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各种各样的叶 3(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各种各样的叶 3(教科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9-12-17 19: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各种各样的叶”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分析】
《各种各样的叶》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三课,在“我看到了什么”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什么是科学观察。对大树的观察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观察,而这课是学生将宏观观察转向一个小局部观察的开始。可以说这课是引入细致观察的一个铺垫,看起来非常的简单和粗浅,但是就是在这些看起来没有什么好观察、非常粗浅的观察对象中引领学生发现更多。关于“什么是区分不同种树叶的标准?”对叶子的整体进行一个初步的观察,为以后两节课对树叶进行细致的局部观察做好铺垫。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教材的重点是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之上的。所以这一课的重点主要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上面”,并能扩展学生的观察方法(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促进他们能动地观察。喜欢观察植物,可以说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现有这么多漂亮的植物的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但对于习以为常的叶子来说,学生也许观察的兴趣不浓;也许只对叶子某个特征感兴趣,并不能清楚地、完整地观察植物叶的外表特征。这就需要学生带着观察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不断改善观察方法,获得对叶子丰富的、直接的认识,并对美丽的树叶产生感情。实现学习、表达的多元化、自主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方面: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方面:会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能够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收集树叶,对树叶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分类等的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树叶的观察分析、比较分类。
教学难点: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1.各种各样的落叶。(按小组分好)
2.学生的记录纸。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一)创设情境,提问引入。 1.出示几种树叶,问:“这些树叶漂亮吗?2.那大家有没有兴趣非常仔细地来观察一下这些叶子?那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观察它们呢? 学生感受树叶的漂亮与美丽积极回答问题。 1.出示各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漂亮的叶子,让学生感觉到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漂亮的叶子,激发学生对探索自然的强烈情感与兴趣及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2.孩子们刚刚体会到观察还可以听、摸、闻等等,这种刚刚建立起来的感性认识方式,还是不牢固的,所以在观察之前先复习一遍以提醒他们观察可以用很多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教师提出要求:(1)数数你们组有几片叶子?(2)分分它们是几种植物的叶子?教师巡视指导。2.提问:各小组的分法有些不一样,到底谁对谁错呢?我们先不管,我倒想先知道你们为什么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子?你们是按照怎样的标准判断这些叶子是不同种叶子的呢?我们来个比赛,我给5分钟的时间,你可以发现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才让我们把它们分成这么多种,请同学们观察它们的不同点并做好记录。可以用简单的词语或图表示。教师巡视教师对说的好的小组鼓励。3.教师出示同种的叶子,问:它们是一种吗?那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请同学们分小组仔细观察并做记录。教师适当指导4.教师对分发有争议的树叶进行指导。(充分让学生发表看法,再达成共识) 学生明确要求后仔细观察树叶,给树叶分类,并填好记录单。 学生汇报并到前面演示结果 学生分小组观察并做记录 学生分小组汇报。(从颜色、形状、气味、叶脉等方面来观察) 学生分小组观察做记录。 学生汇报学生共同讨论。 1.对是否是同一种叶子的判断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形状、颜色、大小都存在明显差异的叶子,学生可能比较容易分辨,但有时同样一种叶子,有大的,有小的,有黄的,有绿的,有形状存在差异的,有完好无缺的,也有残破不全的,这对于学生可能比较难。为此让学生先找出不同种叶子的不同点,以此作为铺垫,再让学生去观察同种叶子的相同点,说一说观察到的内容,在讨论和交流中,学生的辨别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2、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说出叶子的不同点,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3.提醒学生颜色和大小不能作为同一种叶子的判断标准,暗示学生去判断是同种或是不同种有时不能只靠一个标准,引导学生得出判断是否是同一种叶子可以综合形状、叶柄、叶脉、叶尖、叶缘等去判断。
(三)拓展 1.提问:你们的叶子从哪采集来的?教师教育学生要爱护树木,最好要捡落叶。2.分类:将小组采集回来的叶子合在一起,根据刚才我们学的分类标准,把它们分一分,看它们是几种植物的叶子?3.将分好的叶子贴在卡纸上当作作业交上来。 学生回答。有的捡的,有摘的……学生分类、讨论 1.渗透一些亲近自然、关注自然、爱护草本、保护环境的思想情感。3.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分类标准的理解3.以作业的形式交上来,形成学生档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判断也很正确。如果大家喜欢树叶就不断收集,以后我们还会用到它。 学生发言。总结自己表现。
【教后反思】
课上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探究为中心,小组合作学习。由于三年级学生还不能从事独立完整的探究活动,所以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上。此外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教学前让学生去收集树叶,并提出要求,这样学生就会到自然中有目的的观察和采集,同时就会有不同的收获。再通过课上的观察学生就会发现很多问题。牢牢记住抓住问题开展探究,具体事物来自生活身边,容易让学生接受,具体明确,指向性强。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课始,让学生对带来的材料分类,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无序的,感性的。后两个活动把学生的思维梳理清楚,让学生明白分类方法。层层递时,让学生逐步习得和掌握方法。这几个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像剥笋,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分类是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上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没有抓准核心的内容,课题是《各种各样的叶》,教学应让学生认识到叶子的多样性,上完课后让学生有一种“自然界叶的种类真多呀!”的感叹。
二、出示具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叶过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应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筛选海量信息,找最有效的信息。(可这样操作:不同的小组分发代表性的叶子,有的组是形状方面的,有的小组是叶缘方面……)
三、在最后部分的拓展分类,可这样问:同学们,你能找一找你带来的叶,哪一些是跟老师刚才的是一样的呢?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