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古诗二首》精品教案(鄂教版七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8课《古诗二首》精品教案(鄂教版七年级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湖北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13:11:00

文档简介

www. 中考资源网
《航天女英雄——女教师克里斯塔 麦考利夫追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围绕航天英雄这一主题,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信息,并进行整理。
2、理解英雄行为,感悟英雄品质。
3、体会航天英雄牺牲后人们的悲痛情感,培养大胆对课文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
麦考利夫的英雄品质是如何体现的。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传达出内心的震撼。
一提到英雄,我们就会想起在革命战争时代冲锋陷阵、英勇牺牲的勇士,他们担当起拯救苦难祖国的重任,慷慨赴难,血沃中华。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是革命年代的英雄,他们以自身的言行铸成这一时期英雄的内涵。战争渐渐远去,和平的阳光温暖着神州大地,拂去了战争的烟云,而英雄的形象却从来没有在我们心中消失过。在和平年代里,英雄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是指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勇于向困难挑战,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需要理解其英雄行为,感受英雄品质的力量,树立正确的英雄观。
麦考利夫这位航天女英雄,明知艰险,勇者无惧。当得知美国国家宇航局决定挑选一名普通教师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飞入太空时,竟有上万人报名!麦考利夫就是其中一员,她立刻向宇航局报名,没有犹豫,有的是挑战的热情。她与男性竞相争辉,她无惧艰难,这是英雄迈出的第一步。两个孩子给他们37岁的母亲的支持犹如一针强心剂,让麦考利夫更是坚定信心,含笑感激。
英雄不怕考验,英雄不怕磨难。虽然身体健壮,可她只是一个普通教师,而且只是一名女性,她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后来,四个月的训练如同一支支利刃考验着她、威逼着她,稍有松懈,稍有退缩,稍有犹豫,等待她的将是退出。失重、颠簸、呕吐……这些让人难以想象的痛苦,都未能动摇她内心的飞行梦想,她都用坚强的意志挺了过来,对太空的向往给予了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此刻她完成了英雄的塑造。
将生死置之度外,肩负使命,并且时刻不忘作为教师的责任,自信而又美丽。登机时仍想着在太空中给几百万美国学生讲两堂课,这是作为教师最本我的美丽。“在登上航天飞机的最后一刻,她回过头来,对着电视镜头,对着她的学生们,也对着整个人类,留下了一个美丽的笑容,这最后的笑容,异常灿烂夺目,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记叙了美国女教师麦考利夫积极投身航天事业,挑战困难,英勇牺牲的事迹,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深切悼念之情。词典上看:“英雄”有三种解释:1、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例如英雄好汉。2、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斗争,令人钦佩的人。3、具有英雄品质的人。在和平年代,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勇于向困难挑战,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就是英雄。麦考利夫作为一名普通公民乘“挑战者”号飞入太空,表明她具有英雄品质。
默读课文,课文内容可作如下概括:
1、开头:神圣的日子。
2、报名:光荣的使命。
3、训练:严峻的考验。
4、告别:激动的场面。
5、失事:强烈的悲恸。
6、结尾:永远的怀念。
[研读与赏析]
1、里根总统为什么决定“第一个进入太空的普通人应该是教师”?
人类的航天事业刚刚起步,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去探索。而教师虽然是普通人,却是青少年的引导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让教师进入太空,既是对教育引导作用的重视与肯定,也是利用这种作用为人类的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是一种富有远见的行为。
2、关于课文结尾一段中的两个问题:为什么说麦考利夫上了最后一课?“挑战者”为什么打上引号?
虽然麦考利夫为航天事业英勇献身了,但这种精神会教育学生和孩子们。“挑战者”加上引号有特殊的意义,“挑战者”是航天飞机的名字,代表了人类向科学尖端挑战,在这里称麦考利夫为“挑战者”, 是对她的英雄壮举的充分肯定。
[学法指导]
1、重点放在对“英雄”含义的理解上,以此为突破口,才能把握文章主旨。
2、查找有关航天史的资料,了解人类为此作出的努力,以便加深对“英雄”的理解。
3、在讨论中完成对麦考利夫“英雄”形象的认识。
[体验反思]
1、读完全文,最震撼你心灵的是哪一幕?用一分钟的时间,请你准备用深情叙述或朗读传达出你内心的震撼。
2、同麦考利夫竞逐同一机会的美国著名乡村音乐歌手约翰·丹佛在“挑战者”号爆炸的当天晚上,填词、作曲唱出了一首新歌《为我翱翔》:
我猜想你可能现在才知道
  我当初也希望升入太空
  我希望能够搭乘那支火箭升入天堂
  我希望为每一位男子翱翔
  每一位儿童、还有每一位母亲……
  她为我翱翔
她为每一个人翱翔
她为每一个人追寻更为光明之日
  ……
  她为我们发出了自己的光亮
  她为我们奉献了自己的精神和全部
  他们为我翱翔
  他们为每一个人翱翔
  他们为每一个人追寻更为光明之日……
  给予梦想以机会,梦想能够成真
  未来成功的希望真切而真实
  人类是“地球”号飞船之子
  未来属于我们大家
同学们,为了表达我们对英雄的缅怀,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诵。
[拓展延伸]
1、自己试着写两句碑文,借以表达我们对航天英雄的悲痛和敬意。
如:“挑战”号上永远的挑战者
梦想在宇宙上飘扬
2、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9秒,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神圣而又辉煌的时刻,你知道吗?说说你所知道的内容以及你的感受。
PAGE
- 1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8课《古诗二首》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选自他的组诗《步出夏门行》,属古乐府诗,写于东汉建安12年(207年)秋天。当年夏历5月,曹操率军北征乌桓,7月出?龙塞,9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感慨万分,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这首诗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的雄伟抱负。
陶渊明的《饮酒》,是一首五言古诗,是作者《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全诗以归复自然为宗旨,以即事即景的叙写,表现了诗人弃官归隐后乐于田居,陶醉于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既反映他远离世俗,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作者躲避社会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思想。
这两首诗表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态度。这与诗人所处的时代,个人抱负和那个时代的文风有关。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写作时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诗人感情;引导学生自行搜集有关资料,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加强朗读训练,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经历,体会诗人感情。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积累理解名句,背诵全诗。
3、学习和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不同的优美境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训练朗读,培养语感,体会诗人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描绘的意境,激发学生再创造的热情。
【教学安排】
1、本教学安排两个课时。
2、布置预习,搜集相关资料(作者经历、写作背景材料等)。
3、第一课时:预习交流,训练诵读,自主合作学习诗歌。
4、第二课时:课堂合作探究,比较赏析,背诵默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
今天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是曹操的具有恢宏壮丽之美的《观沧海》;另一首是陶渊明的具有清新脱俗之美的《饮酒》。这是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学习古诗,一定要重视朗读。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人们也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的重要。我们要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感情,积累诗歌名句,提高文化修养。
2、预习交流
学生反馈有关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
3、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全班齐读(教师提示划分古诗节奏的方法)
4、学生自由发言
体会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感情(3-5人发言即可,教师不必作归纳)
5、小组活动
讨论以下问题:
①《观沧海》中诗人笔下的大海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用语言扩写诗人所看到的大海景象。
②两首诗描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各自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③找出两首诗中的重点语句,并加以理解。(给各组分配任务,让小组成员充分展开讨论,并指定专题发言人)
6、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
1、指名有表情地朗读诗歌,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2、课堂讨论(由各小组代表按指定的问题作中心发言,小组成员可以补充,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①《观沧海》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和目的,结尾两句是配乐时加上去的,与正文无关。开头的一个“观”字统领全诗。中间10句全是写景,彰6句是实景,诗人看到了浩渺动荡、波澜壮阔、生机勃勃的沧海,看见了生意盎然、高耸直立的小岛。
②《饮酒》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隐含了诗人远离世俗,不争名利,永保高洁的品格。
③几个重点诗句的理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千古传颂的绝妙好辞,这是诗人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扩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心远地自偏”——只要心境旷远,无求名求利这心,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了。此外的“心远”便是对争名逐利世界的隔离与冷漠。由于“心远”,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真可谓心远,地自远;心静,境自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幽静安宁的庭院采菊,多么悠闲,多么恬静。有意采菊,无意中看到南山,这正是淡远,静穆心境的写照。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其实是“心远”的结果。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既然领会了此中真意,又何必用语言来表达呢?“真意”正是诗中所描绘的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以及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对万物各得其所,委运?化的哲理;是远离官场黑暗与龌龊,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平静心灵。)
3、课堂探究
①比较两首诗的特点。
(《观》大气磅礴,虚实相生;《饮》恬淡自然,形象鲜明。
②质疑
4、教师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这两首诗虽然都写景,但所定景物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曹操当时正处在事业的高峰,他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荡平宇内,一统天下。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和阔大的胸襟,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陶渊明因不满官场丑恶,主动弃官回乡,追求的是一种“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所以质朴恬淡。
5、学生谈体会启示。
6、背诵并默写两首诗歌。
【课后记】
赏读——阅读教学新境界
回顾历史,阅读教学走过了由解放前的“背读”到建国后的“讲读”,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导读”这一发展历程。近来又有了“研读”的潮流。“背读”枯燥僵化,是对人性的漠视。“讲读”凸显了教师的精彩讲,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导读”呢?导在先,读在后,课堂上往往表现为学生不是按照自身的需求迫切地读,而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读全文,读某段,读某句。老师让想便想一下,老师让质疑也便提问,老师让交流这才讨论,亦步亦趋,这哪是什么“导读”,分明是对学生阅读意志的扭曲。至于“研读”,学究气太重。如果按照一般意义上理解,“研”的目的是为了“求真”,答案是唯一的。而汉语言的意合性注定其语义是模糊的,是丰富的,怎么可以用一个“标签”来贴?
语文阅读不是科学研究,它更多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审美欣赏。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将阅读的这一过程命名为“赏读”。我们以为 “赏读”的提法更富于学科特色,更赋有人文关怀。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时代的良心。翻开课本,不少选文不仅语言美,而且形象鲜活,情感丰富,常常包蕴动人心魄的艺术美。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样的观念:语文阅读不是生活中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的;也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尝辄止;它应该是一种投入的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观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如此,阅读过程便成为一次审美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
阅读是很自我的。它不仅是一次信息的摄入过程,也是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智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与作者情感的交流过程。现在,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读书,但问题是这种读主要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配合老师的教。 “赏读”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保证学生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时空,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追求一种读书的无扰与无我,一种从容与自在,读出感觉来,读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把一颗稚气、水一般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人生的未来发展构筑起一座精神的家园。
赏读给学生以温暖的心理暗示:阅读就是对文本的欣赏,是有情趣的,可以带来美感与愉悦的。这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一种渴望与期待。赏读强调把阅读的第一棒交给学生,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只有了丰富多彩的“我”,课堂才是美丽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学生兴味盎然地赏读,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由于读得真切,心有所思,这时他们便会萌生倾吐、与人交流的冲动,他们渴望自己的感悟体验得到同伴的认可,他们也想听到别人的真知灼见。于是他们首先会自发地在临时组合的学习伙伴间展开沟通与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入景入境地朗读,他们入情入理地解说,他们学会了聆听,学会了表达,学会了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与沟通,他们看到了文本的多侧面,思考的多途径,从而对知识与方法产生新的洞察与领悟。这种研讨不是老师强加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是学生赏读之后的自然需求。交流中内化了语言,交流中让思想变得深刻,这是对文本感悟体验的释放,这也是反思中情感智慧的升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