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课件(共1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孔雀东南飞》课件(共1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02 21:4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33张PPT。 鲁迅先生对“悲剧”曾有过这样的诠释——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且是永远的生活。
东汉末年,一个叫焦仲卿的庐江小吏,一个叫刘兰芝的贤慧女子,夫妻相爱却不能永远相守,演绎了一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




飞文学常识知识归纳朗读欣赏课文分析学


标1、了解叙事诗通过完整的情节来刻划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学习托物起兴、排比铺陈的表现手法。
2、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表现人物特点的主要方法。
3、认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4、掌握“相” “自”“见”等词的用法。抒情诗:直接借景、借物抒情
叙事诗:借助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
诗歌主题《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 所编的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民间最优秀的叙事诗,是汉魏 民歌代表作品之一,与北朝民歌 交相辉映,被称为“乐府双璧”。汉魏乐府民歌一般为五言诗体,《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就是它的代表。汉魏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 的表现手法,善于托物起兴,铺陈排比。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乐府 本是汉代音乐机关,后指古代一种诗体,可配乐歌唱的民间歌谣和文人诗。《敕勒歌》《木兰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是乐府诗。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既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①西汉时:音乐机关。乐指音乐,府指官府。 ②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称“歌谣”)也叫“乐府”。③唐代:撇开音乐,注重诗的社会内容,成为一种新乐府。 如白居易的《新乐府》,未入乐,但自名为乐府。这里的“乐府”实际成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④宋元后:有称词、曲为乐府的。 机关名称 新体诗名称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词曲二、汉乐府民歌的主要特点
1.反映社会现实的广阔和深刻。
2.叙事成分占很大的比重。
1)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叙事诗歌的一大发展。
2)往往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要求口吻毕肖。
3)常用铺陈的描写手法。
3.比兴的运用在汉乐府民歌里也有特色。
4.形式多样,有四言诗,有五言诗,有杂言诗。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神话和传说牛郎和织女
七仙女与董永
白蛇和许仙
梁山伯与祝英台文学常识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字,被称为 “古今第一首长诗”。《孔雀东南飞》背景资料:分角色朗诵 其他同学要求: 1、在课本上标注读音; 2、大致梳理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3、理清故事的情节发展脉络。 相关链接XIANGGUANLIANJIE问题:
1、概括故事梗概。
2、理清文章结构。课文内容结构二、开端(2-6)     兰芝被遣三、发展(7-12)     夫妻盟誓惜别四、再发展(13-21)     兰芝抗婚五 、高潮 (22-31)    双双殉情六、 尾声 (32)    传之后人 一、 比兴开头(1) (引子)文言知识归纳公姥 伶俜 腰襦 葳蕤 冥冥
拊掌 否泰 赍钱 踯躅 摧藏
奄奄 仕宦 聘礼 磐石m?pīngrúwēiruípìnpánf?p?jīzhízhúmíngzàngy?nhuàn注意文中生字词见一、动词,见面
①相见常日稀(见面)
②黄泉下相见(见面)
二、指代性副词,相当于“我”
③君既若见录(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
④府吏见丁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
三、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⑤渐见愁煎迫(“被”)一词多义(一)一词多义
1、区区:①何乃太区区
②感君区区怀(愚拙,凡庸)(真情挚意)2、见:①君既若见录
②渐见愁煎迫
3、举:莫令事不举
①举言谓新妇
②举身赴清池(我)(被)(成功)(发言)(耸,纵)抬行动,名词?举动自专由 ④举手长劳劳 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谢家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
多谢后世人适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君意
适得府君书
适与地平
适彼乐土动词,告辞动词,拒绝动词,劝告动词,女子出嫁动词,适合,依照副词,刚才副词,正好动词,到,去一词多义感谢为为仲卿母所遣 十七为君妇 为诗云尔非为织作迟 阿母为汝求 始尔未为久 慎勿为妇死 被,介词,读(wéi)做,作为,成为,动词(wéi)作,写,读(wéi)是,动词(wéi)替,给,介词(wèi)算,算作,动词(wéi) 为了,连词(wèi)应汝可去应之
六合正相应
零泪应声落
以我应他人随着,动词许配,动词答复,动词合适,动词一、代词,意为“自己”
(1)亦自缢于庭树(2)举动自专由。
(3)汝岂得自由!(4)进止敢自专?
(5)不图子自归。(6)不迎而自归。
(7)那得自任专!(8)自挂东南枝。
二、代词,意义犹“其”。
(1)自名秦罗敷。(2)自名为鸳鸯。
三、介词,意为“从”、“自从”。
(1)自君别我后
四、语气副词,意为“本”。
(1)我自不驱卿形形色色的“自”五、时态副词,意为“已”、“已经”。
(1)本自无教训
六、时态副词,意为“即”
(1)自可断来信
七、连词,意犹“而”
(1)葳蕤自生光。
八、助词,与其他词组合成词组。
(1)好自相扶将。 “好自”即“好好地”。
(2)物物各自异。 “各自异”即“各异”6、自:①自名秦罗敷
② 我自不驱卿
③物物各自异
④好自相扶将
7、几个要注意的词:
①便言多令才
②娇逸未有婚
③好自相扶将
④举手长劳劳
⑤阿母大悲摧
⑥否泰如天地(其,她)(本来)(助词,无实义)(助词,无实义)(很会说话。美好)(娇美,文雅)(扶侍)(忧愁伤感的样子)(悲伤)(否:坏运气。泰:好运气。)(二)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一个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词作陪衬。例:
①便可白公姥
②昼夜勤作息
③我有亲父兄
④我有亲父母
⑤逼迫兼弟兄
⑥其日牛马嘶 (偏“姥”,指婆婆)(偏“作”,指工作)(偏“兄”,指同胞兄长)(偏“母”,指母亲)(偏“兄”,指哥哥)(偏“马”)2.同义复词 (1) 心中常苦悲 (2) 妾不堪驱使 (3) 此妇无礼节 (4) 女行无偏斜 (5) 举动自专由 (6) 逼迫有阿母 (7) 往昔初阳岁 (8) 不久当归还 (9) 伶俜萦苦辛 (10)谓言无罪过 痛苦悲伤
使唤
礼节
不端正
自作主
逼迫胁
以前
回来
辛苦
过错(11).留待作遗施 (12).嬉戏莫相忘 (13).仍更被驱遣 (14).何言复来还 (15).磐石无转移 (16).进退无颜仪 (17).汝今何罪过 (18).阿母大悲摧 (19).幸可广问讯 (20).登即相许和 (21).便可作婚姻 赠送施与
玩耍
驱赶打发
回来
动摇
颜面容貌
过错
悲伤伤心
打听
立刻
亲家(22)便利此月内 (23)良吉三十日 (24)交语速装束 (25)摧藏马悲哀 (26)嗟叹使心伤 (27) 蹑履相逢迎 (28) 逼迫兼弟兄 (29) 枝枝相覆盖 (30) 且暂还家去 (31) 会不相从许 有利适宜

收拾整理
悲伤哀伤
感叹叹息
迎接
逼迫胁迫
遮盖
暂且
听从答应(三)古今异义
1、妾不堪驱使
2、何乃太区区
3、汝岂得自由
4、可怜体无比
5、鸡鸣外欲曙
6、本自无教训
7、却与小姑别
8、小姑始扶床
9、自可断来信(古:使唤。今:强迫别人做事。)(古:愚拙;真情挚意。今:数量少;不重要。)(古:自作主张。今:不受约束,不受限制。)(古:可爱。今:值得同情与怜悯。)(古:十二时辰之一。今:鸡鸣叫)(古:教养。今: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的知识。)(古:退出来。今:转折词。)(古:坐具。今:睡觉的用具。)(古:传信的人,媒人。今:书信。)10、承籍有宦官
11、处分适兄意
12、渠会永无缘
13、便利此月内
14、明日来迎汝
15、蹑履相逢迎
16、千万不复全
17、奄奄黄昏后
18、叶叶相交通
19多谢后世人(古:官宦,做官的人。今:宫中专门的侍官。)(古:处理安排。今:专门的处罚决定。)(古:他。今:人工修凿的专用沟。)(古:吉利。今:方便。)(古:第二天。今:未来的一天。)(古:迎接。今:巴结、讨好。)(古:无论如何。今:再三叮嘱。)(古:暗沉沉的。今:气息将绝。)(古:交互相通。今:往来通达。)(古:告诉。今:感谢。)(四)词类活用
1、孔雀东南飞
2、手巾掩口涕
3、卿当日盛贵
4、自名秦罗敷
5、头上玳瑁光
6、留待作遗施
7、逆以煎我怀
8、足以荣汝身
9、千万不复全
10、便利此月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名词作状语,用手巾)(名词作状语,一天比一天地)(名词用作动词,名叫)(名词用作动词,发光)(动词作名词,赠送的纪念品)(动词使动用法,使……受煎熬)(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荣耀)(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吉利)(五)、“相”字的用法:
(1)相(xiāng),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等。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②及时相遣归
③还必相迎取
④好自相扶将
⑤嬉戏莫相忘
⑥誓天不相负
⑦不得便相许
⑧登即相许和
⑨蹑履相逢迎
⑩怅然遥相望
⑾誓不相隔卿 (代“你”)
(代“我”)
(代“你”)
(代“她”)
(代“我”)
(代“你”)
(代“你”)
(代“它”)
(代“他”)
(代“他”)
(代“你”,与“卿”复指)(2)相(xiāng),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黄泉下相见 ⑤叶叶相交通 ⑥枝枝相覆盖 ⑦仰头相向鸣
(3)相(xiàng)名词,相貌;宰相,丞相。如
①儿已薄禄相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相(xiàng),动词,仔细看,审察;辅助,帮助。如:
①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马,教其所爱者相驽马。
②乐桓子相赵文子。(《左传·赵公元年》 1.终老不复取 2.箱帘六七十 3.蒲苇纫如丝 4.谓言无誓违 5.府吏见丁宁 6.虽与府吏要 7.摧藏马悲哀 8.著我就是裳 耳著明月珰 9.槌床便大怒 (六)通假字 通“娶”
通“奁”,放东西的小器物
通“韧”,柔软而结实
似应作“愆”,愆违,过失
也写做“叮咛”,嘱咐
通“邀”,约
同“脏”,脏腑
同“着”,穿上
同“着”,戴着
同“捶”,敲击八、句式辨析1、为仲卿母所遣
2、誓天不相负
3、君既若见录
4、出置前窗下 “为……所……”表被动
“相”代指刘兰芝,宾语前置
“见”代指刘兰芝,宾语前置
“前窗”前省略介词“于”解释加线词奄奄黄昏后
寂寂人定初
晚上7点到9点
夜里9点到11点
九、文化常识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互相沟通。东西植松柏,
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理解下列互文句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从十三岁到十六岁,我刘兰芝学会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
2、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有时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有时新妇车在前,府吏马在后。
3.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刘兰芝有时左手拿着刀剪,右手拿着绫罗;有时右手拿着刀剪,左手拿着绫罗。
4.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严霜结在庭中的兰花和树木上,摧折了兰花和树木。
5.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坟的周围种满了松柏和梧桐
6.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枝枝叶叶相互覆盖,交错连接。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诗前小序 注:
1、为……所 :被动句。
2、遣:女子出嫁后被夫家休弃回娘家。
3、逼:逼迫。 4、伤:哀悼。
5、云尔:句末语气词,如此而已。小序的作用 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成诗的经过,序中的“遣”、“逼”两字,集中地表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围绕“遣”、“逼”两字展开故事情节。内容: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
概括故事情节以及作诗
的原因。
作用:全诗的总纲徘徊:流连往复。东南:名作状,向东南。
孔雀鸟向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
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引子1、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别离。
2、孔雀徘徊返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3、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2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守规矩互相,彼此指婆婆能胜任徒然,白白地用告诉,禀告偏义复词,指婆婆指代副词,代“我”段意:兰芝自请遣归 阅读第2段,“兰芝被遣”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2 、兰芝自述十三岁到十七岁的闺中生活经历,意在表明什么? 3、兰芝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遣归?1、本段使用了铺陈排比、赋的手法;2、表明:一方面兰芝有良好的家教和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3、决不忍辱苟且的坚强性格。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形象。兰芝被遣开端部分3段: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官禄微薄的相貌共同生活招致您不喜欢。致,招致。厚,厚遇。段意:为兰芝争辩哪里料到4段: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愚拙自作主张。自作主张聪明贤惠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可爱体态 段意:逼子休妻阅读第4段,思考以下问题1、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用原文)2、对儿子的再三求情,焦母的态度是怎样的?(用原文)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蛮横无礼、独断专行5段: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表恭敬的套词禀告通“娶”娶妻
段意:恳求焦母6段: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名词用作动词,拍,敲击坐具
当然,必定指代副词,代“你”段意:焦母大怒夫妻誓别 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
兰芝遣归时的严妆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
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发展部分7段: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拜了两次
发言,开口
媳妇只是指代副词,代“你”
受些委屈段意:转达母意,表明态度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第二,初步展示了仲卿懦弱的性格。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横、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体味仲卿对他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8段: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联绵词,麻烦农历冬末春初辞别偏义复词,指工作联绵词,孤单的样子缠绕总以为尽、终联绵词,花叶繁多而美丽通“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不配迎娶指府吏将来再娶的妻子会面的机会指代副词,“我”段意:赠物留念勿复重纷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刘兰芝的形象
坚强、情深阅读第8段,思考:面对焦仲卿要她“但暂还
家”,刘兰芝有何反应,用诗歌中的句子来回答?9段: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整装,郑重地梳妆打扮
穿次 遍
踩,踏,这里指穿鞋
连绵词,水生爬虫,可制装饰品。段意:临行装束 严妆部分,堪称人物外形描写的经典,做到了“形神兼备”。“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流光溢彩,极尽张扬之能, ——说明刘兰芝美到极点。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服饰追求素雅,——高雅。
“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纯然长相,自然天成,美得自然,美得真切,美得深沉,——天生丽质。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活脱脱一个人间仙女——美的神韵自然流溢。

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用精心妆饰的美,向丈夫表达自己的爱,向婆婆表示她的无辜和坚强。为下文县令和太守的两度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阅读第9段,刘兰芝的“严妆”表现 她怎样的思想品格? 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表现刘兰芝的自尊、外柔内刚。
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10段: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乡间教养更有愧于从堂上退下来名词用作状语,用心指代副词,代“她”服侍指代副词,代“我”段意:别后上路与婆婆告别:“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与小姑告别:“泪落如珠子。”兰芝为什么还要辞别驱遣她的焦母?这表明刘兰芝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和教养,有礼有节,不卑不亢,举止得体。使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成为无稽之谈。为什么见焦母不落泪而见小姑落泪?1、自尊、坚强 2、善良、温和11、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车声车声相,指代副词,代“你”。隔,分离。卿,复指“你”
指代副词,代“你”段意:夫妻誓别12、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真情挚意如此记挂我。若,如此。见,指代副词,代“我”,相当于“相”。录,记。通“韧”,柔韧牢固偏义复词,指哥哥逆料,想到将来动词使动用法怅惘若失的样子留恋的样子段意:夫妻誓别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阅读11~12 “夫妻誓别”两章,回答问题: 1、夫妻誓别,反映了两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2、“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这个比喻是否可以互换? 3、“夫妻誓别”和下面的情节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1、忠于爱情;
2、这两个比喻不能互换。①把“仲卿”比作磐石,“兰芝”比作蒲苇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男刚女柔”的审美习惯;②也和下文中“磐石无转移,蒲苇一时纫”埋下了伏笔。
3、刘兰芝的话“我有亲父兄……”为下文兄长逼嫁和兰芝投水自尽埋下了伏笔。
4、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兰芝抗婚 快速阅读这一部分,想想写了几方面内容。一,兰芝回家后母亲的态度。二,写兄长逼迫兰芝嫁给太守。三,太守家为婚事的铺排13、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脸面,面子 拍手,
表示惊异 过失。誓,
通“愆”。悲痛,
伤心。段意:被遣归家1、兰芝母亲在此重复兰芝开头的话是不是啰嗦?为什么?
这几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和加深。它再次反映了兰芝婆婆的专横无理。 2、母亲的态度是怎样的?“大拊掌”表现母亲的惊诧辛酸,听了女儿的陈述,理解女儿,悲伤不已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关心和爱护。14段: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15段: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联绵词,容貌体态
美好的样子口才好美好段意:县令遣媒,刘母劝女汉婚俗 汉时,社会不看重妇女的贞节问题,女人丧偶或离婚仍可再嫁。西汉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蔡文姬就嫁过多次。史书记载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汉代,婚姻重视门第。刘兰芝被休回娘家只十多天,县令、太守相继就为儿子说婚。说明刘兰芝的貌美 德高,同时也见当时的婚俗。县令、 太守为子求婚,于刘家有择门第的意 思,家人是为一己私利,寡妇不嫁反 而受到种种欺凌。刘兰芝被兄长逼嫁 投身清池,是当时不少寡妇悲惨命运 的反映。 16段: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
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同“叮咛”,嘱咐我。
见,指代副词,
代“我”,相当于“相”不宜,
不妥 使者、
媒人段意:兰芝拒婚回娘家后,面对别家的提亲,刘兰芝是如何做的?(用原文)可看出她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背情义,恐此事非奇。”
性格特点:坚强不屈,对爱情忠贞不渝。17段: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刚 出嫁担当 希望您 指代副词,
代“你” 随即,
不久官宦,
作官的人娇美文雅18段: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婉拒17、18段意:刘母谢绝媒人19段: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拿主意,
打算 考虑 否,坏运气;
泰,好运气形容词
使动用法男子的美称,
这里指太守的儿子 往后 怎么办段意:逼妹改嫁刘兄质问:作计何不量!
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威胁: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性行暴戾,趋炎附势,爱慕富贵,不顾礼义,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市侩 体会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20段: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名词用作动词,侍奉处理依照通“邀”,相约他立即指代副词,代“它”段意:假意允婚 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注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深思熟虑的结果,这预示着将要发生不幸的事情了。面对兄长的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21段: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连连答应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利互相,彼此指县丞订婚期互相传告作好准备联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联绵词,轻轻飘动的样子联绵词,缓慢不进的样子赠送名词用作动词,买
山珍海味繁盛的样子段意:筹备婚礼诗歌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第二,乐极生悲,造成情节的跌宕起伏;第三,以乐写哀,反衬出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加剧悲剧效果。明确:第一,突出表现兰芝形貌美,人品好(不慕荣华富贵,爱情专一)22段: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刚才办不成段意:刘母劝女23段: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名词作状语,用手巾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 段意:兰芝愁思24段: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通“脏”指代副词,代“他”
指代副词,代“他”
预料偏义复词,指母亲偏义复词,指哥哥段意:嗟叹心伤
25段: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段意:仲卿误解26段: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互相,彼此抱恨不已,这里指极度无奈通“哪”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段意:生离死别27段: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比喻生命终结孤单有意,故意指自杀硬朗段意:仲卿拜母28段: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如雨般下落的眼泪。零,下雨。内城和外城。段意:焦母执迷
29段: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就这样决定段意:作计殉情30段: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31段: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偏义复词,指马通“晻晻”,天色黄昏30、31段意:夫妻殉情
第四部分:兰芝与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从二人性格分析:兰芝坚强,决绝
仲卿懦弱孝顺32段: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通“旁”互文,意为“到处种植松柏梧桐”。互相,彼此交错相通联绵词,心里不安定的样子告诉段意:告诫世人
结尾一段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用浪漫主义手法,呼应开头,寄托了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尾声部分告诫后人返回本诗的艺术特色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大多在诗的开端。 赋、比、兴的运用鉴赏文中表现手法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 1、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
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
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
意在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
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鉴赏文中表现手法新妇谓府吏:“……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也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2、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铺陈排比,并说说这在表达上的作用。临别赠礼—A、重情善良绝望依恋
B、加重下文的悲剧色彩。鉴赏文中表现手法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
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
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 3、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铺陈排比,
并说说这在表达上的作用。兰芝严妆—A、美丽坚强
B、反衬出焦母的专断鉴赏文中表现手法交语速装束,骆驿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布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4、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铺陈排比,并说说这在表达上的作用。府君娶媳—A、用欢乐盛大的场面反衬兰芝的
孤独痛苦无助;
B、用府君一家对婚事的重视,衬托
兰芝的身价,渲染悲剧气氛鉴赏文中表现手法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5、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铺陈排比,并说说这在表达上的作用。合葬华山—A、以坟场作结局,渲染浓烈的悲剧气氛; B、双飞鸟鸳鸯的描写,歌颂了焦刘爱情的纯真美好鉴赏文中表现手法比喻,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6、本文中使用了铺陈排比以外,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并说说这在表达上的作用。突出双方面对爱情的坚贞鉴赏文中表现手法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诗的序曲以孔雀失偶托物起兴,引出故事;又为全诗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形成了缠绵凄楚的气氛。
比兴人物形象分析我来说说我眼中的焦仲卿我眼中的焦母我眼中的刘兄我眼中的刘兰芝聪明、善良、勤劳,重感情、忠于爱情,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不为荣华所动。(刘兰芝)
忠于爱情,但是,反抗不彻底,性格中有软弱的一面。(焦仲卿)
冷漠无情,蛮横无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代表)。(焦母)
趋炎附势,无情无义(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帮凶)。(刘兄)刘兰芝形体美足 头 腰 耳 指 口 步精妙世无双品质美勤劳:兰芝自诉善良:与小姑别知书达礼:与婆婆别精神美反抗性焦母兄长 兰芝是一个聪明、勤劳、善良、办事果断、不慕荣利,不向压迫者和恶势力示弱的人。她是作者极力刻画赞美的人物,知书达理,聪明多才,是古代妇女典型代表,是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之 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对母亲:开始——既孝又怨,不敢违抗。
后来——对爱情的忠贞战胜了对母亲的孝顺、屈从,不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缢于庭树,作了最强有力的反抗。焦仲卿:

忠于爱情,守信用,有正义感,而不敢直接反抗,只能消极反抗,压抑自己的愤恨、痛苦,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死守孝道,有软弱的一面。但与母亲的对话及最终自缢殉情也表现了他外柔内刚的个性,与兰芝一样有叛逆精神。
人物形象分析焦母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专横无理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冷酷绝情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恶语威胁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好言诱哄 例句性格 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与仲卿的美好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专行。对仲卿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以维护她的家长威风,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之蛮横/冷酷/自私/挑剔的封建家长形象。人物形象分析刘兄“作计何不量!恶言相加 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趋炎附势,见利忘义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例句性格 反面形象,性情暴戾,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丑态毕露,典型的市侩形象。之▲人物形象刘兰芝—善良温顺 勤劳聪慧 有教养 不卑不亢
果敢叛逆 勇于反抗 轻荣华 忠于爱情外柔内刚焦仲卿忍辱负重 消极反抗
忠于爱情 走向叛逆焦母蛮横无理
独断专行封建家长制和礼教的代表。刘兄性行暴戾 趋炎附势
尖酸刻薄 冷酷无情典型的市侩形象谈谈你对故事结尾的看法 故事从总体上来说是悲剧性的,而结尾处又有一些亮色,这种结尾向人们表明,美好的情感或事物具有强大的力量,它们虽然一时被压制住,但胜利终将是它们的。同时,这种结尾也反映了民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牛郎织女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
罗密欧与朱丽叶
《窦娥冤》
《梧桐雨》二、刘兰芝为什么会被焦母厌弃?三、兰芝被焦母所遣之前,仲卿交待她“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兰芝回答“勿复重纷纭”、“于今无会因”;二人分手时,仲卿再次交待“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和上面的话大体相同,而兰芝却回答“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等等。为什么兰芝两次回答截然不同?
四、面对媒人的提亲,兰芝一开始还坚持与仲卿的誓约,为什么一听到兄长的责怪就放弃坚守。她为什么不继续等待仲卿归来?如果兰芝再婚当天,仲卿不回来,她还会自杀吗?五、你认为他们应该殉情吗?问题探讨(以下问题任选其一进行思考)一、孔雀为什么东南飞?我来说说刘兰芝被遣之迷《礼记?本命》: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礼记》中还规定:
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兰芝被遣之谜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见异思迁,逼走兰芝
有个性,有主见,无奴性
1、美色说、 2、 恋子说
3、门阀说、 4、 无子说刘兰芝被遣是一场阴谋
又讲《孔雀东南飞》,又要提到刘兰芝被遣的原因,曾经在脑海中闪过的一个问题又浮上心头:用无子说、门第说、性格说等似乎都很难解释一个问题,刘兰芝为何要选择在和太守儿子成礼之后投水自尽?“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可以看出兰芝性格中的倔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可以看出兰芝的果断;“何言复来还”,可以看出兰芝有清醒的头脑;“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显示着她对爱情的忠贞。但无论怎样,刘兰芝都给我们一种感觉:她绝不会做那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寤寐思服,终有所得,这似乎只能用一个原因解释:刘兰芝要报复太守家,因为刘兰芝被遣本就是太守设计的一场阴谋。试论之。
作为太守府里的属吏,焦仲卿“守节情不移”,和自己的妻子“相见常日稀”,很多时间都在府里度过,同事间闲聊时,洋溢着幸福的焦仲卿必会向其他人说起自己妻子的美丽、聪明、贤惠、多才多艺,这些话加上同事们的羡慕、添油加醋的宣传,想必传进了太守的耳里,甚或太守曾找个合适的机会亲眼见到了刘兰芝,在那个娶个二婚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的年代里,(魏文帝曹丕就曾娶袁绍第二子袁熙妻甄氏为正妻)太守便有了利用手中权势为儿子巧夺人妻的打算。
他首先派人去向焦母游说,许下的条件以提拔焦仲卿为最大可能,焦母虽说仲卿“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但他只不过是个“小吏”罢了,而焦家人单丁薄,仲卿是家里的顶梁柱,父亲又已去世,为儿子的前途考虑,为焦家的兴旺发达考虑,焦母动心了。如何赶走刘兰芝,“无子”的确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焦母也深知二人感情深厚,又“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久”,只怕仲卿未必肯听,于是焦母就举起了“孝道”这把撒手锏,“我就是看她不顺眼,你看怎么办吧”,焦母从此之后就专挑刘兰芝的刺儿,这应该是最近一年的事,否则,如果从两人结婚开始,依刘兰芝的性格,又怎会到两三年后才提出“及时相遣归”呢?大概聪明的她早已从焦母的举动中看清了太守府派人来的用意,也明白了婆婆的用心,干脆自己主动提出回家吧,而这段姻缘也“何言复来还”了,即使没有“性行暴如雷”的刘兄也必当如此。兰芝被遣回家是整个阴谋的第一步。兰芝回家后,面对母亲的质疑,她只有一句话:“儿实无罪过”,为什么不向自己最亲的人诉说自己所受的委屈呢?是不愿意说婆婆的不是?她不是向仲卿说过“大人故嫌迟”吗?是担心母亲伤心?她被遣回家不是最让母亲伤心的吗?她是有些话不能说,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啊!
仲卿毕竟是自己的属下,如果兰芝一回去就马上派人去提亲未免太过明显,而且不利于同事内部团结,于是太守便找到一个听话的县令,再找个不相干的媒婆,再等上十来天到刘家提亲,老奸巨猾的太守知道,凭着焦刘两人的恩爱,这次提亲绝不会成功,但前既有车,后再有辙便自然不过了。于是太守组成了庞大的提亲团,府丞、主簿都上阵了,但兰芝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怎么办?这就要打通刘兄的关节,刘兄者,小人也,晓之以利,胁之以权就可以了,刘兄果然照办。这些都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可以看做阴谋的第二步。兰芝冷眼看透了太守的阴谋,感到了前途的渺茫,当哥哥露出势利的嘴脸的时候,她便“仰头答”,下定了必死的决心,决心以死来抗争命运的不公,以死来殉葬自己的爱情,以死来报复造成自己不幸的太守,此时,她已经决定在什么时候死了。否则,以二人对感情的忠贞,刘兰芝又怎会因为哥哥的几句话而放弃生的希望,放弃对未来的向往呢!焦仲卿最后去看刘兰芝时,兰芝说的一句话颇耐人寻味,“又非君所详”,如果仅是刘兄的逼迫,难道焦仲卿还不了解他大舅子的为人吗,又有什么不可说的呢?兰芝实在是有难言之隐啊!
得知刘兰芝允亲的消息,太守便“视历复开书”,竟然“便利此月内”“良吉三十日”,而“今已二十七”只有三天的时间,婚姻大事,从后文看来,太守也相当重视,那为何这么慌张呢?下个月难道就没好日子吗?怕夜长梦多罢了。他不知道,兰芝早已打定主意,要让他空欢喜、白忙活一场了,如果不是带着对太守的恨,兰芝既然立誓不嫁,选择了殉情,为何不在另嫁之前,反而在“新妇入青庐”之后呢?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诗作者没有将背后的龌龊写出来,只在字里行间有所流露,让人去揣摩。也许,太守设此阴谋,也未必是为了自己的儿子,他想学习卫宣公,或者欲行爬灰之事也未可知,“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听到兰芝允亲,太守欣喜若狂什么呢?
悲剧产生的原因?性格的悲剧 兰芝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外柔内刚,所以当她面对独断专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决不屈服。
仲卿官宦世家,从小生活在母亲的淫威之中,养成了懦弱无能的性格,所以当他面对母亲的威逼,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主动争取婚姻的幸福。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
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
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2.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
口驱逐兰芝。 3.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
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4.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
热烈的爱情。 思考家庭的悲剧 社会的悲剧 在当时,儒家经义中的“孝”充当着捍卫封建礼教,维护封建家长权威的坚实堤坝。所以焦母能用高压政策对待儿子,刘兄能用威逼手段胁迫妹妹,将他们双双推向了婚姻的坟墓。从这个角度看,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实质充当了杀害他们的刽子手。 汉朝统治者为巩固新生的封建制度,通过独尊儒术,将诸子百家之一的儒学改造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礼法制度。董仲舒制定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将权力一级级集中于君王的手中,而女性却成为社会的最底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成为婚姻生活的至上权威。焦仲卿和刘兰芝看似受到的是焦母和刘兄的逼迫,但实际上他们对抗的是背后的整个封建礼法制度,所以俩人双双殉情的结局,无疑是对封建社会扼杀人性的血泪控诉. 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是必然性▲社会意义(主题)家长制的罪恶——
人世间的悲剧——★现实主义创造的杰出范例,艺苑的奇葩,历史的镜子!激愤控拆
揭露批判——礼教吃人!追求幸福
渴望真情——人生镜子!寻找相似的命运,思考本诗阅读的现实意义拓展延伸: 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由于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以致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琬悲痛欲绝。不久,唐抑郁而亡。 风 流 千 古 孤鹤轩前,那一方新砌的残垣断壁,承载着这个园内的不老的传说。滴下钗头多少泪, 沈家园里草犹悲!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 头 凤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是男子口吻,自然是陆游在追叙今昔之异;昔日的欢情,有如强劲的东风把枝头繁花一扫成空。别后数年心境索漠,满怀愁绪未尝消释,而此恨既已铸成,事实已无可挽回。
下阕改拟女子口吻,自然是写唐氏泣诉别后相思之情:眼前风光依稀如旧,而人事已改。为思君消瘦憔悴,终日以泪洗面。任花开花落,已无意兴再临池阁之胜。当年山盟海誓都成空愿,虽欲托书通情,无奈碍于再嫁的处境,也只好罢了。 陆游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钗 头 凤世情淡薄,人情险恶,黄昏时分更著风和雨,花易衰败落下。被黄昏时分的雨水打湿的花花草草,经晓风一吹,已经干了,而自己流淌了一夜的泪水,至天明时分,犹擦而未干,致使泪痕仍在。想把自己内心的别离相思之情用信笺写下寄给对方,究竟要不要这样做?我倚栏沉思独语。唉,难啊,难啊,难啊!
我们两人已经天各一方,现在也再不是从前的婚姻美满,梦魂夜驰,积劳成疾,已成病魂,仿佛像秋千上的绳索无所依托。夜晚角声响起,凄寒哀怨,长夜将近时分,心中愈感烦闷。但我不敢流泪伤心,怕人问,还要咽下泪水,强颜欢笑。既然我们纯洁高尚的爱情不被允许存在,那就把它珍藏在心底吧。瞒吧,瞒吧,瞒吧!唐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