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每日一题2018年4月2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意思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每日一题2018年4月2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意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04 17:1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年4月2日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意思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一、【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
标准、规则;谱系;有待实践的“本”。
名师点睛
该考点的命题对象一般有两类:1.概念术语类词语。这类词语多指在阅读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此为命题的重点,尤其要注意。2.指代类词语。这类题考查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把握,要求考生准确弄清其具体含义。
二、【2014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乾坤草亭
朱良志
明代王世贞家有弇山园,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面花草扑地,绿荫参差,匾额上书“乾坤一草亭”。八大山人也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一个小草亭,为何扯上广袤无垠、神秘无比的乾坤?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喜欢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浩荡乾坤一浮鸥”。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乾坤中的一只小鸟?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
宇宙、乾坤,说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运思。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飞腾,可在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王维不是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吗?水虽穷,路虽尽,但云起了,风来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缕风,在这样的心灵中,哪里还会有穷尽时!
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八大山人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这个“个”就是乾坤中之一“个”,一点。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在《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大莫载兮小莫破。”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
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
(有删改)
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
“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点”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表现了生命在无限宇宙中的悠游。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小”的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态度,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
误区警示
1.由词语而句子——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意。首先找到重要句子中要理解的关键词语,将句子的理解缩小到词语范围,再弄清词语的意思,最后根据关键词语的意思来理解句子。这些句子一般都不是很长,关键是其中个别词语用得别致,有特色,使整个句子也显得非同一般,所以,只要抓住了关键词语,整个句子的含意也就很好理解了。?
2.由位置而句子——根据句子所处的位置,理解句子含意。有些句子,所处的位置很特别,若在文章开头,往往有总领下文的作用;若在文章中间,可能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若在文末,往往概括总结全文,揭示某种意义。对于这样的句子,一定要根据它的位置来分析,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其含意。
3.由形式而内容——根据句子的结构或修辞手法,理解句子含意。根据句子的结构或者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句意,也是我们理解句子含意的重要方法。对于长句,可以从它的成分构成或分句间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句子含意;对于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从修辞手法的作用等方面理解分析句子的含意。?
4.由篇章而句子——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含意。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意义。理解句子含意,当然首先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对句子含意的分析犹如无本之木。所以,紧紧扣住语言环境,才能正确理解句子含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怨恨:暴力纠纷的情感解释(节选)
邢朝国
怨恨本身是一种情感,而情感嵌入个体的社会性活动之中,并且具有社会意涵,这种意涵通过社会化过程传递给个体,使个体学会如何去表现、诠释自己的情感,如何去感知他人的情感。
对于那些因情感而生的行动,韦伯称之为情感式行动。“情感式行动是为了满足那些直接的报复、享受、热爱、喜乐和抒发直接感情的需要——无论它们是以何种被动或升华的方式出现——做出反应的行动。”但情感式行动并不必然与价值理性行动或者目的理性行动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而是存在转化的可能。尤其在中国社会场景中或者在中国人身上,对理性与激情、利益与感情很难做一个明晰的区分。现实的情况是,理性的行动与情感式行动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
韦伯倡导对情感式行动进行移情式(或者神入式)理解,并且“我们自己越涉入以下这些情感性反应,如焦虑、愤怒、野心、羡慕、嫉妒、爱、狂热、骄傲、仇恨、忠诚、奉献和各种不同欲望以及所衍生的非理性行为时,我们越能够同情地去理解。即使当感情强烈的程度完全无法拟情式理解,并且无法知性地计算情感对行动方向和手段的影响时,亦是如此”。当然,韦伯所说的理解除了拟情式再体验之外,还包括理性的确证、知性的诠释,并且二者在同一个理解过程中同时出现,以把握社会行动背后的意义。
此处,需要强调的是,意义的赋予以及主体对意义的解释本身是置于具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系统之中的。因此,对情感以及情感式行动的诠释离不开文化情境,只有在具体的文化系统中,我们才能鲜活地理解情感的文化意涵以及情感式行动的社会意义。
在西方哲学的解释体系中,怨恨与“无能”和“攀比”密切相关。一方面,怨恨的主体是具有奴隶意志的弱者,他们由于自身的无能和怯懦而无法直接采取行动来宣泄对怨恨对象的不满,因而在隐忍中积蓄愤恨;另一方面,怨恨是指向他者的,怨恨者与他者之间存在一种价值攀比,但是怨恨者无法容忍自身的价值低于他者的价值,因而不惜伪造价值图表,以此对价值图式进行转换,进而达到否定他者的目的。
舍勒认为,“怨恨是一种有明确的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这种自我毒害有一种持久的心态,它是因强抑某种情感波动和情绪激动,使其不得发泄而产生的情态”。就怨恨的程度和方式而言,舍勒认为它一般与个体的资质及其所处的社会结构相关联。此外,一些特定形式的“境遇”本身已具有“怨恨危险”,而不论陷入该境遇的个体资质如何。
在中文语境中,怨恨由“怨”和“恨”两个字组成。其中怨是一种不满、责怪的情绪,在中国的语境中常与“恩”连在一起,即恩怨,背后暗含了道德情愫。另外,积压的矛盾、仇恨称为宿怨。在中国的文化脉络中,似乎某些特定的群体更具有怨恨气质,比如年长而没有配偶的女性称为怨女,伤离怨别或者被丈夫冷落的妇人称为怨妇,不和睦的夫妻被称为怨偶,仇人冤家又可以称为怨家;等等。至于怨恨中的“恨”字,表达了一种更为普遍的情感,其含义更为复杂,通常是对错误、敌意行为的长久不满和愤慨,包含了悲痛、后悔、妒忌等多种意涵。那些失意抱恨的人被称为“恨人”。
(选自《学海》,有删改)
1.下列关于“情感式行动”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因为人类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而表现出来的行动被称为情感式行动。
B.只要条件具备,情感式行动与价值理性行动可以互相转化,它们之间并非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
C.由于中国人的理性与激情很难有明晰的区分,所以在任何时候,情感式行动与理性行动都是融合在一起的。
D.韦伯认为,不论情感强烈与否,我们都能够通过移情的方式对情感式行动同情地去理解。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情感借助个体的社会性活动而具有社会意涵,并影响个体的社会性活动。
B.对怨恨这一情感作出合理的诠释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文化情境,这样才能鲜活地理解它的文化意涵。
C.舍勒认为,怨恨情绪的产生有明确的原因,它是因强抑某种情绪使其不得发泄而产生的。
D.舍勒认为,怨恨的程度与方式和个体的资质及其所处的社会结构有关。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对韦伯所说的情感式行动作分析时,作者认为只要将情感式行动放在具体的文化系统中,就能理解其社会意义。
B.西方哲学认为,弱者因为无能而在隐忍中不断积蓄愤恨,会产生怨恨情绪。
C.从西方哲学和中文语境的角度来看,中西方对“怨恨”一词的理解完全不同。
D.作者认为,在中国的文化脉络中,只有某些特定的群体才具有怨恨气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优秀的文学都具有故乡意义
杨光祖
纵观文学史,故乡与作家的关系,隐秘而关键。故乡,造就每一位作家的特殊的感觉、特殊的眼光,那种童年时期的人生体验,是他们文学成长的酵母,是他们持续创作的永恒的营养源。有人说,文学的故乡是每个作家精神之河的神秘发祥地,对故乡的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感悟,关系到作家艺术生命的长短高低。这话是极对的。
但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学的兴起,“故乡”这个词,似乎离我们很遥远,而且多余了。消费主义时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创作似乎成了制作,文学似乎与作家没有了生命联系,一些新锐作家很骄傲地宣称自己就是一个码字匠。这是一批没有“故乡”的作家。
有的作家,他们觉得一写乡村,似乎就获得了一种天然的道德优越感。经常看到一些作家自负地谈到自己的创作,说自己多么熟悉乡村,多少次去体验生活,或者还在某村镇挂职半年,云云。对这种自信,说实话,我很反感,创作不是因为挂职了多长时间、体验了多少次生活而必然有所改进,关键是如何去“体验”,如何去“挂职”。
相反,另一类作家则宣称自己没有故乡,他们常常以为自己是全人类的代言人,是普世价值的先锋。比如有人明明生在长在这片土地上,却对“乡土”二字很抵触,似乎说他是“乡土作家”就辱没了他。
作为作家,并不因为写的是乡村或是城市,就比别的作家优越或是低下。但文学写作,一定是有根性的指向。文学,只与创作出的那个文本有关。
鲁迅来自绍兴那个小地方,他的小说也充满着那个小地方的气味,但这并没有限制他成为一个大作家。他来自绍兴,却早已超越地域局限,而成为人类的、世界的。没有别的原因,唯一的原因就是他的小说钻探人性,达到了伟大的程度。
真正的作家都是有根的,不是水上浮萍。至于乡村、城市的区分,当不得真,用佛家的话说,是方便法门,不可以“刻舟求剑”地去理解。但是,没有故乡的作家肯定写不出真正优秀的作品,他们是无根的。当然,说一个作家没有故乡,不是他真的没有故乡,而是他还没有“发现”故乡,没有“找到”故乡。作家刘亮程曾说:“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一位作家讳言故乡,不愿意在作品中呈现故乡的落后,或羞于提及故乡,那是不成熟的表现。
我们“西部”在一些人的眼里,似乎是落后、愚昧的象征,但这片土地的文化积淀,养育了多少伟大的作家。现在没有出现伟大的作家,与这片土地无关;作家应该明白你首先是故乡的,才会是世界的。
作家可以超越故乡的地域限制,却无法脱离故乡而存在。一个没有“故乡”的作家,是没有出路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作家对故乡有哪些不正确的态度?请简要概括。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画线语句的含意。

1.C
【解析】原文说“现实的情况是,理性的行动与情感式行动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而非“任何时候”。
2.D
【解析】“和个体的……有关”错,原文说的是“它一般与个体的资质及其所处的社会结构相关联”,且“一些特定形式的‘境遇’本身已具有‘怨恨危险’,而不论陷入该境遇的个体资质如何”。
3.B

1.首先提出故乡与作家的创作有密切关系的观点;然后列举当今社会一些与故乡没有真正联系的文学创作倾向;接着以鲁迅为例说明真正的作家应该有根并善于“发现”自己的故乡;最后重申作家无法脱离故乡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议论文的论述层次的前提是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特征,即先提出观点或问题(当然包括以什么方式提出),然后具体(举例)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具体作答时,可先概括每段大意,然后合并同类项,最后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特征分点表述即可。
2.①觉得写乡村就有道德优越感,却不懂得如何体验故乡;②宣称自己没有故乡,认为自己是全人类的代言人,抵触“乡土”二字;③因故乡落后而在作品中讳言故乡,不呈现故乡的面貌。
3.①目前没有伟大的作家出现,不是因为故乡落后愚昧、缺乏文化积淀,而是因为作家忽略了自己与故乡的精神关联;②真正的作家都是有根的,故乡就是作家的根;③作家只有深刻感悟体验故乡,赋予作品故乡的气味,才有可能超越地域限制,成为世界的代言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要联系上下文语境。“现在没有出现伟大的作家”交代一个事实,“与这片土地无关”说明不是故乡的原因,也就暗示了一点,即这是作家的问题,而结合上下文可知,是作家忽略了自己与故乡的精神联系导致的。理解“你首先是故乡的,才会是世界的”,要联系上文鲁迅的例子,鲁迅的事例告诉我们作家先要让自己带上故乡的气味,再钻研人性,才能既是“故乡的”,又是“世界的”。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