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小学自然第九册第二十一课 雨 和 雪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认识雨和雪的成因,了解雪与农作物及人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3.通过讲解人工降雨,使学生体会到掌握了自然规律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装半杯水的烧杯、小量子。
2.挂图或投影片(课本第67页的雨、雪形成示意图,能使0℃的界线及上方雪花和下方的雨点会同时向下或向下抽拉的活动片、人工降雨示意图、冬季的雪景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谈话: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下雨前和下雨时天气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说明什么
(下雨时天空中总有许多云,这说明下雨和云有关系。)
(2)那么,你们知道雨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雨)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雨的成因
(1)讨论: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云的形成,想一想为什么下雨时天上总是布满了乌云,雨和云之间有什么联系 雨是否来自云
(出示挂图或活动投影片)
(2)讲解:雨来自云,有云才能有可能下雨。我们知道,云是由许多小水点或小冰晶构成的。当空中含的水蒸气较多时,水蒸气还会在小水点或小冰晶的表面继续凝结,这样,小水点或小冰晶就会慢慢增大并逐渐变重了。当小水点或小冰晶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的时候,就会向下降落。如果低空的气温大于0℃时,降落的小冰晶也就融化为小水点,这样,降到地面的就是水滴了,我们就看到下雨的现象了。这就是雨形成的过程。
(3)讨论:
①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雨是怎样形成的,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模拟降雨的过程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68页的器材图。)
②要模拟降雨的过程,应该根据什么原理来设计实验 使用什么仪器 怎样组装 怎样操作 要观察的现象可能会发生在什么地方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实验结果。
(6)提问:盘底的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会有许多水珠不断滴下来
(7)小结:在这个模拟降雨的实验过程中,杯中的水不断受热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盘底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珠,小水珠不断变大,不断滴下,这样就形成了模拟下雨的现象了。通过这个模拟实验我们可以进一步知道,雨的形成过程实际是“水 水蒸气 水”的过程。
2.指导学生认识人工降雨
(1)出示人工降雨示意图。
(2)讲述:过去人们不了解雨的形成原因,在干旱的日子里,只能听天由命。现在,人们掌握了雨的成因,如果天久不下雨,就进行人工降雨。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雨是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原理,用飞机、火箭等在天空中向云里喷洒制冷剂,让天空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水滴,从而使云层中的小水点增多、变大,从而形成雨。由于这样的雨是在人工干预天气变化的条件下降落的,所以就叫做人工降雨。
(3)讨论:对于人工降雨这件事,你有什么想法
(4)讲述:人工降雨是人们经过长期与大自然作斗争发明的一种改造天气的办法。这说明了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很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3.指导学生认识雪的成因
(1)谈话:
①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寒冷的冬天下雨吗 这时会有什么天气现象 (下雪。)
②你能描述下雪时的情景吗
③雪是什么样子的
④下雪时和下雨时的天气有什么相同 有什么不同
⑤雪和雨有什么不同
(2)讨论:根据雨的形成过程推想一下雪是怎样形成的
(3)讲解:雪来自云中的水冰晶。当天空的水蒸气不断在小冰晶上凝结时,小冰晶的体积会不断增大,重量也会不断增大;当它的重量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降落下来。(操作投影片的0℃界线向下移动。)寒冷的冬季,低空的气温通常在0℃以下,降落的冰晶不会融化,直到地面,这就是雪。
4.指导学生认识雪与人及农作物的关系
(1)讨论:下雪,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有什么好处 有什么害处
(2)讲述:
下雪会对我们的行动和交通造成许多不方便:车辆在雪铺满的路面上行驶,轮子会打滑,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但是,农田里生长的农作物却非常欢迎茫天大雪,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可以让学生试着回答,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情况。)
原来,大雪盖在农作物上,就象棉被一样,可以保护农作物不受冻。另一方面这层雪对地表面和农作物根部的害虫却毫无情面,将它们冻死。到了春天天气暖和时雪融化了,又能滋润农作物,使农作物丰收。所以,我国有句关于雪的谚语,叫做“瑞雪兆丰年”。
(三)巩固练习
1.提问: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
2.填写课本中关于雨雪成因的空白。
3.提问:这个学期我们认识了哪些与水有关系的天气现象
(四)布置作业
思考:
1.有没有雨和雪同时降落的现象
2.夏天有没有降落冰块的天气现象 这种天气现象叫什么 (雹)查找资科,弄清它是怎样形成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