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一)每日一题2018年4月7日+周末培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一)每日一题2018年4月7日+周末培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04 17:2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年4月7日 周末培优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刘向《说苑》)
(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三)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刘向《列女传》)
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下列各句分为四组,都与“劝学”有关的一项是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④非学无以广才
⑤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
⑥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④
3.下列对上述三段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这正应和了《劝学》中所说的“学不可以已”。
B.第(二)段文字,诸葛亮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C.第(三)段文字,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学习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有恒心,坚持不懈。
D.在表达方式上,第(一)段运用比喻说理,第(二)段运用对比说理,第(三)段运用的也是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参考答案】
1.C
2.C
3.D
4.(1)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2)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2.①是晋平公的话,与“劝学”无关;③是说“静”“俭”的重要性;⑥是说“学习”的结果。
3.第(三)段运用的是类比说理,拿“学习知识”和“纺线织布”进行类比。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应当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把握文言句子里面的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1)注意“日中”、“炳烛”、“孰与昧行乎”句式的意思。(2)注意“废”“斯役”“离”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讳 辩
韩 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①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 “谓若‘禹’与‘雨’、‘丘’与‘’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②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③,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子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注】①征在:孔子母亲的名字。②嫌名:指与名字中所用字音相近的字。音近则有称名之嫌,所以叫嫌名。③“浒”“势”“秉”“机”:四字与唐高祖李渊之父(名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暋⑿?诶盥』???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贺举进士 劝:勉励
B.听者不察也 察:昭著
C.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明:明确
D.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超过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B.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C.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D.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3.下列对本文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
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
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犯“二名律”,也不违犯“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
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2)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1.B
【解析】察:分辨。
2.C
【解析】注意语气词“欤”常在句尾,“周公” “孔子”“《春秋》”为并列主语。
3.D
【解析】孔子“不避父母的名讳”不合文意。孔子是“二名不偏讳”。
4.(1)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
(2)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努力超越曾参、周公、孔子,也可见他们的糊涂了!
【解析】(1)注意“宜”“守”的意思;(2)注意“务”、“孔子之行”的“行”、“惑”的意思。
【参考译文】
律令上说:“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解释它的人说:“譬如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就属于这种情况。” 律令上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它的人说:“譬如‘禹’与‘雨’、‘丘’与‘’ 之类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吗? 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孔子作《春秋》也不嘲讽那些名字与父亲相近的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皙,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这两个人,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同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同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分别与高祖李渊之父李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暋⑿?诶盥』?拿?滞?簦┱庑┳帧V挥谢鹿俸凸???挪桓宜怠摆汀焙汀盎?闭庑┳郑?晕?庋?欠讣傻摹J看蠓虻难月坌卸??烤褂Ω靡勒帐裁捶ǘ饶兀孔苤??蘼凼强季菥?洹⒅收?晌幕故遣楹斯?业湔拢?詈夭渭咏?靠际裕?降资强梢曰故遣豢梢阅兀?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