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课《生命之线》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2课《生命之线》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09: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生命之线》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本文中插叙的效果。
3、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教学重点: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教学难点: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收集有关尼泊尔境内帕杰尔墨峰的地理气候情况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交流(尼泊尔境内帕杰尔墨峰的地理气候情况)。
二、引出课题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的形、音、义。
2、概述文章主要内容。
四、提出突破口:本次爬山中,作者运用何种描写方法,刻画了马尔和我怎样的不同表现?为什么要不时插入我的心理活动与第一次的登山经历?
要求: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并用旁批的形式分析在书上。四人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 注:白描这种描写方法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故要跟学生举例讲清楚何谓“白描”。)
五、延伸突破口:结合全文及第15节,理解“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生命之线”有两层意义:
连结登山人身体的绳索,是物质之“线”;登山任保定的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信念,是“精神”之线。
六、能力迁移
生活中到处有着这样的“生命之线”,试从生活和阅读材料中找出类似的例证。
七、总结全文
八、布置作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