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柳永? (约987--约1053年),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至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七(排行第七)。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外?。???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 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他们家三兄弟(三复、三接、三变)都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将西湖与西子相比可谓推陈出新,愈发显出西湖全方位的柔美姿态。 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解 题 《雨霖铃》词牌名,本是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作者在填这首词的时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这一点。
黄昇《花庵词选》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
写作背景整体感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上阕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下阕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
(离别难)(思念苦)作者写词在哪个时刻?离别时,所以下阕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是想象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上阕:依依惜别 写实下阕:写虚羁旅长愁 虚实结合举例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实 虚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认识中国古代诗歌里的常见意象带有的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象:出现在作品中带有主观感情的物象。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不止交代离别的节令(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天气(骤雨初歇),而且渲染一种悲苦凄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的情调,烘托出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写出将别未别之际的痛苦心情。
通过哪些意象体现的?从中你可以读到哪些信息?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 元 卢挚《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唐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凄切、落寞长亭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后被当作别离地点的通称。成为表现离愁别绪的常用意象之一。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
——王褒《送别裴仪》同》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别离之愁 一阵秋雨一层凉,秋雨过后,更见悲凉。长亭送别,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凄悲骤雨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江淹《别赋》:“帐饮东楼,送客金谷。”
刘克庄《长相思》:“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依依不舍
留恋情浓写出离别之迫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
心中千言万语要和对方说,却激动地哽咽,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动作神态的细节刻画是情感的集中表现 ,真挚动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那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楚天,与无边广漠相对的是一叶行舟和孤寂行人,此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 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际相似。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用:
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
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片的离别情景,又是为下片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从眼前所见写起,又想象行舟后所见之景,半虚半实。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点明伤离别的主旨。自古伤离别是常情,似乎有自我安慰之意,接着又转入现实的痛苦中来:递进语气强调了此时清秋离别更让人难受。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借景抒情,用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自己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正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欧阳修《玉楼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1、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杨柳岸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温庭筠 : 绿杨陌上多别离。崔琼: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晓风:秋风带来的是无限凉意和凄凉。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愿为西南风,
长逝入君还(曹植)苏轼: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温庭筠: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韦庄: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残月:亲人分离的象征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2.此画面出现在特定的时刻
——“酒醒”之后醉不成欢惨将别 —— 白居易举杯消愁愁更愁 —— 李 白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 李清照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总结:
承“念去去”,写想象别后酒醒所见。这几句是想象的虚景,因情设景。虚构离别之后的相思之苦,与前面实写离别场景融为一体,更形象地抒发别情。
表现作者分别后孤独、无助、迷茫的精神状态。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千种风情”也因爱人不在而不愿与人说。 “清秋节”之实景可以随时令之推移暂告消失,而“伤离别”的实情却是随时令之推移与日俱增。读完下片回味上片,更能懂得“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包含的深情。这就达到了虚实相济的效果。上阕:
离别难 写实离别环境 寒蝉、长亭、骤雨(实)(凄切悲凉)离别场面(难舍难分)无绪催发、泪眼无语烟波、暮霭、楚天(虚)此去行程(惆怅伤感)融情入景下阕:
过渡 伤离别 清秋节今宵酒醒(酒醒伤情)杨柳、晓风、残月好景徒设、风情难言此去今年(惆怅伤感)情景交融相思苦写虚因情造景语言自然。不喜欢堆砌辞藻和大量用典,而是以本色的语言抒发情感。
采用白描手法,通过细节的刻画,写出人物不忍分离的情景,真挚感人。
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上实下虚,前呼后应,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艺术特色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