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 秋思》简案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 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 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5、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教学重难点: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二) 朗读这首词
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行
(三) 背诵这首词
(四) 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这首词
1. 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
2. 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 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如色彩的搭配等)
4. 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5. 品味文中的语言。
6. 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五) 拓展:
1. 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2. 比较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 秋思》进行比较。
(六) 作业:
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
《天净沙 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 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 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 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一、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 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 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
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二、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2)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1)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2)小组讨论
(3)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三、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 过渡语、指导语
2、 组织学习活动
(1)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 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四、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 朗读
2、 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 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采桑子·重阳》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默写这首词。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词的背景,搜集有关知识。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词句的含义。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和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而且也是一位大手笔的文学家,他的讲话收在《毛泽东选集》(五卷),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等。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题目)。领略这位伟人在文坛上的风采。 二、解说题目: 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份初九重阳节,本词是一首战地颂歌。 三、写作背景: (归纳学生搜集的资料)1929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这年九月,赣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由于同年6月,红四军党内领导者之间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张,一时未能为多数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后由于患病,只好在永定金丰山区养病。9月,病中的毛泽东坐担架赴上杭参会。会后继续留此养病,后病情好转。病中正逢重阳节,见院中黄菊盛开,遂成此文。 四、集体朗读课文. 五、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1:怎样理解“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这句的意思是“人生容易衰老而天很难衰老,年年都有重阳节”。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身是变化很快的,可是整个社会如果不通过变革那是很难使之变化的。 问题2:“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战地”“黄花”分别指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战地”指闽西农村根据地;“黄花”指野菊花。“分外香”体现了作者乐观主义精神。 古代的文人多用“黄花”抒发离愁之感,如: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而作者却一反传统的思想,借“黄花”抒发豪迈之情,虽然自己身染疾病,受到排挤,但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问题3:怎样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这句词的字面意思是:秋季的风起强劲有力,和春风完全不同。与秋风的刚健有力相比,春风和煦温暖,(“吹面不寒杨柳风”)更增加了“劲”的力量。一个“劲”字不但恰当形容了秋风的特征,也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它的象征意义:革命的力量似秋风一样,摧枯拉朽,荡涤了一切尘垢。 问题4:与“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秒的是哪句? “胜似春光”:其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 问题5:比较“霜叶红于二月花”与“寥廓江天万里霜”二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的感觉。但这里只表现了一种意境,经霜的红叶热烈奔放,生机勃勃。虽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但视野却狭小的多。而“寥廓江天万里霜”中一个“万里霜”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霜天,也指“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竟自由”的霜天,意境开阔,局面宏大,体现了一个伟人高瞻远瞩的大无无畏和乐观豪迈的气概。 六、小结: 1、本词的写法别致,重叠的句法,再现作者含英咀华的文学功夫。《采桑子》上下阕的二三句,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毛泽东词中用传统的笔法,连转回环,风调韵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即是最好的印证。 2、“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即是作者的感觉,也给读者开拓了一个新的意境。“黄花”不仅仅是古文人寄托悲愁之物,更是坚强、乐观傲然不屈的象征。 七、作业: 1、课下背诵本文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自主选背其中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