,__________________。
(4)不知乘月几人归,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汀上白沙看不见 (2)应照离人妆镜台 (3)江潭落月复西斜 (4)落月摇情满江树
二、阅读鉴赏
(一)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全诗以写“月”为主,但在写花的时候也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诗中哪些地方是写花的?简要描绘它的意境。21教育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2·1·c·n·j·y
6.“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几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21·世纪*教育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21*cnjy*com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7~8题。
把酒问月
李 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7.如何理解《把酒问月》中“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表露出诗人希望能够超脱尘世,与宇宙永恒,但在永无穷尽的宇宙面前,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只好寄情于酒,及时享乐。
8.比较《把酒问月》和《春江花月夜》两首诗歌思想感情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先,两首诗都是咏月抒怀,《把酒问月》和《春江花月夜》的许多诗句都富于哲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等诗句情理结合,都在抒发个人生命短暂、宇宙永无穷尽的哲理性感叹。
其次,李白在《把酒问月》中从酒写到月,又从月归于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其中也显示出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而《春江花月夜》中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绮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从感情基调上看,《把酒问月》中隐藏着一个孤独、高洁的诗人形象,表露出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沉情绪。而《春江花月夜》虽然带有许多感伤和凄凉的韵味,但给人总的印象却是凄婉而不颓废,缠绵而不消沉。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秋浦①途中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www.21-cn-jy.com
9.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萧萧”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象声词、叠音词),“萧萧”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苦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10.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的后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问大雁是虚,牵挂故乡是实。委婉的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www-2-1-cnjy-com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①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 ①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②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11.试结合全诗分析首句的“冷”字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通过一个“冷”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巧妙地表达了出来。21cnjy.com
1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的感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写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想送酒去安慰,都是这种情感的表现。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即作者心中的寂寞之情。“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身处郡斋的寂寞,想送酒去安慰山中的道士,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化解。
三、语言表达
13.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3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那姣好和媚人的被中国人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的在人们心目中是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的明月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21·cn·jy·com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把中心词“明月”前的修饰语“姣好” 等抽出,另组成几个单句。
答案: ①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明月是多么姣好和媚人!②人们把她看作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对她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之情。③它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4.针对下面材料中相关方面所谓“保护性拆除”的说法予以驳斥,要求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不超过40字。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余音未了,网友又爆料重庆蒋介石行营被“保护性拆除”。针对公众的质疑,相关方面的回应称,正在进行的拆除性施工,是文物保护项目的一部分,是对旧址的“保护性拆除”。2-1-c-n-j-y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驳斥的理由,要求合情合理;然后表达时要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答案:(示例)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既然拆除,何来保护?(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