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共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共6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02 17:0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0张PPT。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年表,8书,共52万6千5百字。
  “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廉颇蔺相如秦昭王 秦昭王(前325年-前251年),战国时秦国国君,又称秦昭襄王。嬴姓,名则,一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异母弟,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手下包括有范雎、白起等,使秦国奠定了将来一统天下的基础。 本文写的是公元前283年—前279年所发生的事件,下距秦统一中国约半个世纪。其时,秦国经过百余年的变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强大的国家,随着国富兵强,秦国扩张之心也与日俱增,在七雄纷争,战乱频仍的时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不断向六国发起进攻。
公元前283年,秦军伐魏,燕赵救之,迫使秦军撤退,秦国虽然一直想攻打赵国,但当时正是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一时攻不下楚国,而赵国本身又很强大,所以秦国暂时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
秦国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使得蔺相如在同秦王的斗争中客观上有成功的可能,再加上他的努力,他最终为赵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时代背景结构概要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本文的叙述模式可以归纳为“三两两”:三个故事两个人物两种矛盾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廉 颇秦赵之间的冲突这个主要矛盾廉蔺二人之间的内部矛盾蔺相如全文结构本文共21段,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二部分(第3-13段),以“和氏璧”为线索,记叙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始末。第一部分(第1-2段),分别介绍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身份和地位。第三部分(第14-16段),主要写渑池之会,蔺相如再次与秦王斗争,挫败了秦王的阴谋。第四部分(第17-21段),这部分由以蔺相如为主转为廉蔺并重,主要记述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表现廉蔺交欢的事件。 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和蔺相如,分别介绍了两人的身份和地位。第一部分 由于两人地位高低悬殊、影响的大小不同,在他们之间将会产生矛盾就成为必然。 这一段为后文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如的出身埋下了伏笔,为以后廉蔺之间的矛盾做了铺垫。第二部分第二部分(3-13段):以“和氏璧”为线索,记叙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始末。 在蔺相如出场之前,先借缪贤之口,让读者初步了解到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这样的侧面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为人性格和智勇双全,为下文张本。 接着蔺相如向赵王分析了秦赵之间和氏璧事件的形势,根据形势采取相应对策解决问题,在关键时刻毅然出使秦国。 接下来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了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体现出相如的敢于斗争,更突出了他的善于斗争。入秦后他本已将和氏璧献与秦王,后见秦王并无偿城之意,便产生将璧取回之心,但在当时形势下又不能强行夺取,只能以智巧取。在借“璧有瑕,请指示王”的理由取回和氏璧后,他又机敏地提出“人璧俱碎”来威胁秦王,迫使秦王不得不先缓和矛盾,“召有司案图”,装模作样一番,但相如依然看穿了秦王的伎俩,又提出条件以获得回旋余地,以便暗中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最后痛斥秦王不守诺言、背信弃义,以证明自己“完璧归赵”是理所应当的,从而取得了与秦王斗争的胜利。 在“完璧归赵”的欺诈和反欺诈斗争中,突出了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勇敢及不畏强暴。在“完璧归赵”后,秦赵两国的矛盾得以暂时缓和,蔺相如也得以加官。第三部分 渑池之会是秦王玩弄的又一次阴谋,名曰“为好”,实则欲侮辱赵国,甚至劫持赵王。蔺相如事先做了周密的部署。第三部分(第14-16段),主要写渑池之会,蔺相如再次与秦王斗争,挫败了秦王的阴谋。 渑池会上,主要在秦王和蔺相如之间,展开了一场侮辱与反侮辱的斗争。一开始秦王步步进逼,而蔺相如不仅寸步不让,还运用策略逼得秦王步步后退。对秦王展开的攻势,蔺相如针锋相对,使秦王不得不转攻为守,以至秦王欲侮辱赵王的阴谋不仅没有得逞,自己反而受辱。渑池之会的斗争以秦王的阴谋彻底落空告终,蔺相如反应机敏,蔑视强权、置生死于度外的形象也在斗争中凸显了出来。 京剧《渑池会》第四部分(第17-21段),这部分由以蔺相如为主转为廉蔺并重,主要记述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表现廉蔺交欢的事件。第四部分京剧《将相和》分析人物性格完璧归赵有勇有谋渑池之会英勇果敢
不畏强暴大智大勇廉蔺交欢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及“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精神蔺相如廉颇庙及廉颇雕像 文章开篇的人物介绍就表现了廉颇的勇猛善战,作为赵国的大将军,廉颇战功赫赫,以勇武过人闻名于各诸侯国。廉颇 在“渑池之会”前,廉颇力劝赵王赴渑池之会,以免被其他国家嘲笑赵国怯懦。这充分表现出他以国家为重,甚有大将军的风度;在送别赵王之时,他又和赵王商量应变对策,若赵王三十日不归,就拥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王的念头,这表现了廉颇的忠心和深谋远虑;此外,他又部署重兵以防备秦兵的入侵,也表现出了他的周全和细心;秦兵最终不敢有所行动,可见他对敌人的威慑力是很大的,又从侧面表现了他的勇武过人。 “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感到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但他在听到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话之后,大为感动,也很是惭愧,立即负荆请罪,又表现出他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文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的大智大勇和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高尚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磊落胸怀。总结全文分析表现手法一、善于取舍剪裁1、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为材料取舍的标准。 他只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件进行集中叙述,就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 对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件,不惜花费笔墨详细描写,对其他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则惜墨如金,一笔带过。2、作者又非常重视详略主次的安排,集中写蔺相如,其间穿插对廉颇的描述。 如蔺相如在秦廷所说的话,有时谦恭有礼,有时直言雄辩,有时有理有据地分析,有时咄咄逼人地斥责,充分表现了他的有勇有谋、能言善辩及善于根据具体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二、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如蔺相如对敌和对廉颇态度的对比,廉颇对蔺相如前后态度的对比,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秦王的色厉内荏的对比等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读者印象深刻。三、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四、叙事语言简练而生动,对话语言贴切而传神。鲁迅称赞《史记》为“无韵之离骚”。1.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明确:“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手法,十分生动地形容出了蔺相如的愤怒。2.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明确:一个“睨”字就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出来,也有着不把秦王强权放在眼里的慑人气势。3.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明确:“相视而嘻”,形容秦王和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秦王和群臣在蔺相如的智勇面前理屈词穷、无计可施、不知所措的尴尬情态跃然纸上。4.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明确:此处写蔺相如与秦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两种对照让人叫绝。一方面,蔺相如步步进逼,秦王不得不节节后退,从“怒,不许”到“不肯击缶”,最后不得已“不怿,为一击缶”,在步步进逼、层层激进中,秦王从气势汹汹到无可奈何再到狼狈不堪的过程和情状得以鲜明的表现。另一方面,“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蔺相如的英勇和威武不屈与秦王侍从的迟疑软弱和退却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相如一“张目叱之”,就扫尽了秦王及其左右的威风。古代汉语常识通假字 ⑴可与不: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 ⑶拜书送于庭:
⑷如有司案图: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不,通“否”。 奉,通“捧”,用手托。 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案,通“按”,察看 缪,通“穆”。 孰,通“熟”,仔细。 一词多义 ①秦贪,负其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1、负依仗,凭借辜负,对不起违背使……承担背着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2、使动词,派动词,出使动词,让名词,使臣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词,延请。动词,拉。动词,牵,拉,引申为掉转。 3、引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只,只不过) (白白的) ①而君幸赦臣 ②而君幸于赵王(幸好,侥幸) (宠幸) 5、幸4、徒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凭介词,用,拿连词,来连词,因为以而①夫秦强而赵弱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③不如因而厚遇之④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表假设,如果)(表转折,但是)(表承接)(表并列)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拜,授予官职 患,忧虑,担心 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去,离开;亲戚,父母及兄弟等 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⑻布衣之交指示,指给……看 前进,上前进献 宣言,扬言,到处说 布衣,平民 ⑸请指示王⑹于是相如前进缶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 ②左右欲刃相如
③乃使从者衣褐舍,安置住宿刃,用刀杀衣,穿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廷斥之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廷,在朝廷上间,从小路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②秦王恐其破璧③宁许以负秦曲④毕礼而归之完:使……完整破:使……破碎负:使……承担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羞,以……为羞耻先,以……为先;
后,以……为后 文言句式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⑴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③我为赵将。“……者……也”表判断。“……也”表判断。“为”表判断。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⑵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于”表被动。“见”表被动。③状语后置:拜送书于廷。⑶倒装句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以何知之?求可使报秦人于廷拜送书1、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连城,连在一起的许多城池。
2、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3、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4、渑池之会:也作“渑池之功”,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
5、负荆请罪: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6、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成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