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中考科学第一轮复习 第11讲 物质的特性——物态变化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届中考科学第一轮复习 第11讲 物质的特性——物态变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4-02 08:12:53

文档简介

课件56张PPT。第 11 讲 物质的特性——物态变化第二部分 物质科学(一)专题一 熔化和凝固专题二 汽化和液化内容索引实验探究与学科素养专题一 熔化和凝固返回基础知识一、识别熔化和凝固
1.熔化:
(1)定义:物质从 态变成 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过程需要 。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如:冰的熔点是0℃。
2.凝固:
(1)定义:物质从 态变成 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过程会 。
(2)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如:水的凝固点是0℃。固梳理液吸热液固放热深化理解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水沸腾的温度为100℃。
(2)实验室常用液体温度计来测定物体的温度,它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①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③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二、绘制晶体熔化图线
以硫代硫酸钠为代表绘制晶体熔化图线:从图像信息中首先要清楚横坐标和纵坐标各表示的是什么物理量及其单位,然后根据图像的形状判断各物理量隐含了什么条件或物理规律。上述晶体熔化图线告诉我们以下三点信息:①温度信息;②状态信息;③时间信息。三、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1.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
(1)晶体熔化时,需要从外界 热量。
(2)晶体在一定的温度下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
(3)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处于 状态。
2.晶体凝固过程的特点:
(1)晶体凝固时,会 热量。
(2)晶体在一定的温度下开始凝固,在凝固过程中温度 。
(3)晶体从开始凝固到完全凝固,处于 状态。吸收保持不变固液共存释放保持不变固液共存深化理解
(1)同一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如:冰的熔点是0℃,凝固点也是0℃。不同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一般不相同。
(2)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命题点1 熔化和凝固的辨别
1.(2017·衡阳)下面描述的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123答案 解析命题规律探究 A.树枝雾凇 B.山涧云雾 C.冰雪消融 D.草间露珠4解析 雾凇是由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是需要放热的;云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液化是需要放热的;冰雪消融是固态冰受热熔化成水的过程,熔化需要吸热;草间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液态小水滴,液化需要放热。命题规律探究1234命题点1 熔化和凝固的辨别
1.(2017·衡阳)下面描述的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C答案 解析命题规律探究 A.树枝雾凇 B.山涧云雾 C.冰雪消融 D.草间露珠1234命题点2 熔化过程中图像的解读
2.(2016·黔西南)如图所示,甲图是“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装置。答案 解析(1)该实验中存在一个错误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图甲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的底部,测得的温度是试管底的温度,故这一操作是错误的。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底1234(2)乙图是改正错误后根据实验数据所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可知该晶体在第5分钟时处于  态。
解析 读图乙知,第2分钟时晶体开始熔化,到第4分钟时熔化结束,所以第5分钟时该晶体处于液态。
(3)丙图是温度计在第3分钟时的示数,则该晶体的熔点为   。
解析 图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其示数为48℃。 答案 解析液48℃1234命题点3 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3.(2015·常州)市场上有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55℃(  )
A.一定处于固态 B.一定处于液态
C.一定处于固、液混合态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答案 解析1234解析 根据题意得:这种“神奇物质”是一种晶体,晶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温度保持不变,这种晶体能使水温在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说明这种晶体的熔点为55℃,所以55℃时这种物质可能是固态(达到熔点尚未熔化),可能是液态(刚刚熔化结束),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熔化过程中)。1234命题点3 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3.(2015·常州)市场上有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55℃(  )
A.一定处于固态 B.一定处于液态
C.一定处于固、液混合态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答案 解析D1234命题点4 熔化和凝固过程伴随吸热与放热
4.(2016·荆门)户外活动时,为了给食物保鲜,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就制成了一个简易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吸热
B.食物保鲜利用了矿泉水结冰放热
C.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汽化形成的
D.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升华形成的答案 解析1234解析 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冰吸收热量,熔化成水,使得食物温度降低,不易变质。刚从“简易冰箱”中取出的食物,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在食物的外包装上液化成为小水珠。1234返回解析答案命题点4 熔化和凝固过程伴随吸热与放热
4.(2016·荆门)户外活动时,为了给食物保鲜,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就制成了一个简易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吸热
B.食物保鲜利用了矿泉水结冰放热
C.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汽化形成的
D.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升华形成的A1234专题二 汽化和液化返回基础知识一、蒸发和沸腾
1.汽化是指物质从 态变成 态的过程。汽化的两种方式是: 和 。
2.蒸发是指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3.沸腾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4.蒸发的致冷作用:液体在蒸发过程中需要 ,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 ,因此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
5.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 。一般情况下,压强越大,沸点越 。各种液体都有自己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梳理液气蒸发沸腾吸热下降沸点高6.液体沸腾过程中的特点:液体吸热温度升高,随着持续吸热,温度持续升高,当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液体开始沸腾。若保持液体持续 ,液体持续沸腾,但温度 。如:水沸腾时会形成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所以,水要持续沸腾,需要持续吸热,温度不变。吸热保持不变深化理解 蒸发和沸腾的异同:二、液化
1.液化是指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液化过程需要 热。________
可以促使气体液化,如:锅盖上的蒸馏水水珠;冬天戴眼镜进入室内,眼镜片“模糊”。一定温度下, 也可以促使气体液化,如:储存在钢罐里的液化石油气就是采取增大压强的办法,将石油气液化。
2.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汽化和液化现象:物质的汽化是分子从外界获得能量,分子活动增强,分子间距变大;物质的液化是分子向外界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分子间距变小,分子间的引力增大。气态液态放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深化理解 雨、雪、雾、露、霜等天气的形成都与水的三态变化有关。
(1)地面的水,汽化形成水蒸气;升入高空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而形成云。
(2)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大到不能被上升气流托住时,会降落而形成雨、雪、冰雹。
(3)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雾;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地面或植物上形成露;冬天的水蒸气凝华在地面或植物上形成霜。命题点1 汽化与液化的辨别
1.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获取水的方法。日落以后的几个小时,甲壳虫的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如图所示),当水珠越聚越多时,这些水珠就会沿着弓形背滚落入甲壳虫的嘴中。水珠的形成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哪一种?(  )
A.熔化 B.液化
C.汽化 D.凝华答案 命题规律探究12345679B82.(2016·日照)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春天,冰雪融化 B.夏天,湿衣服晾干
C.秋天,草粘晨露 D.冬天,湖水成冰
解析 冰雪融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湿衣服晾干,是湿衣服中的水分变成了水蒸气,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草粘晨露,露水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湖水成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C答案 解析1234567983.(2017·苏州)以下生活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  )
A.用电吹风吹干头发
B.舞台上用干冰制造白雾
C.冬天,河水结冰
D.夏天,打开冰柜门会看到冒“白气”
解析 用电吹风吹干头发,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舞台用干冰制造白雾,干冰由固态变成气态,是升华;河水结冰,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冰柜上方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水由气体变成液态,是液化。答案 解析A123456798命题点2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和蒸发致冷
4.(2016·呼和浩特)炎炎夏日,考场如火,细心的监考老师轻轻的在教室地面上洒了些水,不一会儿,考生们就有凉爽、舒适的感觉。对于这一现象所蕴含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了水的蒸发、吸收热量
B.利用了水的沸腾、吸收热量
C.利用了水的汽化,放出热量
D.利用了水的液化,吸收热量
解析 因为水蒸发过程中吸热,导致气温降低,所以感觉凉爽。答案 解析12345679A85.(2017·鄂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蒸包子时看到的腾腾热气是汽化现象
B.扇扇子是通过加快汗液的蒸发而使人感到凉快
C.煲鸡汤时,当汤沸腾以后,把炖汤的火调小是为了降低汤的温度
D.夏天傍晚,院子里洒水是利用液化吸热降温
解析 看到的腾腾热气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扇扇子是通过加快汗液的蒸发吸热而使人感到凉快;煲鸡汤时,汤沸腾后,把火调小再煲,此时汤继续沸腾,汤的温度不会降低;夏天傍晚,院子里洒水是利用水汽化吸热降温。答案 解析12345679B8答案 解析命题点3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6.(2016·青海)为了节约用水,西宁园艺工人利用滴灌的方法给道路两旁树木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壤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树木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123456798解析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壤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树木根部,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减慢了水分的蒸发。123456798答案 解析12345679命题点3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6.(2016·青海)为了节约用水,西宁园艺工人利用滴灌的方法给道路两旁树木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壤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树木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A8答案 解析7.在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如图主要用来探究(  )
A.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
B.蒸发的快慢与气压的关系
C.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D.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
解析 图中两条裤子的主要区别是温度的高低。12345679A8命题点4 液体沸腾过程中的特点
8.(2017·郴州)小明用图甲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数据记录如下:答案 解析123456789(1)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     。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水从2.5min开始沸腾,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温度不变解析答案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低于100℃,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地大气压强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解析 水的沸点为98℃,小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则当地大气压强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1234567998低于8解析答案 (3)图  (填“乙”或“丙”)内能反映水沸腾前产生气泡的情形。解析 丙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是沸腾时的现象;乙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是沸腾前的现象。12345679乙8解析答案 (4)实验完成后,烧杯内水的质量与实验前相比   (选填“变大” “不变”或“变小”)。解析 因为水会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到空气中,所以实验完成后,烧杯中的水的质量将会变小。变小1234567989.(2016·徐州)如图甲所示,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2345679(1)在组装实验装置时,图乙中温度计放置正确的是  。解析答案 8解析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要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的体积在上升过程中,由于内部的水不断汽化,加入到气泡中来,同时气泡上升,压强变小,因此气泡不断变大。为减少加热时间,可以增加热量供给(加大酒精灯火焰),减少液体质量,减少热量散失(加盖),用初温较高的水。123456798123456799.(2016·徐州)如图甲所示,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在组装实验装置时,图乙中温度计放置正确的是  。解析答案 D812345679(2)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的体积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  。
(3)如图丙是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则水的沸点为  ℃。
(4)实验时,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过长,为减少加热时间,下列的做法不可行的是  。
A.加大酒精灯火焰 B.用初温较高的水
C.增加烧杯中水量 D.给烧杯加盖大100C返回解析答案8实验探究与学科素养返回典例1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前,同学们就器材的选取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观点,整理记录如下,你认为其中合理的是:   和   。(填序号)
①了解水的沸点,选择量程为-20~110℃的实验温度计。
②为了节省加热时间,在烧杯中加入1 cm深的水。
③选择体温计,因为它可以离开被测液体读数,用起来更方便。
④烧杯上加盖纸板,主要目的是防止水沸腾时溅出。
⑤为了便于观察,在烧杯中加满水。
⑥烧杯上加盖纸板,主要目的是减少热量损失。解析答案 探究体验10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解析 因为水的沸点在100℃左右,凝固点是0℃,所以要选取量程为-20~110℃的温度计;烧杯中的水不能太少,也不能加满,但必须浸没温度计的玻璃泡,便于测量;实验中,烧杯加盖纸板的目的是减少热量损失,缩短实验时间。探究体验10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典例1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前,同学们就器材的选取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观点,整理记录如下,你认为其中合理的是:  和  。(填序号)
①了解水的沸点,选择量程为-20~110℃的实验温度计。
②为了节省加热时间,在烧杯中加入1 cm深的水。
③选择体温计,因为它可以离开被测液体读数,用起来更方便。
④烧杯上加盖纸板,主要目的是防止水沸腾时溅出。
⑤为了便于观察,在烧杯中加满水。
⑥烧杯上加盖纸板,主要目的是减少热量损失。解析答案 探究体验10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①⑥(2)小明安装的实验器材如图甲所示。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温度达到88℃时开始记录数据。在看到水沸腾现象后,小明就熄灭了酒精灯,然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得水的沸点为  ℃。答案 98(3)在评估与交流环节,同学们认为小明的实验仍存在不足,并对水沸腾后小明还应进行的实验操作提出了一些建议,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水沸腾后,需要再继续加热一会儿,记录温度值,以绘制出完整的水沸腾过程的图像。继续用酒精灯加热几分钟,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记录数据解析答案 素养提升11函数图像解读要点 理解科学函数图像,就是能由图像中坐标轴所代表的科学量,推断出图像表述的科学意义和科学情景,并能将函数图像与表达的科学量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进一步获取信息。在图像中“点”、“线”、“面”、“斜率”等有其相应的意义。
图像的每个点是研究相应对象的一个状态,要特别注意“起点”“终点”“交点”“拐点”等,他们往往对应一个特殊的状态,从这些特殊点找到科学量建立方程,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条件。比如“拐点”往往是两种不同变化的分界点,即科学量的突变点或临界点。“线”代表过程,描述物体在一段过程中随着横轴所代表的科学量的变化,纵轴所代表的科学量的变化情况。如v-t图像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斜率”表示横、纵坐标轴两科学量的比值,常有一个重要的科学量与之对应,能求解对应科学量的大小、定性分析变化快慢问题。如x—t图像表示速度大小;v-t图像表示加速度大小;U-I图像表示电阻大小。
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与某一过程的物理量相对应。如v-t图线与横、纵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F-S图像中的面积表示功的大小。典例2 用如图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此刻杯内物质温度是   。解析答案 解析 首先要明白图像中纵坐标和横坐标代表的科学量,注意到图中纵坐标表示的是温度的变化,横坐标表示的是时间;进一步分析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温度先从-20℃上升,一直到0℃,而后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t5,然后继续上升。结合晶体熔化的特点可知,该物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且熔点是0℃。因此t2为熔化过程中一时刻,此时该物质已经熔化了一部分,所以是固液混合状态。典例2 用如图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此刻杯内物质温度是   。解析答案 -8℃(2)根据实验数据描出加热过程中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下图),该物质的熔点是  。(3)t2时刻,该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液”、“固、液混合”)。0℃固、液混合返回答案本课结束考点跟踪练 11 物质的特性——物态变化
A组 基础排查练
1.(2016·菏泽)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冬天室外的衣服冻干了
B.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冰雪熔化了
D.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棒冒“白气”
2.(2017·山西)夏天,小明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几个冰块,放入盛有常温矿泉水的杯中,过一会儿,他用吸管搅动冰块,发现这几个冰块“粘到一起了”,如图所示,其主要成因是(  )
A.水的密度较大 B.水的凝固
C.水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水的汽化
3.(2016·镇江)某同学做冰的熔化实验时,绘制了如图所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根据图象不能(  )
A.知道冰熔化时的温度 B.判断出冰属于晶体
C.求出冰熔化前的质量 D.比较冰和水的比热容大小
4.(2016·山西)同学们都玩过肥皂泡泡,如图所示是小梦同学在-9℃的室外玩肥皂泡泡时拍摄的照片。他发现肥皂泡泡在很冷的室外会迅速结冰,掉落在地面如同散落的玻璃球,神奇极了。对这一现象包含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A. 这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 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C. 这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 这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5.(2016·河源)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由图象可知______种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______℃。
6.(2016·天水)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所示的装置,实验中有一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烧杯上加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正错误后,继续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烧杯内水面上方气压________标准大气压。
时间/min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温度/℃

92
93
94
95
96
97
98
98
98
98
98
(3)水沸腾后,烧杯上方出现大量“白气”,和“白气”的形成过程相同的是________(选填序号)。
①冰  ②霜  ③雾  ④雪
7.(2016·桂林)玻璃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他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或“不变”)。
8.(2016·大连)夏天,持续数日的高温天气后,下了一场急雨,雨后,山林中升起飘渺的白雾。请分析说明白雾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深化突破练
9.(2016·烟台)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
A.同时沸腾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10.(2016·扬州)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器材时,小明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2℃~102℃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这样考虑主要是基于什么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象,如图所示。则小明所测盐水的凝固点是______℃。
(3)他们同时发现所测的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
盐水浓
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6
凝固点
(℃)
0
-2
-4
-6
-8
-11
-15
-18
-17
-1.8
-0.4
0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________。
(4)小明由表格数据得到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你认为他的判断准确吗?______(选填“准确”或“不准确”),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选填“冰”或“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
11.(2016·烟台)影响熔点的因素
晶体的熔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很多因素会影响晶体的熔点。例如:在盛有小冰块的烧杯里放些盐并搅拌,冰的熔点就会低于零摄氏度。海水冬天结冰的温度比河水低就是因为海水中溶有盐。寒冷的冬天,在汽车发动机的水套中加一些甘油作为抗凝剂,即使温度低于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水套中的水也不会凝固。合金可以看作混有杂质的金属,所以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合金的每一种金属的熔点都要低。
又如:将一根两端挂有重物的细金属丝挂在冰块上(如图甲所示),金属丝下的冰块熔化,说明增大压强可以使冰熔化。金属丝通过后,冰的熔点又升高了,熔化成的水又凝固成冰,这样,金属丝就可以轻松穿过冰块而不留缝隙。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写出影响晶体熔点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着运用上文提到的知识解析滑冰鞋上冰刀(如图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16·衢州)人们都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小柯认为这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和100℃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要放出热量。对此,小柯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t2高于t1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江认为因未设置对照,小柯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请你在原实验的基础上,帮助小柯设计后续实验方案(要求简要叙述实验过程和证明小柯观点的应有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15·黄冈)涂在手上的酒精比涂在手上的水干得快,壶中的水比壶中的食用油干得快……,小明猜想: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1)为此,小明用一根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塑料板、电子手表、笔、温度相同的水、大豆油和酒精,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A.在玻璃管上端附近划一标记线,并将下端竖直插入水中,直到管内水面到达标记线;
B.用手指堵住玻璃管上端管口,将玻璃管从水中取出;
C.将玻璃管移到塑料板上方,放开手指,让水滴滴在塑料板上并开始计时;
D.用同样的方法先后取出大豆油和酒精滴在塑料板上并计时;
E.记录液滴变干所用的时间t,得出结论。
①用玻璃管取液体,是利用________的作用。
②该实验方案有不妥之处,请指出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改进方案后,通过实验得到:相同条件下,t酒精<t水<t大豆油,从分子运动理论的角度分析,酒精蒸发快的原因可能是分子间作用力较________,缘于此,可以推断水的沸点应比大豆油________。
课时作业答案精析
1. D 解析 冬天室外的衣服冻干了,是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升华现象;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是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属凝华现象;冰雪熔化了,是从固态变为液态,属熔化现象;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棒冒“白气”,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2. B 解析 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冰块的温度低于0℃,放入水中后,水放热降温,冰吸热升温;当冰块附近的水的温度降到0℃时,冰的温度还低于0℃;冰块继续吸热,冰块附近0℃的水继续放热,所以冰块会“粘”到一起。
3. C 解析 由图象可以看出,冰在熔化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故冰为晶体,故AB不符合题意。根据公式Q吸=cmΔt可以知道,当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时,比热c和升高的温度Δt成反比,所以,相同时间内,冰温度升高的快,是因为冰的比热容比水的小,因此根据图象可以比较冰和水的比热容大小,故D不符合题意。根据图象不能求出冰熔化前后的质量,故C符合题意。
4. A 解析 液态的肥皂泡变成固态,属于凝固,这一过程要放热。
5. 乙 50 解析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从图中可知,乙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50℃不变,所以乙是晶体,且熔点为50℃。
6. (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烧杯底部 缩短加热时间 (2)小于 (3)③
7. 非晶体 升高 解析 玻璃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属于非晶体。
8. 夏季,急雨过后,空气温度还较高,雨水会快速蒸发,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蒸发吸热,空气的温度逐渐降低;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大量小液滴,聚在一起,便形成了白雾。
9. C
10. (1)盐水的凝固点可能低于-2℃ (2)-4 (3)先降低后升高 (4)不准确 理由:没有进一步探究21%附近浓盐水的凝固点 (5)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 解析 (1)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主要考虑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时,便于测出盐水的凝固点。
(2)分析图象可知,小明所测盐水在-4℃凝固,则该盐水的凝固点是-4℃。
(3)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的浓度一直在变大,而盐水的凝固点是先降低后又升高。
(4)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但没有进一步探究21%附近浓盐水的凝固点,所以他的判断是不准确的。
(5)冰的熔点是0℃,盐冰的熔点低于0℃,所以冷藏盒中应使用盐水冰块。
11. (1)据第一自然段可知,晶体的熔点与其所含杂质多少有关;据第二自然段可知,晶体的熔点与其所受压强的大小有关。 (2)据第二自然段可知,滑冰鞋上加冰刀,可以增大与冰的压强,使得接触面冰的熔点降低,熔化成液体,减小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减小了摩擦力的作用,使得运动员滑的更远、更省力。
12. (1)液化 (2)液化放热 (3)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再倒入100℃的开水直至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并与t2比较,t2高于t,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 解析 (1)将水蒸气通入装有冷水的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水蒸气受冷就会液化,形成水,所以杯中通入水蒸气后水面会上升。
(2)水蒸气在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水蒸气液化要放出热量;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杯中的水吸收,水的温度升高,所以t2高于t1。
(3)为了证明液化放热,应另取一个相同的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再倒入100℃的开水直至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并与t2比较,t2高于t,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
13. (1)①大气压 ②把液滴滴在塑料板上 不容易控制液滴表面积相同 (2)小 低 解析 (1)①用手指堵住玻璃管上端管口,将玻璃管从水中取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提”起来;②要研究蒸发快慢与物质种类的关系,需要保持物质的温度、表面积和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相同,用玻璃管将液滴滴在塑料板上,虽然温度和空气流动速度相同,但液滴的表面积可能不同。
(2)分子时刻处于无规则运动状态,液体表面的分子在运动过程中,如果脱离液体其它分子的引力进入空气,这就是蒸发。酒精蒸发快的原因可能是分子间作用力较小,更容易摆脱其它分子的束缚;相对于大豆油,水蒸发更快,说明水分子间作用力较小,所以水的沸点比大豆油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