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5 苏轼词两首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去”,①动词,离去;②动词,距离。B项,“还”,①副词,还是;②动词,环绕。C项,“且”,都是表并列的连词。D项“胜”,①动词,胜过;②形容词,优越。【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樯橹灰飞烟灭(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
C.一尊还酹江月(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已经)
解析:“已而”意思是“不久,过一会儿”。
答案:D
3.下列对《定风波》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
B.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高歌长啸。
C.“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
D.“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霁,落日有情,脉脉斜晖,映照我身。
解析:“吟啸”的意思是“吟咏长啸”。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回首向来萧瑟处 B.千古风流人物
C.便纵有千种风情 D.同行皆狼狈
解析:A项,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B项,古义:杰出的,有才华的;今义: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轻浮放荡等。C项,古义:指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深情;今义:①情怀,意趣;②景象,情况;③风土人情;④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感情(多含贬义);⑤人的仪表举止;⑥关于风向、风力的情况。D项,“狼狈”古今均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21*cnjy*com
答案:D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风流人物(永垂不朽的)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令人吃惊的波浪)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旧地,指古战场)
D.回首向来萧瑟处(朝向来处)
解析:A项,“千古”,自古以来;B项,“惊涛”,狂浪巨涛;D项,“向来”,先前,原来。
答案:C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从修辞手法看,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C.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解析:A项加点的词是比喻,其余都是借代。
答案:A
7.“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句中描绘的人物形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诸葛亮。这词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指诸葛亮。这词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指周瑜。这词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指周瑜。这词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解析:此句前有“遥想公瑾当年”,因此可以推知是周瑜,排除A、B两项,C项“在诸葛亮的协助下”词中没有依据。
答案:D
8.在古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下列句子中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解析:A项“应笑我多情”;B项“北望中原气如山”;C项“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答案:D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1-c-n-j-y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9.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B.“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十三字,从形、声、色三方面勾画了古战场的雄奇壮丽。
D.这首词在“怀古”的基础上“伤今”,词作最后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感情沉郁而又悲慨。
解析:“浪淘尽”三字,没有蕴含“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这是为下文“怀古”作铺垫,以表明自己对古人的追怀。
答案:B
10.这首词的上片写景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什么把追怀的对象锁定为周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的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力。可以结合所写景物的地点和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来思考。
答案:作者在千古风流人物中,把追怀的对象锁定在周瑜身上,不仅因为此地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址,更因为作者怀有年老而无为、壮志不得施展的惆怅。这样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年少而功成名就、意气风发的周瑜,使作者与周瑜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英雄无奈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1.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B.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C.“莫听”“何妨”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
D.“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
解析:D项,“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理解不正确。词句表现了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淡然处世的态度。
答案:D
12.作者在另一首《独觉》诗中写道:“翛(xiāo,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的后两句与题中词的后两句大体相同,作者为什么独爱这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之所以独爱这两句,在于它反映了带有作者独特个性的心理过程:诗人沐浴着雨后的清新的风光,虽略感凉意,回首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既已云消雨霁,斜阳也收敛了光辉,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经过阵风骤雨,依然轻松平静,自然如此,人生之旅亦然。实写遇雨,暗写的却是自己一生经历政治风雨的内心体验和人生态度。作者在雨中悟出人生哲理,“风雨”即人生坎坷。作者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就是履险如夷,泰然自若。
三、语言表达
13.调整下面画线语句的语序,使前后格式一致。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轼不断被贬流放,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地方人民却从中得到了大幸。苏堤无言,默默铭记着苏轼的功绩;赤壁有字,惊涛拍击着东坡的诗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解析:画线语句表述的角度不一致,第一个分句陈述的对象是“这”,指苏轼不断被贬流放;而第二个分句表述的对象是“地方人民”,调整一致即可。
答案: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却是地方人民的大幸。
14.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苏东坡诗词”赏析交流会,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
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解析:开场白要写得简明、得体、有文采,目的明确,同时要注意题干的显性和隐性要求。
答案: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成为大宋王朝文化天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去感受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
第二课时 拓展提升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工智能正在大规模地替代人工,在各产业当中,首当其冲的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大量的工作将被机器人所取代。
②能够流传千古,依旧被人们品头论足的名著,很多并不是因为它有多深涩难懂,反而是因为它的通俗,因为它的平易近人而又不失深刻。
③在这几十年的中国大学院校中,像钱老这样有良知,不为金钱名利所动,一心做学术研究的真正学者专家实属百里挑一。
④传统小说家竭力把人物刻画得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卡夫卡则随心所欲地将《城堡》中的主人公K打发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符号。
⑤随着手机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迷恋上了手游,有的还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已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这引起了家长和老师们的一致担忧。
⑥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水平,同时又是极美好的精神享受,在老师的带动下,我们班学习古典诗词的风气已经蔚然成风。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①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使用正确。②品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望文生义。③百里挑一:一百个里挑选出一个,形容十分出众。使用正确。④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望文生义。⑤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使用正确。⑥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语义重复。21·cn·jy·com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其中思想的深刻,能够穿越空间,触及每一代人的心灵,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www.21-cn-jy.com
B.为了让更多贫困户短期内实现脱贫,扶贫工作队鼓励每家每户发展特色产业,有人养蜂,有人种菜,甚至有人开发苗绣旅游商品。
C.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以来,我国形成了良好的“双创”氛围,国人的创新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持久动能。【出处:21教育名师】
D.去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5万亿元,有6亿人参与分享,有预测认为,未来几年,共享经济将保持年均不低于40%左右的增速。
解析:A项,搭配不当。“思想的深刻”应为“深刻的思想”;“空间”应为“时空”;B项,用词不当。副词“甚至”不当,此处没有强调突出,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D项,前后矛盾。“不低于”“左右”矛盾。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李明将自己的作文交给文学社王老师说:“奉上大作一篇,我才疏学浅,文中谬误一定不少,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B.我今天作为一个长者跟你们讲,也许有人会说这老家伙是在倚老卖老,但是我见得太多了,我有必要告诉你们一点人生的经验。
C.我令郎今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考上了他心仪的大学,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代表全家对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D.今天的活动也是两校师生的一个交流平台,我校文学院李教授也来到这里,并就今天的话题发表高见,请大家洗耳恭听。
解析:A项,“大作”,敬辞,称对方的著作,用在此处不得体。C项,“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子,用在此处不得体。D项,“高见”“洗耳恭听”都是敬辞,用在此处不得体。
答案:B
4.下面六个句子被打乱了顺序,请重新排序。
①苏东坡被贬广东,他一到惠州,就赋诗大赞“岭南万户皆春色”。
②由于广东的自然环境优越,可提供做盆景的树种很多。
③广东盆景又称岭南盆景。
④广东盆景的盆栽艺术,也有近千年历史。
⑤到了清代,盆景艺术已普及于民间。
⑥所以,广东盆景以树桩盆景较为盛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段的叙述对象是广东盆景,据此可断定③是首句;②⑥构成因果关系,叙述广东盆景的特点;④①⑤叙述其历史。顺序应是:对象—特征—历史。
答案:③②⑥④①⑤
5.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
例句:苏轼在赤鼻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2)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了生命的黄昏。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除了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音、颜色两个方面写滔滔的江流。【来源:21cnj*y.co*m】
答案:(1)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水调歌头
苏 轼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21教育网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①。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②。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注:①安石: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四十余岁方出仕,之后仍不忘隐居,镇守新城时打算“经略初定,自江道东还”,后志不遂,病死京城。从事:从政。②沧洲:水滨,古代多借指隐士所居住的地方。
7.以下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鬓惊秋”即“为鬓生白发而惊”,明写谢安出仕较晚,暗写词人已届暮年的忧伤。
B.词人借写谢安“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表现了他与弟弟苏辙分别时的不舍。
C.“雅志”句说做官妨碍了谢安隐居志愿的实现,这隐含着词人对贪恋功名者的批判。
D.结句引用“求田问舍”典,自比许汜,言自己已无忧国之心,甘做求田问舍的庸人。
E.本词结构清晰,“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三句承上启下,上片咏史,下片抒怀。
解析:A项,“暗写词人已届暮年的忧伤”错;D项,“甘做求田问舍的庸人”错。
答案:AD
8.词序末两句说“要以谢安没能早退为戒,要以退隐后兄弟相从的快乐作为安慰”,请结合全词分析这两句话在词中的具体体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词序交代写作原由和目的,末两句概括了此词主旨。上片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 下片述怀,设想兄弟俩早日“退而相从之乐”。解题时要结合上下片词句具体解读“不早退”“戒”“退”“相从之乐”等词。
答案:“以不早退为戒”:上片写谢安本抱有功成身退的心愿,可结果却是“扶病入西州”,从而产生“退隐的雅志”困于“轩冕”的“遗恨”,而谢安的“遗恨”正是苏轼引以为“不早退”的鉴戒;
“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下片设想辞官归隐后的情景——在归家途中,每有“佳处”则可尽情游玩;同时设想兄弟相聚,可尽兴喝酒唱歌,无拘无束,而这些“相从之乐”正是对归隐的最大安慰。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庭芳
苏 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③摐摐:拟声词。④釭:灯。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对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片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惜别之情。
解析:A项“傲视天下”分析不当;D项“居士先生老矣”并不是劝酒之辞,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
答案:AD
10.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结合小序和《方山子传》对陈季常的了解,可知王长官为不慕荣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的隐士。本词写的是与王长官相聚离别的始末。抓取关键词句不难判断情感。www-2-1-cnjy-com
答案: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友人不慕荣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②相聚的欢愉之情。相见恨晚的友人相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③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
苏 轼
东武①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②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注:①东武:此处指密州治所诸城。②相将:相随,相伴。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词的上片写微雨蒙蒙、树林山岗上花叶狼藉的暮春景象,将“红”“碧”活用为名词,代指花、叶,十分形象和精炼。
B.词人眼见“枝上残花吹尽”而与友人试着向江边寻春而不得,体现出被贬密州之后内心的极端痛苦之情。
C.“官里事”四句,写词人感叹官衙事务纷繁,自然界又多风雨,轻闲而明丽的日子竟没有多少,说明聚会流杯亭是很难得的。
D.“满城争出”渲染出全城百姓观看曲水流觞现场的盛况。“满”“争”二字,描绘出万人空巷的热闹情景。
E.下片的“兰亭修禊事”,使用了晋王羲之兰亭集会的典故,借以反衬自己与友人相约聚于流杯亭曲水流觞为流风余韵。
解析:B项,“寻春而不得”有误,词中有“犹有几多春,三之一”;“极端痛苦之情”的表述与全词感情基调不符。E项,“反衬”错误,使用王羲之兰亭集会的典故,意在衬托词人与友人相聚于流杯亭的高雅之事。【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BE
12.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表达了词人作为地方长官与民同乐的惬意和自得之情;②蕴含着词人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