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背诵这首古诗。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读悟结合。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搜集资料,依据学案预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2.同学们课外读过或学过描写春天的古诗吗?谁来背?(指名背一两首。)如《春晓》《村居》等。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4.回顾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说说,然后投影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字词,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板书课题:《游园不值》
二、新课
(一)指导学习。出示: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板书:南宋 叶绍翁)
学生交流查找到的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本姓李,祖籍建安(今属福建)。他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其诗长于绝句。21教育网
2.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不值”该怎么理解?
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
诗中的“园”指私人花园。唐宋时期富人多有私人花园,供自家观赏。
3.听录音范读,学生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其他同学想句子的意思,画出不懂的词语。
过渡:作者去老朋友那里游园赏春,他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你们想知道吗?
4.抓字眼,明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汇报:着重抓住以下词语。
应:原意“应该”这里是“大概”“可能’的意思。
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的时间。
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5.读诗句,悟诗情。
(1)教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课件,学生边看边听。
(3)指名读古诗。
(4)总结写作特点。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是作者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而想到满园春色。板书:叙事 想象
(5)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A.诗人虽然未能进园观赏,但春天的勃勃生机依然到处可见,一枝露出墙头的红杏使诗人联想到满园繁花似锦的春色。此诗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作者从一枝偶然长出墙外的红杏想到关不住的满园春色,一下子就把春色写活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B.学生谈感受。如果自己是这首诗的作者,你会对红杏说什么?或者你是红杏,你会对作者说些什么?
三、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yóu yuán yīng lián jī chǐ cāng tái chū sè chū qiáng21cnjy.com
( )( )( )( )( ) ( )
2.辩字组词
屐( ) 苍( ) 墙( )
履( ) 沧( ) 蔷( )
3.《游园不值》通过写作者游园观春景,可惜( ),但他从墙上伸出的( ),想到满园的( ),赞美了( )的美丽和新生事物旺盛的( ),表达了作者对( )的热爱之情。21·cn·jy·com
四、总结
虽然可惜没有进到园子里,但是通过出墙的红杏就可以揣测到满园的春色是那么惹人喜爱,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春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品味春天吧,一起朗读《游园不值》。
五、作业
1.齐读最后两行诗句,展开想象,把它画下来。
2.根据《游园不值》这首诗,编一个故事。
六、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叙事
春色/满园/关/不住, 爱春天
一枝/红杏/出/墙来。 名句 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