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生物的进化
一、教学目标
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
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2、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通过生物进化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化石的概念及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页小资料并提问
1、什么是化石?
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2、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课本第8页小资料第二自然段,学生自己总结。
3、化石有什么作用?
记载着地球的进化历史,也记载着生物的进化历史。
师生总结: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
(三)、活动:你能从化石中了解到什么?
A、教师简单介绍课本第7页的化石情况;
B、同学观察并讨论,可以在化石中得到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
从水生到陆生。
C、多媒体展示其他生物的化石图片,并提问。
——1、为什么有的化石和现在的一些生物很相像?
——2、为什么离现在越远的化石所展现生物形态结构越简单、种类越少?
师生总结:在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中的生物种类越少,结构越简单、低等;在形成晚的古老地层中,化石中的生物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高等。
D、展示始祖鸟和孔子鸟有关的化石,提问:像什么?
——教师活动: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动物。
(四)、知识运用,观察课本第10页【马的进化过程示意图】
(五)、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
(六)、指导学生阅读第二课时的内容,并思考
——1、地球的发展史划分几个阶段?
——2、每一个阶段的名称、时间和代表生物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多媒体展示上节课遗留的问题,请同学起来回答。
1、地球的发展史划分成了五个代,分别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但是太古代和元古代又称为前寒武纪时期。
2、前寒武纪时期 ( 5.4亿年前):原核生物到真核多细胞动物;
古生代(5.4---2.45亿年):由水中向陆地发展,低等植物和两栖类动物;
中生代(2.45亿---6500万年):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
新生代(6500万年---):哺乳动物和鸟类及被子植物。
说明:约400~6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的一支进化成人类。
3、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
(二)、恐龙作为曾经最繁盛的物种,为什么灭迹了?
——学生活动:火山喷发、地壳运动、行星撞击……
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是;自然选择等多种因素的结果。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4页--15页的内容,回到问题。
——1、达尔文从小有什么爱好?
——2、这种爱好对他后来巨著有什么影响?
——3、达尔文是怎样总结出生物进化学说的?
——4、我们应该学习达尔文的什么精神?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介绍达尔文的经历。
3、多媒体展示地雀的图片,着重分析并解释13种地雀的情况。
4、展示家鸡和野生原种鸡的图片
提问:1、这些品种的家鸡是怎么来的?
学生回答:由原鸡进化而来的
2、在生活中,用人工选择的方法培育成的植物或动物品种很多,你能说出几种?
学生回答:金鱼、奶牛、狗……
——教师多媒体展示,金鱼和狗的图片展示。
教师总结:这就是人工选择的结果,展示人工选择的概念。
5、达尔文从人工选择得到了什么启示?活动:模拟自然选择。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自然选择的过程。
(三)、预习课本第16—19页内容,思考自然选择。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达尔文在人工选择中得到了启示,认为自然界中也有这种类似的选择,即为自然选择。(上节课学生已经阅读教材第16页到19页。)
(二)、新课肆疑
1、自然选择的概念
生物的变异有的对生存有利,这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在生存竞争中获胜,那些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便会在生存竞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适者生存。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多媒体展示长颈鹿进化的过程
2、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过渡繁殖、生存斗争(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教师详细介绍,让学生了解到工业化发展后对树木的影响和对蛾进化方向的影响。
教师总结: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三)、随堂提升(多媒体展示题)
五、本章知识点总结
六、课堂练习(教材第19页思考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