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第 25 讲 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第三部分 物质科学(二)专题一 构成物质的微粒专题二 原子的组成与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内容索引实验探究与学科素养专题三 元素与元素符号专题一 构成物质的微粒返回基础知识1.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 或 。
2.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最小微粒,任何分子都由 构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3.原子是 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4.离子是由原子 形成的。得到电子的带负电,叫 离子,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叫 离子。
5.大多数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氧化物、有机物、酸是由 构成,如构成氧气、二氧化碳、蒸馏水等;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少数非晶体固体单质是由 构成的,如金、银、铜等;碱、盐及某些金属氧化物是由 构成的,如氯化钠等。梳理分子原子离子化学性质原子化学变化得失电子阴阳分子原子离子特别提醒
(1)三种微粒的关系:分子 原子 离子;
(2)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于化学变化中能否再分。命题点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1.(2017·聊城)李涛同学撰写的“心目中的原子”短文中,阐述了以下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可以转化为离子 B.原子是最小的微观粒子
C.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D.原子可以“搭建”成分子
解析 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转化为离子,故A正确;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观粒子,故B错误;
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故C正确;
原子可以“搭建”成分子,故D正确。123B答案 解析命题规律探究42.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是 ;
(2)在水、汞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答案 原子氯化钠水分子12343.下列各组物质中,分别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是( )
A.蒸馏水、铁、食盐
B.氯化钙、氧气、铜
C.银、二氧化碳、氯化钠
D.二氧化硫、氮气、氢气A答案 12344.(2017·长沙)2016 年 12 月 16 日第一批“共享单车”进入长沙,方便了长沙市民的绿色出行。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共享单车”的充气轮胎容易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子停止运动
B.分子质量变大
C.分子本身的体积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减慢
D.分子间隔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解析 宏观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间是有间隔的,温度升高间隔变大,气体的体积和压强增大,当气体膨胀发生在有限的空间里,易产生爆炸。D返回解析答案1234专题二 原子的组成与结构
模型的发展过程返回基础知识一、原子的构成梳理原子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 电荷______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 电荷
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都由
构成在原子内,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原子核负正夸克特别提醒
(1)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带正电荷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数目相等,电性相反;
(2)原子核在整个原子中所占的体积很小,但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氢原子中没有中子。二、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
1.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大量的实验事实,建立了原子的实心球模型: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原子构成的。
2.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 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提出了原子是一个球体模型(西瓜模型):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体内,电子镶嵌其中。
3.1911年,物理学家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______
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汤姆生卢瑟福核式结构4.1913年,丹麦科学家 改进了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分层模型: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深化理解 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事实上,现在的原子结构模型比玻尔模型又有了很大的改进——电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玻尔命题点1 原子的构成
1.如图所示,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
组成,原子核又是由中子和_____
组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中,带正电的是 ,带负电的是 。答案 解析命题规律探究123解析 原子由位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与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质子电子质子和原子核电子2.(2016·温州)如图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原子核中有( )
A.6个质子和8个中子
B.8个质子和6个中子
C.6个质子和8个电子
D.8个质子和6个电子
解析 原子由一个居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与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据图可知,该原子的原子核中有6个带正电的质子和8个不带电的中子。A答案 解析123命题点2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体验建模思想
3.(2016·台州)在近代原子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有下列观点: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原子是实心球体;③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1911 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 α 粒子轰击原子,发现多数 α 粒子穿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极少数 α 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如图所示。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否定上述观点中的(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答案 解析123解析 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原子,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带正电的原子核周围有较大空间,因此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极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说明正电荷分布在原子核上,较大空间内是没有带正电的粒子;该实验与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没有任何关系,故①不符合题意。123命题点2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体验建模思想
3.(2016·台州)在近代原子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有下列观点: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原子是实心球体;③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1911 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 α 粒子轰击原子,发现多数 α 粒子穿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极少数 α 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如图所示。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否定上述观点中的(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C返回解析答案123专题三 元素与元素符号返回基础知识一、元素
1.概念:元素是指具有相同 数(即 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相同或几种不同的 组成的,目前人类已知的化学元素有110多种,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物质有几千万种。例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氧和碳两种元素组成。
深化理解
(1)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类原子互为同位素原子(如氕、氘、氚),元素是互为同位素原子的总称。梳理核电荷质子元素3.植物生长需要多种元素,其中需要量最大的是含 、 、 元素的无机盐。农业上常用的化肥是氮肥、磷肥、钾肥。
(1)氮肥:指有效元素只含氮元素的化肥,如硝酸铵(NH4NO3)、尿素[CO(NH2)2],能促使农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含有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
(2)磷肥:指有效元素只含磷元素的化肥,如过磷酸钙(CaP2H4O8),能促使农作物根系发达,增强吸收养分和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穗数增多,籽粒饱满。
(3)钾肥:指有效元素只含钾元素的化肥,如氯化钾(KCl)、硫酸钾(K2SO4),能促使农作物生长旺盛,茎秆粗壮,增强抗病虫害的能力,促使糖和淀粉的积累。NPK特别提醒
(1)除了氮肥、磷肥、钾肥外,有效元素含氮、磷、钾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化肥称为“复合肥”,如磷酸二氢铵(NH4H2PO4)、磷酸氢二铵[(NH4)2HPO4]和硝酸钾(KNO3)等。
(2)化肥需合理施用,长期过量施用会使土壤板结,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用该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若有重复则取前两个字母,第二个字母小写。常见元素的符号:H、O、C、N、S、P、Cl、I、Si、Na、Fe、Cu、Ca、Ag、Al、K。
2.元素符号表示的含义:
(1)(宏观)表示一种 ;
(2)(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 ;
(3)(宏观)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这种物质。元素一个原子深化理解 元素是宏观概念,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如“O”,宏观上表示氧元素,微观上表示一个氧原子。若元素符号前加系数,只能表示该元素的微粒数(如原子个数)。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
1.元素周期表(发现者:门捷列夫)
横行(周期):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同一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依次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纵列(族):每一个纵列叫做一个族,共有18个纵列16个族(其中8、9、10三个纵列组成一个族)。同一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举例:在元素周期表中,除第一周期外,每一个周期开头的两个都是 元素,靠近尾部的是 元素。如第三周期第1、2位元素分别是 、
,后三位元素分别是 、 、 。金属非金属钠(Na)镁(Mg)硫(S)氯(Cl)氩(Ar)2.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信息(以铀为例):命题点1 说出具体物质的元素组成
1.(2015·温州)氚是氢的一种同位素,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
解析 根据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其核内有一个质子和2个中子,那么氚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12345答案 解析命题规律探究A6命题点2 元素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2.下列有关元素符号“Cu”表示的意义中错误的是( )
A.一个铜原子 B.一个铜元素
C.铜 D.铜元素
解析 元素符号可表示一种元素或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像金属和稀有气体与某些非金属单质,这些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元素符号还表示这种物质,故Cu可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铜。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B错误。答案 解析B1234563.下列符号中,既有微观含义又有宏观含义的是 。
①2N ②F ③Zn ④6Mg ⑤S答案 ②③⑤1234564.(2016·湘西)商场的货架上会看到标有“补钙”、“补铁”、“补碘”等字样的食品和保健品,这里的钙、铁、碘指的是( )
A.离子 B.原子
C.分子 D.元素
解析 食品和保健品中的“钙、铁、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钙、铁、碘”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答案 解析D123456命题点3 金属、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
5.关于元素周期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可以寻找制备半导体材料
的元素
B.在过渡元素中可以寻找制备催化剂及耐高温和耐腐蚀的元素
C.在非金属元素区域可以寻找制备新型农药材料的元素
D.在地球上元素的分布和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有密切关系答案 解析123456解析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可以寻找制备半导体材料的元素,如半导体锗等,故A正确;
在过渡元素中可以寻找制备催化剂及耐高温和耐腐蚀的元素,如镍、铂等,故B正确;
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非金属元素区域)可以寻找制备新型农药材料的元素,故C正确;
地球上元素的分布和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没有关系,故D错误。123456命题点3 金属、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
5.关于元素周期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可以寻找制备半导体材料
的元素
B.在过渡元素中可以寻找制备催化剂及耐高温和耐腐蚀的元素
C.在非金属元素区域可以寻找制备新型农药材料的元素
D.在地球上元素的分布和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有密切关系答案 解析D1234566.(2017·邵阳)2017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113号、115号、117号及118号四种元素的中文名称,其中一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元素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为288
B.核内有115个质子
C.是非金属元素
D.核内有 173 个中子答案 解析123456解析 相对原子质量为288 ,故A正确;
核内有115个质子,故B正确;
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镆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C错误;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核内有 173 个中子,故D正确。1234566.(2017·邵阳)2017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113号、115号、117号及118号四种元素的中文名称,其中一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元素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为288 B.核内有115个质子
C.是非金属元素 D.核内有 173 个中子C返回解析答案123456实验探究与学科素养返回要点 微粒观点的应用就是从物质的微粒性角度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运用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知识来分析解释实际问题。而模型图的应用是指把看不见的、抽象的微观粒子,用能够看到的模型图的形式形象展现出来,以便用来解释抽象的概念、化学反应或实际问题等。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此类试题提高了试题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的分类和类别辨析、分子和原子的辨析、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类型、质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素养提升25微观粒子模型在化学中的应用典例1 (2017·邵阳)下图中“ ”和“ ”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氮原子,能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解析 构成物质的微粒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氨气由氨分子构成,一个氨气分子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构成。解析答案 A. B. C. D.A典例2 (2015·茂名)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1)从宏观角度看,物质C属于 (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解析 从宏观角度看,物质C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混合物解析答案 (2)以上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解析 以上变化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3)从微观角度看,物质B是由 构成的(选填“分子”或“原子”或“离子”);
解析 从微观角度看,物质B是由分子构成的;
(4)参加反应的A与B的微粒个数比为 。
解析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参加反应的A与B的微粒个数比为2∶1。化合反应分子2∶1返回解析答案本课结束考点跟踪练 25 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
A组 基础排查练
1.(2016·衢州)“超临界水”(H2O)因具有许多优良特性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当温度和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模型能表示“超临界水”分子的是( )
A. B. C. D.
2.(2016·重庆)同一原子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
B.原子和中子的电性不同
C.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
D.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
3.(2016·威海)下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4.(2017·威海)学习完“原子的构成”之后,萍萍同学形成了以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
A.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
C.原子核的质量和电子的质量相差不大
D.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
5.(2015·湖州)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6.构成原子核不可少的微粒是( )
A.原子 B.中子 C.质子 D.电子
7.(2017·安徽)在最新公布中文名称的元素中,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符号为UuO
B.原子序数为118
C.原子的质子数为176
D.相对原子质量为294g
8.(2017·苏州)下列元素名称与元素符号书写都正确的是( )
A.锌Zn B.硅SI
C.氯cl D.贡Hg
9.下列各组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的是( )
A.氢、氧、汞 B.铜、氯、碳
C.镁、银、汞 D.镁、锰、钠
10.下列符号所表示的元素全部为金属元素的是( )
A.Fe、Zn、Cl B.Al、Si、Ca
C.Mg、Cu、Hg D.S、P、C
11.(2017·嘉兴) 今年5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正式发布了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的中文名称。下表是这四种元素的部分信息,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原子序数
中文名称
符号
汉语拼音
113
Nh
nǐ
115
镆
mò
117
Ts
tián
118
Og
?ào
A.属于金属元素
B.镆的元素符号是 mo
C.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17
D.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
12.(2017·北京)含氟牙膏中的氟指的是( )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13.水被称为“生命之源”,双氧水被称为“绿色氧化剂”。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氢气 B.都含有氢元素
C.都含有氢分子 D.都含有2个氢原子
14.(2017·临沂)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可以施用下列化肥,其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
A.NH4HCO3 B.KNO3
C.Ca(H2PO4)2 D.CO(NH2)2
15.一棵植物生长矮小、叶色发黄,它最可能缺少______元素。根据合理施肥的原则,应该施加的化肥是______(选填“A”、“B”或“C”)。
A.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
B.过磷酸钙
C.尿素
16.(2016·沈阳)下列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 )
A.Fe B.Ca
C.Si D.Al
17.(2016·天津)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________,②表示的是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氯化氢是由氢、氯两种元素组成的
B.氯化氢是由氢气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C.氯化氢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
18.用序号回答: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电子,⑤离子,⑥原子核,⑦中子,⑧元素中,选择: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________,其中___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它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
(2)元素的种类由________数决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由_______数和_______数决定。
(3)Mg和Mg2+因具有相同的________数,故属于同种________,又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________数,故属于两种不同的微粒。
B组 深化突破练
19.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
B.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揭示了原子核的组成
C.玻尔的原子模型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D.玻尔理论的局限性是保留了过多的经典物理理论
20.1932年,美国化学家H.C.尤里等发现了一种质子数与氢原子相同,但中子数比氢原子多一个的新原子,关于这种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是与氢原子相同的原子
B.是氢元素的另一种原子
C.是一种新元素
D.是与氢元素不同类的原子
21.下图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
22.科学家设想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正电子、负质子等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1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1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C.由1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D.由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23.下列化肥中,能促使植物根系发达,耐寒耐旱的是( )
A.尿素CO(NH2)2 B.氯化钾KCl
C.磷酸二氢钙Ca(H2PO4)2 D.硫酸铵(NH4)2SO4
24.用微粒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________。
(2)水通电分解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定质量的水蒸气冷凝成水时,其体积变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图是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从示意图中,你能够得出的规律或者结论有:(答出两条即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小明在实验室中把硫酸铜晶体放入水中,水就变成蓝色。旁边的小刚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小明和小刚讨论了一下,提出了三个假设。
①可能是硫酸铜中的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共同使水呈蓝色;
②可能是硫酸铜中的硫酸根离子使水呈蓝色;
③还有一个可能的假设请你替小明和小刚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查阅了资料,了解到硫酸溶液中也含有硫酸根离子,他和小刚在实验室内走了一圈,找到了盛硫酸溶液的试剂瓶,发现硫酸是无色的。于是,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刚也查阅了一份资料,了解到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中均含有铜离子,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氯离子,硝酸钠溶液中含有硝酸根离子。他于是马上到实验室观察氯化钠、硝酸钠、氯化铜、硝酸铜溶液的颜色,基于这些溶液的颜色他可作出一个判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可以得出结论:铜离子使硫酸铜溶液呈现蓝色。
课时作业答案精析
1. C 解析 “超临界水”(H2O)是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还是属于水,所以分子模型就是水分子模型。
2. B 解析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质子所带的电荷与电子所带的电荷相等,电性相反。由上述分析,同一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故A说法正确;原子和中子均不显电性,故B说法错误;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C说法正确;原子中,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故D说法正确。
3. C 解析 原子结构模型中a是电子、b是中子、c是质子。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故A错误;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故B错误;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故C正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也就是集中在b和c上,故D错误。
4. C 解析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5. C 解析 分子之间的间隔决定物质的状态,当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但分子组成不变,故符合此条件的只有选项C。
6. C 解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都有质子,可以没有中子,如氢原子。
7. B 解析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该元素的相关信息: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Uuo,故A错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8,故B正确;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118,故C错误;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D错误。
8. A 解析 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是“一大二小”,故A正确;硅元素表示为Si,故B错误;氯元素表示为Cl,故C错误;汞元素表示为Hg,故D错误。
9. B 解析 氢H、氧O、汞Hg,大写字母不同,故A错;铜Cu、氯Cl、碳C,第一个大写字母都是C,故B正确;镁Mg、银Ag、汞Hg,大写字母不同,故C错;镁Mg、锰Mn、钠Na,大写字母不同,故D错。
10. C 解析 根据符号与名称的对应关系,由元素名称判断元素的种类。元素名称中带“钅”旁为金属元素(汞除外),其它为非金属元素。Cl为氯元素、Si为硅元素、S为硫元素、P为磷元素、C为碳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Mg为镁元素、Cu为铜元素、Hg为汞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11. A 解析 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A正确;镆的汉语拼音是mò,不代表元素符号是 mo,故B错误;的原子序数是 117,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C错误;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稀有气体元素,故D错误。
12. D
13. B 解析 被称为“生命之源”的水(H2O)和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H2O2),都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14. B 解析 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15. 氮 C
16. C
17. (1)①原子 ②分子 (2)A
18. (1)①②⑤ ② ④ ⑥ (2)③ ③ ⑦ (3)③ ⑧ ④
19. D 解析 卢瑟福在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发现了质子,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学说,故A、B错误;玻尔的原子模型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本质上是不同的,故C错误。
20. B 解析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1. B 解析 水由液态煮沸后变成气态,水分子本身数量没有变,变化的实质是分子间隔由小变大,然后充满整个容器。
22. B 解析 氢原子是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反氢原子的结构中粒子所带的电荷正好相反。
23. C 解析 磷肥促使植物根系发达,增强吸收养分和抗寒抗旱能力。
24. (1)水分子 (2)氢原子和氧原子 (3)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了 (4)水分子间空隙变小
25.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26. ③可能是硫酸铜中的铜离子使水呈蓝色 不是硫酸铜中的硫酸根离子使水呈蓝色 氯化钠、硝酸钠溶液呈无色,氯化铜和硝酸铜溶液呈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