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水罗盘(模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邮票
1.印刷术的发展
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雕版印刷品),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辽、宋、西夏、金时期,刻书很盛行,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发展。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P59)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术有何弊端
材料一 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 12年,雕版13万块,印刷完毕,雕版一直堆放在房间里。
材料二 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假设今天一份《扬子晚报》平均12万字,请问一个刻工用多长时间能刻完一份《扬子晚报》?(以每天50字来计算。)
费工、费时、费料
答:120000÷50=2400(天)
2400÷365 ≈ 6.575(年) (大概等于6年半)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P59)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木活字
铅活字
两个“变”:
变死字为活字;
变死版为活版。
对比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
体会毕昇的创新“新”在哪里?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此后,能工巧匠们又发明了木活字。到了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
轮排字法。元朝
中期,出现了铜
活字印刷。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P59)
相关史事
沈括是北宋杰出的科学家,他写了《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生理学以及科技诸多方面,在我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沈括在这本书中记录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并指出用这种技术印书,“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泥活字版
《梦溪笔谈》中对毕昇发明活字版的记载
3.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人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
传到波斯,后
来经过蒙古人
的西征等途径
传人欧洲。
印刷术的传播路线图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P60)
1.指南针的应用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司南的形状像一把汤匙,放置在铜制的方形地盘中,地盘四周有24个方位。司南在光滑的盘中转动,当它停下来时,匙柄就指向南方。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P60)
司南(模型)
1.指南针的应用
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人们用带有磁性的钢针放在碗边,或用线将针悬起,钢针就可以灵活地指向南方。后来人们把这种带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于是就制成了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P60)
材料一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彧 《萍洲可谈》
材料二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 赵汝适 《诸藩志》
你从以上三段材料的变化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北宋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中国最早)
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非常重要性
材料三 如果欧洲人不借用中国人的指南针和船尾的舵,欧洲人就不可能实现在文化上和经济上席卷世界的大部。 ——英国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
指南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意义)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P60)
朱彧[yù] 在1119年写成《萍州可谈》一书,书中写道:“舟师(船上的技术人员)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这是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录。想一想,指南针用于航海有什么好处?
材料研读
水罗盘(模型)
炼丹引爆图
(明代)
炼丹炉鼎
炼丹炉(仿汉代)
火药的发明跟道教有关
2.火药的应用
唐朝时,中国人已发明了火药。到宋代,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当时,人们主要
利用火药的特性,制成爆炸
性武器,或者用来制成管
型火器。宋金战争中宋
军使用了火器,而金人
从宋人那里学会了制造、使
用火药武器。
宋代火器(模型)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P61)
2.火药的应用
蒙古人在灭金、灭宋的战争中,也大量使用了火器。元朝还用金属作筒,取代竹筒,发明了火铳,这比以前的突火枪威力更大。
元代火铳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P61)
相关史事
南宋初,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管里,制造出竹管火枪,临阵时点燃发射,烧伤敌人。南宋后期,又有人发明了在竹管里装有弹丸的突火枪,
点燃后弹丸射出。
竹管突火枪是枪炮
的始祖,从此揭开
了世界军事史上热
兵器时代的序幕。
2.火药的应用
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人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人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P61)
“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中,第三种在航海上。”
———英国哲学家培根
1.文学
2.战争
3.航海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弗兰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22~1626.4.9
英国哲学家 科学家
三大发明为何在宋元时期出现或推广?
封建经济的繁荣发展
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和吸收外来文化
继承前代文明
劳动人民及科学家的聪明才智
提示:从经济、民族及对外关系、前代文明、人的因素来讲
1.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
与前代相比,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代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P62)
2.陆路交通
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了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P62)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元史·地理志》
元代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材料研读
鸡鸣驿(始建于元代,位于河北怀来。图中所示为明代建筑)
3.海路交通
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P62)
3.海路交通
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P62)
4.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人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代受到重视,元朝在中央设置了回回司天监、回回药物院等机构,来自伊斯兰地区的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受到朝廷的重用。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P62)
宋元时期科技与中外交通
科技
中外交通
活字印刷
指南针的应用
火药的应用
海上:贸易频繁
陆上:驿站发达
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元朝生活了17年。马可·波罗回国后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形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据这部游记的
记载,他深受忽必烈的信任,曾代表
朝廷巡视江南各地,还在扬州做官。
书中记载了大都、西安、济南、开封
、杭州、福州、泉州等许多城市的情
况,描述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反
映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马可·波罗
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
向往。
马可·波罗像
1.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第1卷第13章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大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根据培根的评述,说一说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
课后活动
2.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
“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
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
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当时规定
一昼夜要传递400里。
想一想,急递铺的方式,类似于今天邮政中的什么措施?
课后活动
急递铺令牌
1. 弗兰西斯·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学上,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这里的“第三种”是指( )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
A
2.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瓦子”“瓦舍”的出现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
3.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我国宋代重大的科技成就是( )
①造纸术的发明 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③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④火药的广泛使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D
4. (2010·佛山中考)《金史》有“声如雷震,……人
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的战争场景描绘,对此
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战争场面惨烈
B.火药已应用于军事战争
C.火药的使用改变了战争结局
D.火药威力巨大
C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却变为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为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新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马克思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
图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三大发明有何重大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图一:活字印刷术(或印刷术) 图二:指南针 图三:火药
(2)预兆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创新;是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任意答两点即可)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等。(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