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扁鹊见蔡桓公》精品教案(鄂教版七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扁鹊见蔡桓公》精品教案(鄂教版七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湖北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13:06:00

文档简介

www. 中考资源网
《航天女英雄——女教师克里斯塔 麦考利夫追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围绕航天英雄这一主题,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信息,并进行整理。
2、理解英雄行为,感悟英雄品质。
3、体会航天英雄牺牲后人们的悲痛情感,培养大胆对课文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
麦考利夫的英雄品质是如何体现的。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传达出内心的震撼。
一提到英雄,我们就会想起在革命战争时代冲锋陷阵、英勇牺牲的勇士,他们担当起拯救苦难祖国的重任,慷慨赴难,血沃中华。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是革命年代的英雄,他们以自身的言行铸成这一时期英雄的内涵。战争渐渐远去,和平的阳光温暖着神州大地,拂去了战争的烟云,而英雄的形象却从来没有在我们心中消失过。在和平年代里,英雄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是指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勇于向困难挑战,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需要理解其英雄行为,感受英雄品质的力量,树立正确的英雄观。
麦考利夫这位航天女英雄,明知艰险,勇者无惧。当得知美国国家宇航局决定挑选一名普通教师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飞入太空时,竟有上万人报名!麦考利夫就是其中一员,她立刻向宇航局报名,没有犹豫,有的是挑战的热情。她与男性竞相争辉,她无惧艰难,这是英雄迈出的第一步。两个孩子给他们37岁的母亲的支持犹如一针强心剂,让麦考利夫更是坚定信心,含笑感激。
英雄不怕考验,英雄不怕磨难。虽然身体健壮,可她只是一个普通教师,而且只是一名女性,她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后来,四个月的训练如同一支支利刃考验着她、威逼着她,稍有松懈,稍有退缩,稍有犹豫,等待她的将是退出。失重、颠簸、呕吐……这些让人难以想象的痛苦,都未能动摇她内心的飞行梦想,她都用坚强的意志挺了过来,对太空的向往给予了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此刻她完成了英雄的塑造。
将生死置之度外,肩负使命,并且时刻不忘作为教师的责任,自信而又美丽。登机时仍想着在太空中给几百万美国学生讲两堂课,这是作为教师最本我的美丽。“在登上航天飞机的最后一刻,她回过头来,对着电视镜头,对着她的学生们,也对着整个人类,留下了一个美丽的笑容,这最后的笑容,异常灿烂夺目,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记叙了美国女教师麦考利夫积极投身航天事业,挑战困难,英勇牺牲的事迹,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深切悼念之情。词典上看:“英雄”有三种解释:1、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例如英雄好汉。2、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斗争,令人钦佩的人。3、具有英雄品质的人。在和平年代,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勇于向困难挑战,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就是英雄。麦考利夫作为一名普通公民乘“挑战者”号飞入太空,表明她具有英雄品质。
默读课文,课文内容可作如下概括:
1、开头:神圣的日子。
2、报名:光荣的使命。
3、训练:严峻的考验。
4、告别:激动的场面。
5、失事:强烈的悲恸。
6、结尾:永远的怀念。
[研读与赏析]
1、里根总统为什么决定“第一个进入太空的普通人应该是教师”?
人类的航天事业刚刚起步,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去探索。而教师虽然是普通人,却是青少年的引导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让教师进入太空,既是对教育引导作用的重视与肯定,也是利用这种作用为人类的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是一种富有远见的行为。
2、关于课文结尾一段中的两个问题:为什么说麦考利夫上了最后一课?“挑战者”为什么打上引号?
虽然麦考利夫为航天事业英勇献身了,但这种精神会教育学生和孩子们。“挑战者”加上引号有特殊的意义,“挑战者”是航天飞机的名字,代表了人类向科学尖端挑战,在这里称麦考利夫为“挑战者”, 是对她的英雄壮举的充分肯定。
[学法指导]
1、重点放在对“英雄”含义的理解上,以此为突破口,才能把握文章主旨。
2、查找有关航天史的资料,了解人类为此作出的努力,以便加深对“英雄”的理解。
3、在讨论中完成对麦考利夫“英雄”形象的认识。
[体验反思]
1、读完全文,最震撼你心灵的是哪一幕?用一分钟的时间,请你准备用深情叙述或朗读传达出你内心的震撼。
2、同麦考利夫竞逐同一机会的美国著名乡村音乐歌手约翰·丹佛在“挑战者”号爆炸的当天晚上,填词、作曲唱出了一首新歌《为我翱翔》:
我猜想你可能现在才知道
  我当初也希望升入太空
  我希望能够搭乘那支火箭升入天堂
  我希望为每一位男子翱翔
  每一位儿童、还有每一位母亲……
  她为我翱翔
她为每一个人翱翔
她为每一个人追寻更为光明之日
  ……
  她为我们发出了自己的光亮
  她为我们奉献了自己的精神和全部
  他们为我翱翔
  他们为每一个人翱翔
  他们为每一个人追寻更为光明之日……
  给予梦想以机会,梦想能够成真
  未来成功的希望真切而真实
  人类是“地球”号飞船之子
  未来属于我们大家
同学们,为了表达我们对英雄的缅怀,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诵。
[拓展延伸]
1、自己试着写两句碑文,借以表达我们对航天英雄的悲痛和敬意。
如:“挑战”号上永远的挑战者
梦想在宇宙上飘扬
2、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9秒,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神圣而又辉煌的时刻,你知道吗?说说你所知道的内容以及你的感受。
PAGE
- 1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扁鹊见蔡桓公
教学目的
一、对照注释和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读音及含义。例如:扁、桓、腠、应、还、汤、齐、索、是以等。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弄懂每句话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三、弄懂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的“寓理于事”的写法,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四、背诵课文。
五、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设想
一、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为重点。
二、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和文章的中心意思。指点背诵方法,如按叙事线索记住内容等。
三、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指导学生以直译为主的方法翻译全文。
五、教学时间:安排一教时。作业如在课堂上完成不了,可置于课后处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它就出自于《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
二、题解。
引导学生看注释①,指名学生读一遍。教师作如下补充:①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与李斯同学于荀子,韩非为人口吃,不善言辞,但善于著书立说,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文章逻辑严密。说理清楚,又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很有说服力,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②“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即计划克服困难,要着手于它还容易的时候,做大事业,要着手于它细微的时候)这一观点的。③“寓言”,一词出于《庄子》。寓有寄托的意思,所谓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这些故事很简短,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蕴含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艺术化了的人身哲理。寓言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自己的生活经验。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和游说之士,大量吸收和借用这类民间故事,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一种手段,他们进而创作新的寓言故事,以便说理生动、通俗易懂。韩非子是当时最杰出的寓言作家,先秦寓言故事,《韩非子》一书中不仅多而且精采。如大家熟悉的《滥竽充数》《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等。④扁鹊为什么又叫秦越人?扁鹊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名医,而战国时代秦越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扁鹊称呼他。(余见课文后黑框内“古人的名、字、号”。)
三、指导学生课堂预习。
1.出示预先写好词语的小黑板,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与查阅工具书在课文原词语上注意或释义。如多音字:立有间(jiàn)、好治(hào)、应(yìng答应);通假字:还(同“旋”xuán)、汤(同“烫”tàng)、齐(同“剂”jì);生字词:桓(huán)、腠理(còu)、汤熨(yùn);释义:索,寻找。是以,因此。有间,有一会儿功夫。居,经过,过了。复,又,再一次。益,更加。应,理睬。
2.学生轻声熟读课文,弄清故事的大致内容。
四、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在原文句中用横道划出刚刚学过的生字词;划出本文表示时间线索的词语。)
五、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六、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1.请两名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这篇课文的内容。(其余学生对讲的有讹错或疏漏的词句加以纠正或补充,教师注意及时肯定或指正。)
2.提问: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找出有关的词句来说明。(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安排故事情节的。如: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
3.从课题看,本文描写刻画了两个人物——扁鹊和蔡桓公。课文一共写了几次扁鹊见蔡桓公?这两个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根据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为哪几个层次?本文写人叙事为阐明什么道理?(学生深入读课文,整理答案,教师请2~3名学生交流自己整理的答案,然后归纳分析: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形象。一共写了扁鹊四次见桓公的情形。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指出不治的后果。而桓侯答曰“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是对医生的反唇相讥。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可是桓侯仍然“不应”“不悦”,冷冰冰的拒医生于千里之外。可见桓公讳疾忌医已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由于扁鹊三见桓公都没有分析病情、介绍疗法的机会,所以桓公的病拖延了治疗的良机,最终“在骨髓”,“无奈何也”。难怪扁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扁鹊对桓公不可救药的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桓公使人问扁鹊并非觉醒,只是对“还走”不理解,桓公临死才“索”扁鹊,当然无济于事了。“桓侯遂死”这是讳疾忌医的必然结果。
这个寓言故事可分三层。第一层(“扁鹊见蔡桓公”至“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公不听扁鹊忠告;第二层(“桓侯使人问之”至“臣是以无请也”)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第三层(“居五日”至末句)桓公病死。
本文写人叙事是为了阐明道理的。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4.本文的写作特色。(1)鲜明的对比。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对比,对比的目的在揭示讳疾忌医者的可悲可鄙。(2)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如:扁鹊一见桓公“立有间”,“有间”即有一会儿,写出扁鹊留心仔细“望诊”的情形。“不治将恐深”、“不治将益深”,前者为和缓的规劝语气,后者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寡人无疾”传神地写出了桓公的固执、自信,“不应”“不悦”又写出了桓公的傲慢自恃,讳疾忌医的神态。“还走”写出了扁鹊的机警,从侧面反衬了他的诊断的准确;“索”勾画出桓侯病入膏肓时怕死着急的心态。
七、练习(课文后练习可在课堂上结合讲读时完成,课后练习可印发讲义);读本文或下列寓言故事,写一篇读后感,600字左右。
 自相矛盾
  韩非子
人有鬻(卖)矛与楯(同“盾”)者,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刺破、刺穿)也。”俄而(不久,一会儿)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以为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
(这则寓言揭示了哗众取宠,任意夸大其辞,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会陷入思维混乱、自相矛盾、不能自拔的可笑境地。)  
郑人买履
  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鞋子)者,先自度(量)其足,而置之其坐(座位),至之市(集市),而忘操(拿)之。已得履,乃曰:“吾忘其度。”反(同“返”)归取之。及反,市罢(散),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宁可)信度,无自信也。”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注重实际,把事物的本身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弄出“宁信度,无信足”的笑话。)
下一篇更精彩:26.卖油翁·实用教案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