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 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 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 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 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一、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 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 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
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二、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2)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1)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2)小组讨论
(3)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三、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 过渡语、指导语
2、 组织学习活动
(1)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 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四、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 朗读
2、 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 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童年絮味》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我”童年的生活情况。
2、品味文中风趣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童年时物质生活的艰辛与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进而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我”童年的生活情况。
2、品味文中风趣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味文中风趣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童年时物质生活的艰辛与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进而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童年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幸福的阶段,在童年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留恋的,我们和童年生活也是无忧无虑的,那我们大家来谈一谈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令你难忘的事或人。(学生回答)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她的童年生活是怎么样的?
二、作者 舒婷,当代女诗人。
三、课文主题解读:本文是一篇富情趣的叙事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在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下度过的充满笑声而又略带辛酸的童年时光,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追求自由与快乐的纯真童心的赞美之情。同时,也通过与今天的孩子们对比,引起人们的思考。
四、课文导读
(一)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都写到了童年的哪些事情。
讨论归纳
①童年的玩具只有一个 ②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③初学识字自得意 ④自编小辫美极了
⑤家教严历成习惯 ⑥左邻右舍关系密 ⑦乘凉还有小表妹 ⑧夏秋冬季我都爱 ⑨如今给儿买雨鞋
2、再读课文,尝识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二)课文重点难点解读
1、作者的童年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作者生活的时代是我们国家经济落后,物质条件差,那时的孩子们少玩具生活较苦。但他们却同样的热爱生活,追求快乐,以艰苦的环境里照样玩得丰富多彩。他们跟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们从不缺玩伴他们可以享受漫长的暑假,健康成长。而今天的孩子们,物质生活优越,他们有大量的玩具与玩伴,往往被封锁在单元里与电视电脑为伴,或是被各种兴趣班占去了课余时间,这是现在孩子们的痛苦之处。 为了让今天的孩子们健康成长,应该给他们真正减负,把假期和课余时间还给孩子们,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与玩的关系,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
2、作者爱劳动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对她今后有何影响?
作者爱劳动的习惯与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有关,作者很小的时候就自己洗衣服,洗自己的碗,还要接受外婆的严格检查,渐成习惯,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时常陶醉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直到长大后,这个好习惯仍伴随着她。
(三)写法赏析
1、语调诙谐,充满童趣。
2、以比鲜明,引人深思。
五、课堂巩固训练
给下列生字注音
掴( ) 箧( ) 啜( ) 糠( ) 鬈( )撮( )
黝( ) 惮( ) 叱( ) 噙( ) 撅( )譬( )
六、总结本课内容。
七、布置作业。 完成一篇关于自己童年生活的小短文。
《采桑子·重阳》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默写这首词。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词的背景,搜集有关知识。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词句的含义。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和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而且也是一位大手笔的文学家,他的讲话收在《毛泽东选集》(五卷),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等。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题目)。领略这位伟人在文坛上的风采。 二、解说题目: 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份初九重阳节,本词是一首战地颂歌。 三、写作背景: (归纳学生搜集的资料)1929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这年九月,赣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由于同年6月,红四军党内领导者之间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张,一时未能为多数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后由于患病,只好在永定金丰山区养病。9月,病中的毛泽东坐担架赴上杭参会。会后继续留此养病,后病情好转。病中正逢重阳节,见院中黄菊盛开,遂成此文。 四、集体朗读课文. 五、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1:怎样理解“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这句的意思是“人生容易衰老而天很难衰老,年年都有重阳节”。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身是变化很快的,可是整个社会如果不通过变革那是很难使之变化的。 问题2:“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战地”“黄花”分别指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战地”指闽西农村根据地;“黄花”指野菊花。“分外香”体现了作者乐观主义精神。 古代的文人多用“黄花”抒发离愁之感,如: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而作者却一反传统的思想,借“黄花”抒发豪迈之情,虽然自己身染疾病,受到排挤,但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问题3:怎样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这句词的字面意思是:秋季的风起强劲有力,和春风完全不同。与秋风的刚健有力相比,春风和煦温暖,(“吹面不寒杨柳风”)更增加了“劲”的力量。一个“劲”字不但恰当形容了秋风的特征,也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它的象征意义:革命的力量似秋风一样,摧枯拉朽,荡涤了一切尘垢。 问题4:与“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秒的是哪句? “胜似春光”:其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 问题5:比较“霜叶红于二月花”与“寥廓江天万里霜”二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的感觉。但这里只表现了一种意境,经霜的红叶热烈奔放,生机勃勃。虽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但视野却狭小的多。而“寥廓江天万里霜”中一个“万里霜”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霜天,也指“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竟自由”的霜天,意境开阔,局面宏大,体现了一个伟人高瞻远瞩的大无无畏和乐观豪迈的气概。 六、小结: 1、本词的写法别致,重叠的句法,再现作者含英咀华的文学功夫。《采桑子》上下阕的二三句,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毛泽东词中用传统的笔法,连转回环,风调韵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即是最好的印证。 2、“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即是作者的感觉,也给读者开拓了一个新的意境。“黄花”不仅仅是古文人寄托悲愁之物,更是坚强、乐观傲然不屈的象征。 七、作业: 1、课下背诵本文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自主选背其中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