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日 文言文断句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 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 异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
【参考答案】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问 说
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之不能虚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非谓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而好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问”而“明辨之”也 审:详细
B.至于劝善规过 规:准则
C.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妒忌
D.问之人以穷其短 穷:穷究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问焉以求一得 作《师说》以贻之
B.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师不必贤于弟子
C.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欲速则不达
D.轻之而不屑问焉 吾尝终日而思矣
3.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断句。(用“/”断句,不超过6处)。
由 心 之 不 能 虚 心 之 不 虚 由 好 学 之 不 诚 也 非 谓 不 潜 心 专 力 之 故 其 学 非 古 人 之 学 而 好 非 古 人 之 好 也 不 能 问 宜 也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2)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1.B
【解析】规:规劝。
2.A
3.由心之不能虚/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非谓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而好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首先需要理解大意,然后再结合一些语言标志进行断句。如一般“也”之后需要停顿;还有就是结合一些整齐的句式结构,如“其学非古人之学”“而好非古人之好也”,这些句子之后都需要停顿。
4.(1)肯定自己却否定别人,这是世俗的通病。
(2)人们做学问之所以不能赶上古人,不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吗?
【解析】(1)“是”,认为正确;“非”,认为错;“俗”,世俗。(2)“学”,做学问;“几”,接近;“古者”,古人;“由”,原因;“非……乎”句式。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发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能穷尽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那不是真正喜爱学习的人。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发问请教,借以破除我的疑问,这就叫“接近有道德学问的人,请求教正”;(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发问请教,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叫“能干的问不能干的,知识多的问知识少的”;(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发问请教,借以共同研究、相互启发,这就叫“彼此诘问辩论”“详细地问”而“明确地辨别它”。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有利于自己的提高就可以了。夏、商、周三代以后,往往是学而不谈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勉励为善、规劝改过,就足够了。至于能从思想理论上进行探讨,孜孜不倦地以进德修业为急务,那是不多见的,何况一般的俗人呢?
肯定自己却否定别人,这是世俗的通病。学习有未贯通的地方,却偏偏说自己懂得;道理没有领会,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而不愿意向他发问请教;(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而不屑于向他发问请教;(对)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甘愿向他发问请教。像这样,天下几乎就没有值得发问请教的人了。
要不然,就是所问非所学:(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异新闻和俚俗故事,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来问别人,来试试别人的才能;还有的用非常难解答的事物问别人,令别人回答不出而难堪。唉!人们做学问之所以不能赶上古人,不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吗?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总有一次会出差错。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地位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年长的人可以问年幼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