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每日一题2018年4月4日+分析文章结构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每日一题2018年4月4日+分析文章结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04 17:2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年4月4日 分析文章结构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一、【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第一层论证友谊不同于父子之间的交流,也不同于男女之间的爱情。第二层举例证明至高无上的友谊是心灵相通的(或:思想行为一致的)。第三层对比论证至高无上的友谊与一般友谊的区别。
二、【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白 龙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品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23日)
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
文章开篇指出了阅读对于精神刷新的意义;接着从自己和世界两个角度,具体阐述阅读对于养成良好人格、完善精神世界的积极作用;最后强调只有持之以恒地“刷新”,才能成为心灵丰富、心智成熟的人。
技巧点拨
1.粗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情,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2.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然后用一两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整篇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梳理文章的脉络。
3.分析段落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厘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根据本论部分各分段所用材料的性质、内容,分清它们之间是并列结构关系、转折结构关系,还是递进结构关系;引论、本论、结论三者之间,也可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内容,分清是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分—总,分—总),还是破立式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等)。
4.寻找标志性词语。这些标志词主要有:(1)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并且”“以及”,表递进的“而且”“甚至”,表转折的“然而”“但是”“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2)顺序词。顺序词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同时”等。(3)总结词。“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蕴含了分总的结构关系。?
5.寻找关键语句。论述类文章常运用各类句子来提示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及时找出,将可以更好地厘清结构、把握思路。如:设问句表示领起下文,展开下一层的论述;“另一方面……”表示下文与上文存在并列关系;“总而言之……”表示由分到总或得出结论。另外,还有起统领作用的领起句、总起句,起总结作用的小结句,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以及其他前后呼应的句子,各段的中心句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散文的命运
石华鹏
“文化散文”这一文体的出现和形成,是以1992年出版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标志的。《文化苦旅》对中国散文文体的拓展和散文表达模式的突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以及因它而诞生的“文化散文”这一概念,一定会载入文学史册。
文化散文不是一个大箩筐,不适合什么都往里边装。因为我们无论谈论文化散文还是写作文化散文,这一话题和文体的价值都基于两点:一是题材与表达模式。文化散文在历史文化与散文之间找到了一块交界地带,用文学的形象和情感来唤醒沉睡的历史文化,用历史文化的精神维度来丰富散文的深度。二是写作方式。文化散文强调行走,强调在场与现场感,强调用自己的脚印去追寻前人的脚印,用自己的呼吸感受前人的呼吸,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建立某种精神应答。所以说,将文化散文的边界无限泛化会导致文化散文自身价值的泛化,文化是个大词,我们更愿意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是散文从审美趣味过渡到审智趣味之间的一座桥梁,当下散文变得知性、智性,抒情退到一旁,见识、经验、知识成为散文的主打内容。文化散文至今仍有广泛市场,甚至仍是普通读者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20多年前,余秋雨让文化散文“红”遍全中国,原因之一是余秋雨用“余式风格”——情绪充沛、表达文雅——为国人补上了“历史文化”的课,人们突然发现那些僵硬的历史文化,原来也可以如此生动、如此感染人,同时,人们也发现散文可以如此知性、如此厚重。文化散文一度作为“精神营养品”,老少皆宜,滋补了人们贫瘠的精神世界。到今天,文化散文仍有庞大的读者市场,吸引读者的还是那些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化散文仍以其知性和感性的美妙结合成为人们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亲切方式。
大受写作者青睐的文化散文,其作品数量汗牛充栋,其水平也有上、中、下品之分。上品者疼痛,能写出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灵魂的拷问,从中透出某种现实性的疼痛感,文字优雅大气;中品者深刻,对历史文化的追溯过程引人思索,叙述视野开阔,对某些历史文化事件有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表达;下品者展示,把历史文化变成故事的演绎、知识的展示,作者沦为“文抄公”“说书人”,语言也缺乏感染力,历史文化有了,文学没了。反观20多年来文化散文的写作实绩,上品者不多,中品者有一些,下品者众多。
文化散文从出现到热潮再到逐渐归于平静,经历了自己该经历的命运,当年的新文体也成为旧文体了。任何一种文体都处于变化之中,任何一种文体都是开放的文体,文化散文也是如此,它终究会变成什么,只有时间才知道。
(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文化散文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请简要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谈书法
朱良志
卫恒《四体书势》中的“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以自然鸟兽外在紧张的动态形式特征来描绘书法,这里重在强调内在的“势”与内在的节奏。
书法中对于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都不能偏重一面,比如为了“燥”的效果而简单地使用渴笔或特殊的墨。书法的用笔及形态表现要燥中有润、润中有燥是非常清楚的,看起来笔下干裂秋风,却又有润泽如春的感觉,方能入妙。概括地从表象、形式的层面谈及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的对立统一关系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书法只从这些表象和形式入手,从我们古代书论来讲,必然不是一个最好的路径。因为我们中国艺术的本质,包括书法,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追求,它的节奏感也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节奏感,而是内在心灵的蕴藉,是在某种特殊的场合中的一种生命的反应。这种生命的反应跟人的情绪、情感、潜在的理性知识以及对某一问题独特的领会角度有关,其直觉和理性都在起作用,是一种整体的呈现。这不是把握形式上的节奏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艺术家具有良好的修养、特别的情愫、内在的资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独特的感觉世界,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所以像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的问题,是人的内在情性与外在的艺术形式如何契合的问题。
在书法与绘画中,我们讲“意在笔先”。著名音乐学家汉斯利克讲音乐是一种纯形式的艺术,音乐本身是没有感情的,音乐节奏本身也不是感情。但节奏必然要受感情、知识、理性的左右。所以,“翰逸神飞”必要“神融笔畅”,“神融”是关键,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讲“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不是玄虚的东西,它要求必须有非常大的气度,像弘一法师早年与晚年的书法有很大的不同,绝非简单的形式感的变化问题,而是另外的哲学、思想、情感对他的影响,造成了他书法风格的变化。书法虽然被有些学人称为“形式之艺术”,但绝不能导向“技”的方面。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中国艺术最典型的表征形式,正因为它是“写意的”中国艺术的最典型的表达,它代表中国艺术的特点,不在于它的线条,而在于它重视情性。
书法不是形式之艺术,而是“表现”之艺术。从这方面来讲,黄庭坚的书法就有极高的价值。若没有黄庭坚在“苏氏集团”中的悠游,没有他对道禅哲学的领会,他书法风格的独特面貌也不会出现。
书法当观“韵”,“韵”不是形式感的问题,而是内在情性的东西。所以“意在笔先”“书在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本质,中国书法体现中国艺术的特征也是在这里。
(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2.第三段中作者举弘一法师的例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书法不是形式之艺术,而是‘表现’之艺术”这句话的内涵。

1.首先交代文化散文的形成及意义,然后分析文化散文的特点,接着介绍文化散文的优劣之别以及创作情况,最后阐述文化散文必将发生变化的道理。
2.①将文学的形象、情感与历史文化的精神相结合。②强调行走和现场感,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建立某种精神应答。③知性与感性相结合,而且更强调知性。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分析可知,文化散文的特点主要集中在文章第二、三两段,第二段主要从题材与表达模式、写作方式两方面阐述其特点,从中可概括出前两个答案要点;第三段主要阐述了文化散文知性与感性结合的特点,从“抒情退到一旁,见识、经验、知识成为散文的主打内容”可知,文化散文更注重知性。据此可概括出第三个答案要点。
3.①肯定文化散文的价值和意义。②表达对20多年来文化散文的写作实绩的不满。③对文化散文的发展变化充满期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即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从前三段中的“载入文学史册”“成为人们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亲切方式”等,能看出作者对文化散文的肯定。第四段对文化散文的上、中、下三品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20多年的文化散文写作“上品者不多,中品者有一些,下品者众多”的情况,从中可看出作者对文化散文的写作实绩的不满。最后一段指出文化散文会变,“终究会变成什么,只有时间才知道”,可见作者对文化散文的发展变化充满了期待。

1.首先,提出书法中的对立统一不能只从表象和形式入手的观点;其次,分析原因,指出书法是一种生命的反应,艺术家应有良好的内在;最后,指出书法中的对立统一问题是人的内在情性和外在的艺术形式如何契合的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首先……其次……最后……”的答题模式。需要认真阅读文章第二段,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此段共七句话,前三句是一个层次,讲如何看待书法中的对立统一的问题,并提出观点;四、五、六句是一个层次,具体解释作者这样认为的原因,由第四句开头的“因为”可知;第七句是一个层次,得出结论,由开头的“所以”可知。明确了这些,不难得出答案。
2.①以弘一法师的例子说明,一个人书法风格的变化和他内在的思想、情感等有关;②意在说明书法理论中的取意、本心等不是玄虚的;③驳斥了某些人所认为的书法是纯形式的艺术的观点,说明书法是写意的。
3.书法的形式指的是表象的用笔、线条、形态等,但书法的本质不是这些形式上的追求,追求的不是不带感情的“技”。书法强调的是内在的“势”,用形式表现的是一种意,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情感,是人内在情性的表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理解“书法不是形式之艺术,而是‘表现’之艺术”这句话的内涵,关键是从原文中筛选出有关“形式之艺术”的句子,分析在书法领域中“形式”指的是什么,筛选出有关“‘表现’之艺术”的句子,分析书法艺术的实质等。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