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节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9-12-20 08:52:00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四节 物质的构成
龙港四中 陈荣熙
观察和探索
两瓶可以食用的液体,如何区别?
活动1:观察蔗糖
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你看到了什么?
2.将方形蔗糖碾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
3.将碾碎后的蔗糖溶入水中,用放大镜观察糖水,你还能看到蔗糖吗?蔗糖是否消失了?
分子
蔗糖分子
蔗糖由 构成
以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形式分散到水中
确实存在却又看不到,是什么原因呢?
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等
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
水 是由 构成的
酒精是由 构成的
水分子
酒精分子
物质
微粒
信息:
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盐是由离子构成的,而铁、铜等金属则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分子的大小
分子与细胞比,谁体积更小?
  这就是人类交往、会话、接触等诸类活动的尺度。
■1米
■0.1米
  现在距离近一些了:这是手背的样子
■1厘米
  这是对皮肤研究性的观察。
■1毫米
我们进入一个微观的世界中。它就和遥远的星球同样陌生。
■0.1毫米
  在接下去,比这更小的图中,我们观察的是血管中流过的细胞。
■10微米
  这个白色的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
■1微米
  这是细胞膜,包囊了细胞核。
■0.1微米
  长长的分子链安全地呆在细胞核里,这就是DNA。
■10纳米
  DNA看起来像一条长长的扭曲的分子梯,也就是双螺旋结构。
■1纳米
  这些模块就是分子表达的方式,也就是纪录基因信息的字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可放大几百万倍)
光学显微镜
(可放大几百倍)
分子照片
细胞图片
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看到的分子图象
分 子 的 大 小
自主实验:
材料:
黄豆和芝麻、水和酒精
1、在两个小量筒中分别倒入5ml的水和酒精。
2、再将5ml的水倒入酒精中,振荡几下,使它们充分混合,观察总体积。
发现: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 (大于、小于、等于)混合前的总体积
活动2:火 眼 金 睛
活动3: 分子之间有空隙?
1、在量筒中先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记下黄豆和芝麻的总体积: 厘米3
2、将量筒反复摇晃几次,使它们充分混合,记下总体积: 厘米3
结论:芝麻和黄豆混合后总体积 (大于、小于、等于)混合前的总体积
小于
我们的结论:
分子之间有空隙(间隙)
分子在构成物质时,分子之间的空隙是不是都是一样大的呢?
讨论:
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能支持大家的观点?
固体
液体
气体
固体和液体、气体分子间空隙比较:
课堂小结及巩固:
1
3
4
愉快学习求真知!
2
通常用光学显微镜来观察,可看到细胞的结构,但看不到分子的结构,这说明什么 (30分)
分子比细胞更小
将1升水和1升酒精均匀混合,总体积将 2升, 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 。(30分)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这说明
冰中水分子之间的空隙比水中水分子的空隙( )

下列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是( )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细胞(30分)
D
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时,玻璃管内液面为什么会上升?
拓展:
蔗糖细胞与蔗糖分子谁更小?
扫描隧道显微镜
(可放大几百万倍)
光学显微镜
(可放大几百倍)
分子照片
分子体积更小,质量也小。
细胞图片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4 物质的构成
[设计意图]:
分子属于微观领域,学生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师生逐步分析、推理,得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然后用多媒体将宏观的皮肤到肉眼看不到的分子都直观的表现出来,使学生进一步逐渐深入的感受,也使学生对刚学的知识起到了总结和巩固作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严密的推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很小的。2、理解分子间是有空隙的并能用实验证明。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难点:分子的大小和理解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教学准备]:蔗糖 放大镜 烧杯 量筒 滴定管 水 酒精 红墨水 针筒 黄豆 芝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实验引入师:请大家观察桌子上两瓶可以食用的液体,有什么不同吗?请一个学生上来尝一下。生:一杯是白开水,一杯是糖水。师:大家能看得到糖水里面的蔗糖吗生:看不到。师:为什么看不到?生:蔗糖溶解到水里了。师:为什么溶到水里就看不到了呢?生:……… 学生可以用看,嗅,尝等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和探索。 培养学生的探索事物的能力。
师:每个水槽里都有一块方糖师:请每位同学观察桌子上的方形蔗糖,用放大镜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蔗糖小颗粒。2、你又看到了什么?蔗糖小颗粒可不可以细分?3、你还能看到蔗糖吗?蔗糖是否消失了?糖水有甜味的事实说明蔗糖没有在水中消失。蔗糖是以一总被称为分子的微粒分散在水中。由于分子太小了,所以我们无法看见他们。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与蔗糖一样,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日常生活中我们吃的盐就是由离子构成的,而铁、铜等金属则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 将方形蔗糖碾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 将碾碎的蔗糖溶入水中,用放大镜观察糖水,(根据水变甜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状态存在) 对于分子,学生感觉很抽象,所以在本节课中应该安排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做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用事实引导学生思考。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事物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子大小的第一层次,分子很小,看不到。
分子是看不到的微粒,跟细胞对比,哪个更小一些:学生讨论:可以从细胞液中入手,发觉细胞液中有甜的蔗糖和水,应该分子更小。虽然细胞很小,但我们用光学显微镜可以清楚地看见它。分子比细胞小得多,1米这就是人类交往、会话、接触等诸类活动的尺度。0.1米现在距离近一些了:这是手背的样子1厘米这是对皮肤研究性的观察。1毫米我们进入一个微观的世界中,它和遥远的星球同样陌生。0.1毫米在接下去,比这更小的图中,我们观察的是血管中流过的细胞。10微米这个白色的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1微米看到细胞膜0.1微米长长的分子链安全地呆在细胞核里,这就是DNA。10纳米DNA看起来像一条长长的扭曲的分子梯,也就是双螺旋结构。1纳米看到用分子表达的模块 学生观看层层递进的图片 分子大小的第二层次,比细胞还要小。让学生通过图片体会到分子的大小和细胞的大小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使学生对分子的认识更形象些。分子大小的第三层次,分子比细胞小好几个层次,有点直观起来了。
虽然细胞很小,但我们用光学显微镜可以清楚地看见它。分子比细胞小得多,一滴水中含有的分子数让人去数,每秒钟数1个,需要数几十万亿年。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按相同比例,乒乓球则有地球那么大。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分子不但用肉眼和放大镜看不见,即使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见一些较大的物质分子。观看视频后,让学生说出从视频里得到的一些信息。 分子的大小是10-10M 一克水有3.3*1022个水分子组成 一滴水中含有水分子数大约是1021个 观看“分子的大小”视频。学生用从视频中得到的信息回答。 分子很小的概念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让学生自己得出分子很小的概念,使学生对分子的认识更形象些。并且让学生对分子的大小在数据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分子大小的第四层次,用数据来说明。虽然学生对这个数据不是很有概念,但终究是一个具体的数据。
分子在构成物质过程中,会不会有许多的奥秘呢,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学生活动实验2:观察现象,让学生描述现象和结论。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你得到什么结论?老师的演示实验: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验。演示实验1、量筒中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记下黄豆和芝麻的总体积。2、将量筒反复摇晃几次,使他们混合后,记下他们的总体积。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那么组成物质时,它们的空隙是不是一样大小呢?物质有固体、液体、气体。它们之间有没有区别?图片展示:让学生判断并对号入座。举例: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空隙的大小关系。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能支持大家的结论?老师演示实验:针筒分别压缩水和空气,进行比较。事实证明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结论: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大。 分别往两个量筒中倒入5毫升酒精和5ml水。把水和酒精混合在一起,看最终的总体积。总体积变小了。学生分析:分子之间有空隙。芝麻和黄豆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铁块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很容易被压缩。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 学生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分子之间应该有空隙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可以很形象地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化抽象为形象,更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思考如何证明一些微观的现象,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间。理论联系实际走进生活中的科学
课堂小结和巩固练习:根据板书小结,用媒体展示练习。最后用一个思考题,为下节课分子的运动做铺垫。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时,玻璃管内液面为什么会上升? 小结和巩固为下节课分子的运动做铺垫。
板书设计:
分子很小(体积、质量都很小),光学显微镜也不能看见
分子
物质的构成 分子间有空隙
其它微粒
教学反思:
对于分子和分子之间的空隙,学生感觉很抽象,所以在本节课中应该安排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做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用事实引导学生思考。
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空隙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