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精品教案(鄂教版七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精品教案(鄂教版七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湖北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13:06:00

文档简介

www. 中考资源网
《航天女英雄——女教师克里斯塔 麦考利夫追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围绕航天英雄这一主题,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信息,并进行整理。
2、理解英雄行为,感悟英雄品质。
3、体会航天英雄牺牲后人们的悲痛情感,培养大胆对课文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
麦考利夫的英雄品质是如何体现的。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传达出内心的震撼。
一提到英雄,我们就会想起在革命战争时代冲锋陷阵、英勇牺牲的勇士,他们担当起拯救苦难祖国的重任,慷慨赴难,血沃中华。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是革命年代的英雄,他们以自身的言行铸成这一时期英雄的内涵。战争渐渐远去,和平的阳光温暖着神州大地,拂去了战争的烟云,而英雄的形象却从来没有在我们心中消失过。在和平年代里,英雄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是指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勇于向困难挑战,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需要理解其英雄行为,感受英雄品质的力量,树立正确的英雄观。
麦考利夫这位航天女英雄,明知艰险,勇者无惧。当得知美国国家宇航局决定挑选一名普通教师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飞入太空时,竟有上万人报名!麦考利夫就是其中一员,她立刻向宇航局报名,没有犹豫,有的是挑战的热情。她与男性竞相争辉,她无惧艰难,这是英雄迈出的第一步。两个孩子给他们37岁的母亲的支持犹如一针强心剂,让麦考利夫更是坚定信心,含笑感激。
英雄不怕考验,英雄不怕磨难。虽然身体健壮,可她只是一个普通教师,而且只是一名女性,她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后来,四个月的训练如同一支支利刃考验着她、威逼着她,稍有松懈,稍有退缩,稍有犹豫,等待她的将是退出。失重、颠簸、呕吐……这些让人难以想象的痛苦,都未能动摇她内心的飞行梦想,她都用坚强的意志挺了过来,对太空的向往给予了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此刻她完成了英雄的塑造。
将生死置之度外,肩负使命,并且时刻不忘作为教师的责任,自信而又美丽。登机时仍想着在太空中给几百万美国学生讲两堂课,这是作为教师最本我的美丽。“在登上航天飞机的最后一刻,她回过头来,对着电视镜头,对着她的学生们,也对着整个人类,留下了一个美丽的笑容,这最后的笑容,异常灿烂夺目,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记叙了美国女教师麦考利夫积极投身航天事业,挑战困难,英勇牺牲的事迹,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深切悼念之情。词典上看:“英雄”有三种解释:1、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例如英雄好汉。2、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斗争,令人钦佩的人。3、具有英雄品质的人。在和平年代,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勇于向困难挑战,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就是英雄。麦考利夫作为一名普通公民乘“挑战者”号飞入太空,表明她具有英雄品质。
默读课文,课文内容可作如下概括:
1、开头:神圣的日子。
2、报名:光荣的使命。
3、训练:严峻的考验。
4、告别:激动的场面。
5、失事:强烈的悲恸。
6、结尾:永远的怀念。
[研读与赏析]
1、里根总统为什么决定“第一个进入太空的普通人应该是教师”?
人类的航天事业刚刚起步,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去探索。而教师虽然是普通人,却是青少年的引导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让教师进入太空,既是对教育引导作用的重视与肯定,也是利用这种作用为人类的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是一种富有远见的行为。
2、关于课文结尾一段中的两个问题:为什么说麦考利夫上了最后一课?“挑战者”为什么打上引号?
虽然麦考利夫为航天事业英勇献身了,但这种精神会教育学生和孩子们。“挑战者”加上引号有特殊的意义,“挑战者”是航天飞机的名字,代表了人类向科学尖端挑战,在这里称麦考利夫为“挑战者”, 是对她的英雄壮举的充分肯定。
[学法指导]
1、重点放在对“英雄”含义的理解上,以此为突破口,才能把握文章主旨。
2、查找有关航天史的资料,了解人类为此作出的努力,以便加深对“英雄”的理解。
3、在讨论中完成对麦考利夫“英雄”形象的认识。
[体验反思]
1、读完全文,最震撼你心灵的是哪一幕?用一分钟的时间,请你准备用深情叙述或朗读传达出你内心的震撼。
2、同麦考利夫竞逐同一机会的美国著名乡村音乐歌手约翰·丹佛在“挑战者”号爆炸的当天晚上,填词、作曲唱出了一首新歌《为我翱翔》:
我猜想你可能现在才知道
  我当初也希望升入太空
  我希望能够搭乘那支火箭升入天堂
  我希望为每一位男子翱翔
  每一位儿童、还有每一位母亲……
  她为我翱翔
她为每一个人翱翔
她为每一个人追寻更为光明之日
  ……
  她为我们发出了自己的光亮
  她为我们奉献了自己的精神和全部
  他们为我翱翔
  他们为每一个人翱翔
  他们为每一个人追寻更为光明之日……
  给予梦想以机会,梦想能够成真
  未来成功的希望真切而真实
  人类是“地球”号飞船之子
  未来属于我们大家
同学们,为了表达我们对英雄的缅怀,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诵。
[拓展延伸]
1、自己试着写两句碑文,借以表达我们对航天英雄的悲痛和敬意。
如:“挑战”号上永远的挑战者
梦想在宇宙上飘扬
2、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9秒,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神圣而又辉煌的时刻,你知道吗?说说你所知道的内容以及你的感受。
PAGE
- 1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构想】
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邓小平同志精辟的论述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本义是邓小平同志两次谈话的节录,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一个共同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即本文的文题。
文章第一部分的内容摘自1988年9月5日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的谈话,重点阐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的背景.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更具划时代意义。第二部分内容是1988年9月12日听取关于价格与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谈话,这一本分内容从教育、科学技术、知识分子三方面论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文章深人浅出.说理精辟透彻,虽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深刻的理念,但是读起来却让人不感深奥费解并且令人信服。其特点有二:
1.本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在与胡萨克总统的谈话中准确地道出时代特点,指出变化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联系自身的问题——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协调,封闭,自我孤立。指出中国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自今国内虽有变化,但力度不够,不能与世界发展同步,还处于落后的状态,而正是这一落后的局面,促使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第二部分首先从我国已经耽误二十年这一惨痛教训论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从农业方面举例证明科学技术对于发展的重要作用,又从教育方面论述强调重视科学技术就不能忽视教育,然后重点谈到重视知识分子,全面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待遇。阐明重视知识分子就是重视科学技术。最后上升到战略方针领域高度,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2.本文语言通俗意远。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以其生活话的语言强凋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挥中的先导地位。又如,“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中的“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虽是口语,但传达出的含义却是十分深刻的。
这是七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政论文,面对如此深刻的理念,凭他们仅有的政治素养是很难理解的,因此,我决定让学生从身边生活中熟悉的变化中出发,从实际观察中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在学习之前,我先让学生关注生活、查阅资料,然后通过讨论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起到帮助的作用。
因为此文语言颇具特色,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体会用通俗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并领会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思路.初步培养学生对议论文的解读能力。
3.欣赏本文用通俗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
4.结合所学的政治知识,关注现实生活,加深对本文观点的认识,培养正确的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并领会作者的观点;
2.文章的思路及用通俗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查找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关资料,将其制成知识卡片,并思考生产力的作用。 根据各自的条件,选择并准备以下的材料:1.采访家长或邻居,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变化:2.上网查找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关资料。
(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内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从现象上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学生学习这一篇较难理解的政论文作好充分的准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导人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故事》的MTV,回忆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导入新课。
(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对邓小平同志有所了解,对邓小平同志产生崇敬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教师采用谈话的口吻读文章,体现本文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学生思考:两篇谈话阐述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明确:观点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学生自读,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在课文中是否能找到依据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明确:(1)“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这句话从农业问题的出路方面说明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2)“拿中国来说,五卜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_卜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这段话通过拿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充分论证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科技投资的使用要改进,这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句话从科技投资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方面论证了解决我国高级知识分子待遇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学生通过讨论交流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主地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之中。)
五、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政论文,语言却是通俗易懂的,学生自主圈出相应的语句,仿佛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
明确: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以其生活话的语言强调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挥中的先导地位。
2.“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中的“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虽是口语,但传达出的含义却是十分深刻的。像这样的语句文中还有许多。
3.“我们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卫星、空间技术不也搞起来了吗 ”作者采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地说明了我国高级知识分子在科技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六、拓展迁移,交流材料
学生将自己课前准备的材料进行交流,加强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认识。
(学生结合实际,由课本拓展到课外,实现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升华,是学生对文章内涵、语言的进一步体会与学习。加强学生的体验,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回去利用网络和书籍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谈谈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教学后记】
本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以往议论文教学的传统模式,是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一次尝试,它在继承传统的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改变了以往议论文教学对于文体知识的讲解,代之以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传达的科学思想,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代替传统的教师传授式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立足于文本,重视作者观点的提出与文本内容的把握,同时也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学生初步体验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保证了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文章,并从学习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布置的课前预习,安排学生分析身边的生活实例,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结合,学生讨论的兴趣增强,也体现了新的语文教学观所提倡的语文学习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查阅资料.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求实求知的品质。
指导学生进行基本地、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并加以归纳综合提出观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其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语言,提高了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身的经历,去发现,去探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课外拓展,用已知去探求未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以形成其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
作为一堂尝试课,它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我进一步去改进,但是,它激励了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加强学习,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