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第九册第三课 凝结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自然第九册第三课 凝结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4-04-07 12:3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小学自然第九册第三课 凝结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会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种变化。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学习模拟实验的方法。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运用因果关系法中的差异法,判断水蒸气凝结的原因。
4.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二、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玻璃杯2个、玻璃片2块、热水、酒精灯、木夹、火柴、搪瓷杯(或涂黑铁罐头筒)、冰块若干。
2.演示材料:带盖杯子3个,冷水,热水。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教师:盛饭时,每当我们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盖上有什么
学生:有水滴滴下来。
教师:锅盖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
教师:老师这里有三个杯子,一个里面装冷水、一个里面装热水、一个里面不装水,请两个同学上来观察一下,三个杯子的杯盖内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装热水的杯盖内有小水珠,装冷水和没装水的杯盖内没有小水珠。
教师:以上事实说明这些小水珠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与热水有关系。
教师:这些小水珠是怎样“跳”到杯盖上去的
学生讨论。启发他们推想: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热水蒸发多,杯内水蒸气就多,杯盖上小水珠也就多。
教师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2.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教师: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那么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变成小水珠呢 让我们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杯子相同、水多少相同、水的温度相同、玻璃片相同、盖玻璃片的时间相同。有一个条件不相同:一块玻璃冷、一块玻璃热。)
教师:列表比较:
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学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教师: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板书课题:3.凝结)我们可以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
指导学生在课文填空处填写上述变化。
水蒸气 水(板书)
教师:你们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
学生举例: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顶上的水珠,草叶上的水珠等等。
3.指导学生认识露的形成
教师:(出示挂图)庄稼和草叶上的水珠叫做露,它常发生在夏秋晴朗的早晨。那么这些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进行预想,发表意见。(这些露珠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从物体中渗出来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
教师:那么露是不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呢 让我们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一个搪瓷杯里放进冰和水,使杯子成为一个很凉的物体,把杯子放在潮湿的布上。观察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为什么搪瓷杯外有小水珠出现 这些小水珠是从哪儿来的
学生:这些小水珠是空气中水蒸气受冷变的。
教师:为什么有露的时候一般风很小 (风大了水蒸气要吹散)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和思考可以知道: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0℃以上)凝结而成的小水珠。
指导学生填空(课本第10、12页的空白处)。
(三)总结、巩固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水蒸气的凝结,并且知道了露是怎样形成的。
提问:什么叫凝结 露是怎样形成的
质疑:关于露的形成,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若学生提出为什么露多在夏、秋季晴天早晨、无风的条件下出现,教师可讲解:夏、秋季日照强,水蒸气多;晴天昼夜温差大,晚上散热快;早晨,草叶温度最低,有结;无风或者小风时,能使水蒸气有较长时间与冷草叶凝结,凝结的水也不会很快蒸发,从而形成露。
(四)布置作业
思考:海水很咸、其中溶有较多的盐。你有没有办法使海水变成淡水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