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一)每日一题2018年4月2日+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一)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一)每日一题2018年4月2日+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04 17:3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年4月2日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世人一提起先生,第一反应多是“译界泰斗”“复旦教授”,但陆谷孙引以为豪的却是“父亲的儿子”。正是父亲陆达成带领幼小的陆谷孙迈进法国文学的殿堂,陆谷孙幼时习字,父亲认为字若歪斜,必定是心有邪念,实是在其练书法的同时灌输正直豁达的人生态度。父亲在生活上的作风也深刻地影响着陆谷孙,先生始终谨记父亲“小富可,大富不敢”的教诲,一生清贫,不图虚名,自得其乐地过着知识分子的“草根生活”。
1965年,陆谷孙从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并留校,在紧接着的“文革”浪潮中,他被打成“逍遥派”。生性乐观的陆谷孙后来回忆说,自己不会闹革命,被划到该派别后就是看书。“托‘四人帮’的福”,陆谷孙读了不少的外文书籍和文章。1970年他被分配进入由工宣队领导的《新英汉词典》编写组。那个年代,编写词典也必须纳入既定的“革命”流程。这样的硬性要求使得陆谷孙内心挣扎,为了保留心中的学术底线,陆谷孙设法把实用生动的英文条目塞入“红色语录”的庞大队伍中。后来,《新英汉词典》累计共售出1000万册以上,堪称中国辞书史上的销售奇迹。
1976年,周恩来总理决定亲自筹划《英汉大词典》的编纂,陆谷孙再次被调配进入新的编写小组。后来小组内很多人奔向了条件更为优越的地方,编写组不断萎缩,资金匮乏,工作难以为继。陆谷孙憋着一口气,主动揽下主编的活儿,并立下铿锵誓言:词典编完之前不出国、不写书、不兼课。直至1991年,长途跋涉了15年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出版,该词典收录词条达20万,俨然一部英汉百科全书。后来此书成为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之一,享誉国内外。
陆谷孙一生痴迷莎士比亚,常喜欢引用他的一句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直至其已过花甲之年,仍不愿停歇。2001年,本该颐养天年的陆谷孙再一次决定出面主持《英汉大词典》的修订工作。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陆谷孙便萌生编汉英词典的想法,直至2015年8月,这本耗去陆谷孙15年光阴和心力的《中华汉英大词典》终于出版,陆谷孙也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项事业。陆谷孙在词典编纂的路上一走就是30多年,两本词典几近倾注了他所有的青春年华,但他从未后悔,从未抱怨。支撑他一路走下来的并不是聚光灯下的闪亮光环,而是作为一名文化人,自觉背负中英文化沟通使命的责任感和对祖国深沉的爱。
世人给陆谷孙送去鲜花和掌声,但他不需要,只想和宁静为伴。他对《英汉大词典》的频频获奖感到惭愧:“凭一本书到处揽奖,只能说明学术浅薄。”除了编纂词典外,陆谷孙还是另一领域的匠人:教书。除了因身体原因无法上课,陆谷孙从不愿欠学术一堂课,严寒酷暑,始终如一,他讲课幽默风趣,常使学生哄堂大笑,陆谷孙生活简朴,但对于学生,却是无条件的慷慨。有学生生病住院,他二话不说就拿出1000元送到系里……除了上课,陆谷孙几乎不愿走出自己的“洞穴”——这是他对自己简陋而陈旧的住所的戏称,只想安静地待在家里做学问,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某位编辑就给陆谷孙取了个“老神仙”的外号。
(摘编自林金堂《陆谷称: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相关连接:
①“我是真心不希望抛头露面,我希望躲在我的‘洞’里,你们也不烦我,我也不烦你们。Leave me alone(让我一个人待着)是我的哲学。”陆老在2012年的一次讲座上这样述说自己的人生哲学,他在精神上王国里享受着孤独,并将之化作灵感的催化剂。
(曹刚、刘建芳《陆谷孙:低调的“老神仙”》)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经过15年努力,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在1991年出版,俨然是一部英汉百科全书,后来该书频频获奖,成为了联合国必用工具书之一。
B.70年代,陆谷孙两进词典编写,面临着诸多困难:政治环境的束缚,人员的流失,资金的困乏,他都想尽办法克服。
C.陆谷孙晚年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亭亭常抱岁寒心”“消磨绚烂归平淡”两句,是他一生心境的真实写照。
D.陆谷孙的生活作风、人品性情深受父亲陆达成的影响,先生不喜“译界泰斗”这样的世俗虚名,却以“父亲的儿子”身份为豪。
2.下面对陆谷孙为人与治学特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陆谷孙生性乐观,“文革”浪潮中,被打成“逍遥派”,他却说“托四人帮”的福,这种知恩感恩的人生态度使他能以苦为乐。
B.陆谷孙不为“虚名”所累,豁达开朗。尽管“译界泰斗”于他而言是实至名归,但他却不慕虚名,安心做学问,自得其乐。
C.陆谷孙能倾注30年心血编纂完成《英汉大词典》《中华汉英大词典》,这与他治学有恒、有强烈的学术使命感密不可分。
D.陆谷孙性格孤僻,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不喜欢别人打扰他的生活,他在自己的精神王国享受孤独,被人们称为“低调的老神仙”。
E.陆谷孙上课严谨认真,教学艺术高超生动,深受学生欢迎,他关心学生,平易近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3.“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如何理解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请结合陆谷孙的生平,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D
2.AD
3.莎士比亚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只要是已经发生的事,都是过去的事。哲理就是不管过去的事是好是坏都不要惦记,而是要坦然的面对未来。陆谷孙不管获得了多大的成就,他所编辑的《英汉大词典》频频获奖,成为了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之一,他都不为“虚名”所累,豁达开朗,继续安心做学问,自得其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考生要回到原文中,结合关键词找到答题区间,联系选项对照理解。D项“不喜‘译界泰斗’这样的世俗虚名”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意思可知“译界泰斗”是世人对其的评价,陆谷孙并未表示出喜欢与否。
3.题干问的是“‘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如何理解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请结合陆谷孙的生平,加以分析”,答题关键词“结合陆谷孙的生平”“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莎士比亚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只要是已经发生的事,都是过去的事。哲理就是不管过去的事是好是坏都不要惦记,而是要坦然的面对未来。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冯其庸先生:荷蕖发幽香,昭然历劫新
黄殿琴 孙维媛
很难用“某某家”来确切框定冯其庸的身份。如果说他是画家,那他的书法作品严谨而豪放;如果说书画不分家,那他在诗词上也颇有建树;如果说诗书画本是一体,那他还是优秀的摄影家、戏曲评论家。他属于这些集合的交集,有人称他“国学大师”,他却拜托媒体不要再用这样的称呼,并幽默地说,要是将“大师”理解为“大学教师”,自己倒很符合。
而作为红学家的冯其庸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等专著。近30年来,中国红学界几乎所有的重大活动都有他的功劳,比如中国红学会的创立。就学术研究本身而言,冯其庸对曹雪芹的生平、家事、祖籍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对《红楼梦》思想内容的研究,也都卓有成就。
冯老回忆说:“中学时读《红楼梦》,读了一半就读不下去了,觉得婆婆妈妈。我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传》。”那时候冯其庸19岁,年少的他热爱读书,却和《红楼梦》擦肩而过。1954年,冯其庸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正好赶上批判新红学派胡适唯心主义思想的运动。作为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冯其庸不得不重读《红楼梦》。这一看,就没有再放下。一本书如同一个人,认识、了解一个人并不难,而走进一个人的内心却是不易之事。但如果你和他有相似的经历,彼此之间就有了默契。
冯其庸对曹雪芹的“一把辛酸泪”真正产生共鸣,是在抄写《红楼梦》以后。“文革”开始,冯其庸被打倒。他怕红卫兵抄家把书抄走,就偷偷抄了一本保留下来。这项抄书工程是秘密进行的,每天夜深人静后,冯其庸就挑灯夜战,一笔一笔地抄,抄不动了就睡觉,第二天再去挨批。整整一年,冯其庸按照《红楼梦》的原行原页,用朱墨两色抄写,一共16本,终于在1970年下放前赶完。在那个雨夜,冯其庸在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时赋诗一首:“红楼抄罢雨丝丝,正是春归花落时。千古文章多血泪,伤心最此断肠辞。”他说:“《红楼梦》实际上是写一个人的人生,实在是辛酸得很。等到经历了这一场‘浩劫’以后再看《红楼梦》,觉得《红楼梦》写了多少曹雪芹个人的辛酸,尤其他隐蔽写的,当初看不出来。”
冯老研究《红楼梦》从研究曹雪芹家世入手,基本方法是查看古文献和实地调查。他对《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和考证,找到了大批有关曹家的早期信史,从而对曹雪芹的祖籍得出了确凿无疑的以信史和实物为根据的崭新的结论,即辽宁的辽阳。对《石头记》抄本的研究是另一个重点,他深入研究,发现己卯本避“祥”“晓”两字的讳,从而考证出了它是怡亲王允祥和弘晓家的抄本。由于怡亲王府抄本由曹雪芹原稿直接抄录,己卯本等于保存了《石头记》的原貌。而冯其庸在研究中发现了庚辰本照抄己卯本,在己卯本早已散失一半的遗憾下,庚辰本的珍贵价值得以揭示。由此,冯其庸写成《论庚辰本》。
冯其庸,涉足领域之广、造诣之深,后学难以望其项背。没有肝胆人生,哪有血泪文章?只有把今天铸成青铜才无愧那一沓厚厚的历史,冯老就是这样做的。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1924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时因家贫多次失学,但于放羊种地之余不忘读书。后来由中学教师奉调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这也得益于他喜欢读书的习惯。
(摘自“百度百科”)
②冯其庸曾说,曹家飞黄腾达,宾客盈门,固然是对曹雪芹的培养,而曹家衰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种“培养”。同理,冯其庸遭受的苦难,何尝不是造物主按照特定的意志在对他精雕细镂?
(摘自卞毓方《京东“瓜饭楼”》)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冯其庸涉足领域广泛,于绘画、书法、诗词、摄影、戏曲评论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且为人谦逊,曾拜托媒体不要称他为“国学大师”。
B.作为红学大家,冯其庸在曹雪芹祖籍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他以信史和实物为根据,得出了曹雪芹的祖籍在辽阳这一崭新的结论。
C.己卯本直接抄录《石头记》原稿,保存了《石头记》的原貌,而庚辰本照抄己卯本,在己卯本早已散失一半的情形下,庚辰本无疑是珍贵的。
D.文本选材详略得当,详写冯其庸对《红楼梦》的研究及其成就,略写冯其庸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为读者展现了一位既专又博的大师形象。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到人民大学任教时,为了帮助身陷批判新红学派唯心主义思想运动的胡适,冯其庸不得不重新对《红楼梦》进行研读。
B.冯其庸不仅在理论学术方面造诣很深,而且还积极参与红学界的重大活动,比如中国红学会就是他一手创办的。
C.中学时的冯其庸,缺乏人生阅历,没能走进曹雪芹的内心世界,看不出他书中隐含的个人辛酸,与《红楼梦》擦肩而过。
D.人们称冯其庸为“国学大师”,是因为他在众多领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很难用“某一领域的大家”来框定他的身份。
E.“文革”期间,冯其庸因怕书被抄走而秘密抄写《红楼梦》,在抄写《红楼梦》后他对《红楼梦》产生了共鸣,真正读懂了《红楼梦》。
3.“冯其庸遭受的苦难,何尝不是造物主按照特定的意志在对他精雕细镂?”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最为显著”的说法于文无据,文中介绍了冯其庸红学研究多方面的成就,但并没有说哪一方面是“最为显著”的。
2.AB
3.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冯其庸遭受的苦难是造物主给他的考验,是为了让他变得更优秀。②冯其庸年少时因家贫而多次失学,他却养成了读书的习惯。③冯其庸“文革”时经历劫难,却真正读懂了《红楼梦》,潜心于《红楼梦》研究,终成红学大家。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结合这句话的语境理解句子的含意。这句话出现在相关链接②中,是卞毓方对冯其庸的评价,而前句则是冯其庸对曹雪芹的经历的评价,称“曹家衰败”对曹雪芹也是一种“培养”。从“同理”一词可知,这句话是说苦难“培养”了冯其庸,“精雕细镂”喻指苦难使冯其庸更加优秀。然后,从材料中找出冯其庸经历的苦难,并分析这些苦难怎样“培养”了冯其庸。如冯其庸年少时遭受的苦难使他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文革”时经历的劫难使冯其庸真正读懂了《红楼梦》。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