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演练:第3单元 10 苏轼词二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演练:第3单元 10 苏轼词二首(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01 22:5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萧瑟  晦涩  塞责  稼穑
B.乘兴 乘风 乘载 千乘
C.料峭 讥诮 不肖 俊俏
D.婵娟 禅让 蝉联 不惮
解析:选A。A项,都读“sè”。B项,千乘(shènɡ),其他读“chénɡ”;C项,不肖(xiào),其他读“qiào”;D项,读音依次为“chán,shàn,chán,dàn”。www.21-cn-jy.com
2.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
B.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C.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D.料诮春风吹酒醒,微冷。
解析:选C。A项,倚—绮;B项,时—事;D项,诮—峭。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酒问青天    把:握着
B.高处不胜寒 胜:胜过,超过
C.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听凭
D.料峭春风吹酒醒 料峭:形容微寒
解析:选B。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4.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一蓑烟雨任平生 B.何事长向别时圆
C.千里共婵娟 D.回首向来萧瑟处
解析:选D。方才,刚才。
5.填空。
(1)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
(2)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
(3)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谁怕!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把酒问青天 (2)何事长向别时圆 (3)何妨吟啸且徐行 (4)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21cnjy.com
二、阅读鉴赏
(一)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1·世纪*教育网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www-2-1-cnjy-com
6.找出词中蕴含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并分析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21教育网
7.请结合原句回答《水调歌头》中作者的矛盾心理,并说明这种矛盾心理最后是怎样化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作者想超脱尘世,又怕“高处不胜寒”的矛盾心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词人的心理虽然矛盾,但很快领悟到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如此,唯望各自珍重了。这些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8.你如何理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中的“风雨”和“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来源:21·世纪·教育·网】
9.古今不同读者对《定风波》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1-c-n-j-y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一蓑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21*cnjy*com
(示例2)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0.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21*cnjy*com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的是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和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11.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地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抒发了一种淡淡却又无法排遣的情感。
“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的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契合,体现了作者寓情于景的功力。21·cn·jy·com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3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①。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②。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 ①漏断:指夜深之时。漏,漏壶,古代以盛水来计时。②省(xǐnɡ):了解。
12.这首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写这些景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的上阕写了缺月、疏桐、孤鸿等景物,营造一种清冷、幽寂的意境(氛围)。目的是用以表现词人形影孤单的境况和寂寞的心情。
13.尾联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作者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品格。
三、语言表达
14.阅读下面的文段,概括东坡先生碑刻“使人动心”的原因。
东坡楼里,汇集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诗和联语,作品无不流露出对乐山自然环境的赞许,对东坡先生的敬慕情绪……但是,更使人动心的是东坡先生那些书法、绘画作品的碑刻, 东坡先生以诗、书、画三绝而名垂古今,他有不少诗、书、画合一的作品,更有大量的诗词、文章的手迹。在东坡先生坐像后面,是他抄写的欧阳修《丰乐堂记》和《醉翁亭记》。这两幅书法碑刻,厚重而不失灵动,饱满且富有神采,字里行间透出了他对恩师的敬重,显示出他生命深处敦厚、质朴的一面,这大概正是他人格魅力的根源所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选取最后一句中的重点词语,综合归纳。
答案:碑刻厚重而不失灵动,饱满且富有神采,字里行间透出了他对恩师的敬重,显示出他人格魅力之源——敦厚、质朴。【出处:21教育名师】
15.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一现象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对“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现象你有何看法?请陈述你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和对材料的鉴赏评析能力。观点要鲜明,所要表达的态度要明确而不含糊。语言要简明,能以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语言要连贯,各个句子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得上,扣得紧,文气顺畅。最后要做到内容充实,观点深刻。【来源:21cnj*y.co*m】
答案:(1)中国人从内心对法治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侥幸。【版权所有:21教育】
(2)中国人的公民素质亟需提高,很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从众,而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3)“中国式过马路”只是极少数地区存在的现象,我们应该看到现代中国人素质正在逐步提高,因此,不能以偏概全。2·1·c·n·j·y
(4)交通规则不合理。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人却只能站在旁边吃灰尘和尾气;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必须跑步才能过去(年岁大的人是很难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