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局部侵华战争,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全民抗战由此开始。从西安事变到七七事变后的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经14年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并使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本课讲述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平型关大捷及影响;知道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知道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影响;正确分敌后战场的抗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归纳,学会正确分析、归纳历史资料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敌后战场的抗战,使学生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中的作用,明白抗击外来侵略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教材重难点
重点: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难点: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由于本地区近年来取消历史中考,学生在升学压力下,多数时间专注于语数外,对其他科目基本不关注。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少之又少。历史课堂不甚乐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教法策略与学法指导
为有效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我将采取讲解法、情景体验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让学生在读中学,问中学,动中学,使乐学,会学、善学。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今天这节课从一首诗说起,教师出示聂荣臻《忆平型关大捷》,这里的黄河第一战指的就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的平型关大捷,聂荣臻作为115师的副师长参与此次战役,并作出巨大贡献。当我们翻开《聂荣臻回忆录》,聂荣臻在抗日烽火中的英勇事迹,便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讲授新课
第一目:首战平型关
前景:简单介绍聂荣臻参加平型关战役的背景(1937年8月25日,为了抗日救国,中国工农红军以民族大义为重,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下辖3个师,聂荣臻被任命为115师副师长,两个多月后,八路军恢复政治委员制度,聂荣臻又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师政委。就在3天前,党中央在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作战方针,聂荣臻作为军队主要负责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他坚决支持毛泽东提出的“以游击战为主”的战略思想,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会后,部队举行了庄严的抗日誓师大会,分两路渡过黄河,开赴山西前线开展对日作战。
整个华北战场当时已是一片失败景象。日军在占领平津之后气焰更加嚣张,调集了30万重兵沿交通要道长驱直下,妄图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而此时的国民党军队已经锐气尽丧,将无斗志,兵无战心,一些部队甚至闻风而逃。在这样的形势下,八路军毅然开赴前线,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希望。
聂荣臻率领的队伍经过太原时,车站上挤满了前来送行的山西人民,车站里弥漫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气氛。许多东北流亡到此的学生,直到深夜依然不肯离去。)
展示平型关地形
情景再现:播放:《平型关大捷》视频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①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过渡:平型关大捷结束之后,根据党中央的决定,115师分出一部分人马,由聂荣臻率领,投入到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这支仅3000人左右的队伍,要在如此险恶的形势下建立根据地,力量是非常单薄的。为此,聂荣臻开始着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反复向同志们宣传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艰巨性,鼓励大家建立必胜的决心;二是坚决执行党中央指示,放手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武装,按毛主席的战略方针办事,努力打好这场人民战争。
第二目:创建根据地
教师:聂荣臻深知党中央派他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重大意义,他组织制定了贯彻统一战线、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等政策,最广泛地团结群众,只要赞同抗日、支持抗日,部队就欢迎。聂荣臻还首创了边区部队是“子弟兵”的提法,体现了军民的血肉关系。这一提法后来发展成为对整个人民军队的亲切称呼。1938年,晋察冀边区在筹备召开军政民代表大会时,曾对僧侣是否有资格参会产生过分歧。聂荣臻最后表态,僧侣也是中国人,他们出了家,但没有出国,在民族统一战线中,应该和各民族各阶层紧密携手,不分彼此,共同抗日。僧侣们很受感动,积极加入抗日队伍。就这样,人民群众被充分发动起来,不论部队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拥护和支持。
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聂荣臻带领部队在五台山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展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以微课的形式简单介绍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情况
学生活动:根据图示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教师强调:随着抗日队伍的不断壮大,他们不仅在山区站住了脚,在平原地区也扎下了根,先后开辟了冀中、冀东、平西、平北等根据地。到了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已发展72个县1200多万人口,主力部队近10万人,被党中央誉为“模范抗日根据地和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第三目:开展游击战
教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掌握了山地游击战的规律,但对于在冀中地区这样的大平原上打游击战,边区抗日军民面临着一个新课题。聂荣臻坚定地认为,只要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就可以在战争中学会战斗,不论是山地还是平原,我们的根据地照样可以牢牢地站住脚跟。通过一次又一次反扫荡斗争的具体实践,边区军民在聂荣臻的领导下,不但掌握了开展平原游击战的基本规律,还先后创造出“地道战”、“地雷战”等多种特殊的作战方式,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我军的战术思想,还树立了许多世界军事史上开展平原游击战的成功范例。
教师提问:人民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战法?
学生回答:人民游击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层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力量,组织了各方的力量。主要有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
教师提问: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引导学生思考有何影响?
措施
政治: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经济: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影响
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教师强调: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势力,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减租减租的土地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增加了抗战的力量。
教师补充: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第四目:百团大战
教师讲解:1940年8月,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和晋绥军区部队为打破敌人的分割包围,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指挥下,以正太铁路为重点展开了大规模的交通破袭战。聂荣臻所属部队负责破袭正太铁路的石家庄至平定段。另外对军区所辖范围内的其他铁路和公路进行破袭,以阻止敌人向正太铁路增援。8月20日,我军在正太铁路全线准时发起攻击,整个正太铁路沿线和同蒲铁路的部分地段都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枪炮声中。这次战役中,我军动用了两大军区全部的机动力量,其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情景再现:播放《百团大战》视频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百团大战的相关信息
时间
1940年下半年 华北地区
目的
为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
规模
100多个团,2000千米的战线
目标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教师展示史料:
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作战1800余次,击毙日伪军2.5万多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桥梁和隧道260多个,一度恢复县城四五十个,并缴获大量武器。请结合上述内容讨论一下百团大战的意义?
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一: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回答二: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
回答三: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锻炼了军队。
回答四:百团大战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振奋了抗日的信心。
回答五:百团大战给国民政府消极抗日、妥协投降活动以沉重打击。
补充:百团大战后,聂荣臻同志一直关心并致力于抗日战争,直至抗战胜利。
课堂小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积极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并积极巩固壮大,成为抗日战争后期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课堂作业:
课后思考: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之罪行也。
——聂荣臻为在百团大战时被救两名日本女孩《致日本军官长士兵书》
读完这封信后,你有什么体会?(提示:日军的暴行;八路军的仁义;聂对战争原因性质及危害的认识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入对战争的分析与思考,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在新的中考政策下,取消历史中考,看似减轻了初中历史教师的压力,实质对历史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新的教学模式的提倡,初中历史老师应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就抗日战争而言,青少年一方面对于这段历史极端的冷漠与无知,另一方面对于日本有着非理性的仇恨。针对学生特点,我采用大量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历史。就本课而言,怎样让学生了解并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难点,我在补充相关资料方面做得还不够,感觉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方面有点困难,课堂模式还有一定局限性。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将努力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