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 登岳阳楼
(唐)杜甫杜甫(712—770)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唐肃宗时期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后世称为杜拾遗,杜工部。
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
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同情人民,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 ??? ???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望岳》(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兵车行》、《丽人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月夜》、《春望》、 “三吏”、“三别”等《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多反映沦陷区生活的诗篇,或感时忧国,或思家念亲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标志着他经历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 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背景〗 洞庭湖以东洞庭湖最宽广,这一带港汊纵横,丘陵起伏,景色旖旎,一览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古往今来,迁客骚人曾为洞庭湖的壮丽景观写下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如李白的“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孟浩然的“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更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潇湘八景”中的“平湖秋月” “原浦归帆” “平沙落雁” “渔村夕照”,尽在洞庭一湖。岳阳楼矗立于洞庭湖东岸,岳阳市西门城墙上,西临烟波浩淼的走近洞庭湖和岳阳楼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主楼三层,高20余米,全楼未用一根铁钉和一道横梁,构型庄重大方,与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岳阳楼高21.5米,三层、飞檐、纯木结构。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造型奇伟,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名叫盔顶。盔顶下的如意斗拱,状如蜂窝玲珑剔透。“岳阳楼”匾额为郭沫若手书。历史上的诗人如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均前来登临览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阳楼名扬天下。公元1045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文学家范仲淹作了《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岳阳楼内陈设别具特色。各层内悬挂历代名家撰写的楹联。一、二楼各嵌有一副《岳阳楼记》雕屏,一楼雕屏是公元十九世纪的复品;二楼所嵌雕屏为公元十八世纪大书法家张照所书,字型方正、笔力雄浑、技法多变、独具匠心,为传世一级珍品。三楼所嵌雕屏是毛泽东书杜甫诗《登岳阳楼》,笔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备。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辉。1988年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烟波浩淼洞庭湖洞庭湖君山岛风光登岳阳楼全景岳阳楼西临洞庭湖万顷波涛岳阳楼夜景毛泽东书杜甫《登岳阳楼》岳阳楼西望洞庭浩淼烟波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昔闻”:“今上”:渴望向往已久如愿以偿甚喜今昔的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探究 颔联是写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提示:“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2、赏析 “坼” “浮”两个字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景情 3、第三第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孤独漂泊之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4、第5第6句写什么? 提示: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无一字”表孤独,“有孤舟”表悲苦.这句可谓字字辛酸. 5、第7第8句写什么? 提示: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总结<登岳阳楼>总结 本诗意境开阔宏丽,历来为人称道,这与诗人一纵一收的笔法固然有关,但主要还是有诗人的思想感情做基础。由于杜甫爱国爱民的胸襟广阔,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景色交融成一体,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提升 通过学习,你能总结一下杜诗的艺术风格吗?沉郁顿挫 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 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从字面上看,顿错指语意的停顿挫折 (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顿错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多有五古、七古、五律、七律。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有《杜工部集》。?抱负:“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
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特点:
丰富的社会内容
强烈的时代色彩
鲜明的政治倾向
内容: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诗史 〖知识链接〗 (一) 写洞庭湖的佳句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熟读、背诵、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