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絮味》《生命》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童年絮味》《生命》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10:20:00

文档简介

《天净沙 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 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 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 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一、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 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 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
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二、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2)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1)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2)小组讨论
(3)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三、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 过渡语、指导语
2、 组织学习活动
(1)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 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四、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 朗读
2、 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 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童年絮味》《生命》教案及练习
重点、难点:
《童年絮味》
1.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复习有关作者的常识。
(2)了解课文的叙事线索。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4)培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缅怀与思念长妈妈的思想感情。
(2)学习鲁迅从小养成喜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3)感受长妈妈的人品美。
《生命》
1.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中所蕴含的感情。
(2)品味作者在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及含义丰富的语句中流露出淡淡伤感的散文语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人间纯感情的赞美,学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真情以待。
[新课讲解]
《童年絮味》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理解:
文题表明本文的写作内容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二)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三)谋篇立意与层次结构:
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作者回忆了一幕幕趣味盎然的童年故事,向我们展现了她的童年生活,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童年的玩具风波。
第二部分(第3—6段):写多彩充实的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第7—9段):写童年的伙伴。
第四部分(第10—13段):写童年的四季生活。
(四)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1. 技法应用:善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如“我的小儿子时常把无数玩具与图书弃之一地,百无聊赖地将自己倒置在沙发上,头朝下问……”其中“弃之一地”、“倒置”、“头朝下”这些细节,活脱脱地写出小儿子孤独寂聊的形象。
2. 语言欣赏:语言风趣幽默,生动形象,充满童真童趣。如“那几天妹妹畏畏缩缩小老鼠一样,我脸上自然是雷霆万钧。”夸张而又形象地写出此时姐妹俩的情态,读来如在眼前,令人忍俊不禁。
3. 写作借鉴:巧用类比,引发共鸣。如作者写自己在等待梅雨季节到来时的焦灼心情时,运用了小时犯了错等妈妈发火时的情景进行类比,很自然地引发读者的共鸣,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此时的焦虑不安。
二、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解惑
(一)重难点句子
1. 那几天妹妹畏畏缩缩小老鼠一样,我脸上自然是雷霆万钧。
这句话诙谐有趣,“畏畏缩缩小老鼠一样”“雷霆万钧”夸张而形象地写出了姐妹俩的情态。
2. 我大姨妈及妈妈相偕下班回家,看见一个小妖精在大门口跳皮筋,满头万国旗飞舞,先是前俯后仰,及看清是我,差点背过气去。
“小妖精”“万国旗飞舞”都是比喻,形象地写出“我”打扮的离奇,表现出了孩子的单纯可爱。
(二)重点段落诠释
课文第7自然段诠释:这一段文字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了“我”的童年时代人与人之间亲密、融洽的关系。“我”童年时“玩伴很多”,小孩子在各家“随意走动”,在这种密切联系、和谐相处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必然会养成合作、团结、友爱的品质。而现在的孩子却“被封锁在各个单元里苦读书”,其长大成人后的人格缺陷是不言而喻的。文段中的“不似现在”“那时”,表现出作者对当时那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怀念,对如今淡漠的人际关系的失望与伤感。
《生命》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理解:
文题表明本文是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二)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
作者沉河,当代作家。本文选自《2002年中国散文精选》。
(三)谋篇立意与层次结构:
作者从学校操场看到幼儿园的孩子无拘无束、自由活动的情景,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小学操场上小学生活动的景象。
第二部分(第2段):写学校操场上幼儿园小孩自由无拘的活动情景。
(四)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1. 技法应用:用精当的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如作者用“生命,生命,就是活着,做自己的事”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2. 语言欣赏:平实朴素的语言,不露痕迹地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如“说是足球场,其实不让踢足球,也不让随意活动,”连用两个“不让”,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压抑感。
3. 写作借鉴:叙事有条理,层次清楚。如作者在叙述小孩子爬铁桩的一段话,用了“先是”、“然后”、“后来”、“最后”等表示时间转换的词语,将这一情景交代得清清楚楚。
二、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一)重难点句子
1. 看着那儿的草由绿到黄,又由黄到绿;也看着太阳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
解析:这一段是作者对操场景色的描写。操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单调地重复着相同的景色,虽然景色很美,但缺少了活力与个性,流露出作者由此而产生的落寞感。
2. 多么自由啊,不肯受压制。
看到小孩子无拘无束的活动,作者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由此作者认识到生命可贵的本质。
(二)重点段落诠释
课文第3自然段诠释:这一段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生命,生命,就是活着,做自己的事”。生命的本质是自由,有自己的思想、独立的人性,这也是一个生命体的权力。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以一种无比崇敬的心情去对待生命——自己和他人的。作者写对学生、对同事态度的转变,表现出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复习思路导航
1. 要通过朗读品味文章内涵。本周几篇文章都融注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美好情感的认识,都需要借助朗读去好好品味。复习时要放声朗读,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不但要动口,更要动脑动情。
2. 复习本周要善于从平常语言中领悟其内涵,探究其中的“微言大义”。阅读时首先应学会抓住一词一句弄清字画意思,推敲感悟多层含义及感彩;其次,我们还联系该句及该段的环境去分析,甚至还要联系全文的思想感情去推敲品味。
3. 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复习时遇到的问题不能跳过。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1. 请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田埂( ) 戏谑( ) 眯眼( ) 山坳( )
蹒跚( )( ) 积攒( ) 颤悠悠( )
2. 下面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梗 积攒 大言不惭 B. 戏谑 蹒跚 死讫白赖
C. 慈祥 跌跤 贼眉贼眼 D. 害臊 步履 前仰后合
3.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她又戏谑地说。
(2)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4.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眯了眯她那双不大的眼睛。
(2)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
5. 请你分析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哪哒,就歇在哪哒!
二、整体感悟
1. 本文作者是当代著名女作家_________________。
2. 课文开头部分写了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
在农村长大的姑娘,谁不熟悉拣麦穗的事呢?
我要说的,却是几十年前拣麦穗的那段往事。
月残星疏的清晨,挎着一个空荡荡的篮子,顺着田埂上的小路走去拣麦穗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呢?
在那夜雾腾起的黄昏,趟着沾着露水的青草,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破旧的窖洞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呢?
唉,她能想什么呢!
假如你没有在那种日子里生活过,永远不能想象,从这一粒粒丢在地里的麦穗上,会生出什么样的幻想。
她拼命地拣呐,拣呐,一个收麦子的季节,能拣上一斗。她把这麦子换来的钱积攒起来,等到赶集的时候,扯上花布,买上花线,然后,她剪呀,缝呀,绣呀……也不见她穿,也不见她戴。谁也没和谁合计过,谁也没找谁商量过,可是等到出嫁的那一天,她们全会把这些东西,装进新嫁娘的包裹里去。
1. 文中画线处作者一连三问,有什么作用?
2. 请你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3. 作者说“假如你没有在那种日子里生活过,永远不能想象,从这一粒粒丢在地里的麦穗上,会生出什么样的幻想。”读过课文之后,能想象出姑娘们从麦穗上生出什么样的幻想吗?
四、课外阅读
(一)荷包蛋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让爸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七岁能让梨,你十岁啦,该让蛋吧!”
“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儿子态度坚决。
“真不让?”“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咬了一半。
“别后悔?”“不后悔!”儿子又一口,把蛋吞了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开始吃。当然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荷包蛋,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戒儿子。
儿子显出一脸得无奈。
第二次,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我让蛋!”儿子笑着端起了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说得坚决。
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蛋,下藏一个蛋,儿子看得分明。
“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
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
“那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面卧蛋的那碗,儿子也发现了自己碗里面也卧着荷包蛋。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
1. 括出小说3个情节的共同点,然后填空。
做面——( )——( )——总结
2. 父亲说“孔融七岁能让梨,你十岁啦,该让蛋吧”的意图是什么?

3. 父亲3次总结性的语言之间有着递进关系,文中能显示这种递进关系的词语依次是 、 、 ,这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 之情。
4. 文中最能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
5. 请就文中父亲教育儿子的方法谈谈你的看法。
(二)大鱼和小鱼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付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你知道吗,它的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6. 这是一篇寓言,它构思的突出特点是通过 展开情节内容的。
7. 结合生活实际,文中的“钓钩”可理解为 。
8. 大鱼说话很注意限制性词语的运用,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找出两个这样的词。
9. 如果你是“小鱼”,你觉得“妈妈”讲的使你最受教益的一句话是
【试题答案】
一、
1. gěng xuè mī ào pán shān zǎn chàn
2. D
3.(1)开玩笑。 (2)说大话不知害羞。
4. (1)对二姨的厌恶之情。 (2)对卖灶糖老汉的喜欢之情。
5. 这句话交代了卖灶糖的老汉孤身一人,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悲苦身世。
二、
1. 张洁
2. 为下文作铺垫和映衬。
三、
1. 引发读者无穷的想象,使人欲罢不能,要看个究竟。
2. 景物描写的句子“月残星疏的清晨”“在那夜雾腾起的黄昏,趟着沾着露水的青草”。
作用:这些景物描写表明当时生活是那样的艰辛,可在姑娘们的眼中生活是美的,因为她们心中有个美好的幻想。
3. 在姑娘们的眼中那一颗颗的麦穗就是未来美好婚姻生活的希望,所以她们才如此不辞辛劳、如此执著,年复一年的“拣”。
四、
1. 询问 吃面(意思相近即可)
2. 借用典故教育儿子要有谦让精神,不要贪图便宜。(合乎文意即可。)
3. 告戒;教训;意味深长;关爱
4.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
5. 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6. 对话描写或语言描写
7. 致命的陷阱或骗局
8. 最安全的 绝对
9. “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或者“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
《采桑子·重阳》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默写这首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词的背景,搜集有关知识。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词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和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而且也是一位大手笔的文学家,他的讲话收在《毛泽东选集》(五卷),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等。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题目)。领略这位伟人在文坛上的风采。   二、解说题目:   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份初九重阳节,本词是一首战地颂歌。   三、写作背景:   (归纳学生搜集的资料)1929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这年九月,赣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由于同年6月,红四军党内领导者之间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张,一时未能为多数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后由于患病,只好在永定金丰山区养病。9月,病中的毛泽东坐担架赴上杭参会。会后继续留此养病,后病情好转。病中正逢重阳节,见院中黄菊盛开,遂成此文。   四、集体朗读课文.   五、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1:怎样理解“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这句的意思是“人生容易衰老而天很难衰老,年年都有重阳节”。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身是变化很快的,可是整个社会如果不通过变革那是很难使之变化的。   问题2:“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战地”“黄花”分别指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战地”指闽西农村根据地;“黄花”指野菊花。“分外香”体现了作者乐观主义精神。   古代的文人多用“黄花”抒发离愁之感,如: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而作者却一反传统的思想,借“黄花”抒发豪迈之情,虽然自己身染疾病,受到排挤,但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问题3:怎样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这句词的字面意思是:秋季的风起强劲有力,和春风完全不同。与秋风的刚健有力相比,春风和煦温暖,(“吹面不寒杨柳风”)更增加了“劲”的力量。一个“劲”字不但恰当形容了秋风的特征,也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它的象征意义:革命的力量似秋风一样,摧枯拉朽,荡涤了一切尘垢。   问题4:与“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秒的是哪句?   “胜似春光”:其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   问题5:比较“霜叶红于二月花”与“寥廓江天万里霜”二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的感觉。但这里只表现了一种意境,经霜的红叶热烈奔放,生机勃勃。虽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但视野却狭小的多。而“寥廓江天万里霜”中一个“万里霜”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霜天,也指“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竟自由”的霜天,意境开阔,局面宏大,体现了一个伟人高瞻远瞩的大无无畏和乐观豪迈的气概。   六、小结:   1、本词的写法别致,重叠的句法,再现作者含英咀华的文学功夫。《采桑子》上下阕的二三句,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毛泽东词中用传统的笔法,连转回环,风调韵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即是最好的印证。   2、“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即是作者的感觉,也给读者开拓了一个新的意境。“黄花”不仅仅是古文人寄托悲愁之物,更是坚强、乐观傲然不屈的象征。   七、作业:   1、课下背诵本文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自主选背其中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