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蜗牛和蝗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2.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尺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2.愿意合作与交流;3.珍爱生命
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2.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3.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教学重点 比较蝗虫和蜗牛的观察特征,讨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 解决不太容易比较和观察描述蝗虫和蜗牛大小的问题。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 、蜗牛、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安排
一、导入环节:创设情景,提高兴趣 1.猜谜语两条(蜗牛、蝗虫);2.你们想研究蝗虫的什么问题呢?3.有没有同学想比较一下蜗牛和蝗虫呢?它们有没有相同点和不同点? 1、猜谜语2、学生各抒己见3、发表自己的看法。 5’
二、探究环节1.观察蝗虫,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布置观察蝗虫的项目,并思考蜗牛和蝗虫身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小结。 1.观察活动;讨论;2.汇报。 10’
2.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展示图片或课件)请同学们根据它们的身体特征,把它们归纳去象蜗牛、象蝗虫、两个都不像三个圆圈中去。 学生根据不同的身体特征进行分类。 5’
3.比较蜗牛和蝗虫的大小 1.介绍测量蝗虫大小的方法;2.介绍测量蜗牛大小的方法; 1.观察蝗虫的大小;2.观察蜗牛的大小。 8’
4.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讲述蜂鸟的大小;2.大象、长颈鹿等动物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描述他们的大小呢? 1.讨论:大小的观察和描述很重要;2.讨论:体重、高度、长度等来描述他们的大小。 4’
三、小结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讨论:今天学习到了哪些方法来描述动物? 4’
四、拓展环节 请同学们用今天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探讨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大小。 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
教学评价
认真积极 有参与 精神不集中
简单的比较观察活动经历
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活动经历
交流活动水平 表述 表述清楚 有表述 未有机会表述
参与状态 积极发言 用心聆听 有自己的见解
反思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这节课中的蜗牛和蝗虫就是学生们身边的自然事物。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不要低估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他们天生好奇,抓住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它转化为求知行为。而且,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例如,我们在备课时,比较蜗牛和蝗虫的异同点时,我们多数都留意在身体结构方面,但在这节课实施时,有个学生总结出“蜗牛和蝗虫都爱吃草”,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2)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要依靠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所以在这节课中通过创设情景,开展观察、比较、测量、分类等多样化活动,使他们初步认识和理解自然界里的动物。(3)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要硬性规定他们在这节课里一定要达到某个目标,要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转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转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只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才能聚沙成塔、滴水穿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