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故乡在远方》教案
教学目标:
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作者通过对景物多角度、多手法的描写,展现美的景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感受文章深厚的情感—作者在故乡的人、事、物、景中所蕴涵的醇厚乡情。
在把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故乡”的内涵。
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对北大荒深厚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认识。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宣布上课)
浅读课文,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
出示投影,引出话题
<问>: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了解了与作者密切相关的四个地方。
(<投影>:四幅文章涉及市县的风光照片—广东新会、浙江德清、浙江杭州、黑龙江北大荒。)
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四张与它们有关的照片。在你眼中,哪个地方最美 用自己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一下,也可以加上你的亲身经历或者想象。
学生口头描述其中一幅。
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
归纳学生口头表达。
〈问〉:你们认为刚才几位同学的语言美吗?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了吗?
(对学生的评判暂不作结论。)
学生自读文中的景物描写,并作圈划。
(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但是老师不想马上下结论。让我们先着重读读文中写景的文字,看看张抗抗是如何描写这些地方的。在阅读时,把你认为美的文字圈划下来,读完之后,让我们共同分享你的感受。
学生交流。
①广东新会
小河:翡翠般的绿(比喻、通过视觉表现河水的绿。)
树林:密密的、遮天蔽日(形象地表现榕树的巨大与茂盛。)
鸟:急急盘旋、鸟声盈盈(“急急”写出鸟的动态、“盈盈”通过人的听觉,写出鸟声的悠扬悦耳。这两个叠音词既增加了语音美感,也生动地勾勒出“鸟的天堂”,寄予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葵叶:清香弥漫(通过嗅觉表现葵叶的香气浓郁。)
小船:一串串、细长的、沉甸甸地贴水而去、悠悠远去(描写了小船的多、形状、行驶的状态、“悠悠远去”更是给人留下无穷回味与遐想,充满了诗情画意。)
②浙江德清
春天:桑树嫩绿、桑葚儿透紫酸甜
秋天:柚子金黄璀璨
冬天:喷香喷香的芋艿
(作者通过江南四季特产的变化,紧扣儿时贪吃的特点,从味觉、嗅觉、视觉等不同角度表现出江南小镇的特色。)
儿时的趣事:跳水(“那河连着烟波浩渺的洛舍洋”)、淘米(“湿淋淋”、“扑扑”两个叠音词给读者以真切的感受,形象地表现鱼的活跃。)
(儿时的趣事围绕着水,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特点。)
③浙江杭州
西湖:水光潋滟、山色空蒙(引用苏轼的名句,写出无论晴天或雨天,不同的天气带给西湖不同的魅力,“淡妆浓抹总相宜”。)
柔和淡泊(通过触觉表现西湖水的轻柔。)
草地:绿
含笑花:春天时香得醉人
竹子、香樟树:冬天时依旧满山青翠、苍郁(通过嗅觉、视觉,表现杭州四季常绿的美景。)
④黑龙江北大荒
小兴安岭中的群山: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群山(营造出一种梦幻情境,幽蓝色是一种梦幻的,神秘的色彩。)
山泉:叮咚欢歌、水晶一般封存(用拟人手法展现冰雪之地尚未结冰的山泉流动,给人以惊喜。“水晶”,“碧玉般”表现水的清、草的绿,一种晶莹剔透的美。)
雪花: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漫漫地飘着雪、不化、亮晶晶、亲吻树叶
(用拟人手法写出雪花飘舞的姿态,雪的纯美,雪的晶莹,更写出雪的情意。静谧的氛围还让江南来的21岁的女孩第一次听到雪的声音,感到无比新鲜。)
炉筒燃烧木柈,冰嘣声:隆隆、咔咔(表现声音的叠音词,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早晨的山林:宁静而妩媚(“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用妖娆的颜色,婀娜的姿态表现山林早晨的妩媚。)
小动物的脚印:神秘而亲切(动物的脚印如问号,“清晰又杂乱”,“蜿蜒于”、“沉浮于”、“消失于”,给人以好奇;同时,晚上又悄悄来拜访过,似乎是来探望自己的朋友,使人倍感亲切。)
〈归纳〉:作者选择了多个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修辞手法、叠音词等多种手法来表现描写对象不同的美。(可与刚才学生口头表述作些比较,是否学生具有作者写景的特点。)
朗读§13-15。
(既然大家感受到了美,就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
学生朗读§13-15。
〈总结〉文章中美的语句比比皆是。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丰富地想象,多变的手法,抓住景物不同的特点,展现了不同地域独特的美,描写了四个美丽的地方。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深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北大荒浓厚的“乡情”
〈问〉:优美的文字常常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刚才我们在朗读中,可以感受到张抗抗对北大荒深厚的情感。你认为在作者丰富的人生旅程中,为什么更多的时候会凝神默想北大荒呢?
北大荒的美为作者的苦难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北大荒的美是荒凉寂寞原野上最真切、最天然、最朴实无华的大自然的图景。它们不喧嚷、不做作、不炫耀,只是默默存在,为作者暗淡乏味的生活增添了生气与希望。)
(作者在遥远、寒冷的北大荒,在孤独、艰苦的岁月中依然寻找到这种震撼心灵的美,让她感到自己还有力量发现美,创造美,有了好好生活下去的力量。)
北大荒留下了作者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下了那代人的理想与奋斗。
(文中作者两次提到“19岁离开杭州”,“我们漂泊动荡的青春年华”,张抗抗在北大荒生活劳动了八年,度过了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那代人是怀揣着理想与热情走进北大荒的,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北大荒的面貌,他们将自己的青春血汗融进了那块土地。)
北大荒磨砺了作者的品行与性格。
(“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文章写于1995年,八年的艰苦岁月锻炼了张抗抗,使得她愈发坚强,并对她离开北大荒之后将近二十年的人生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直至以后。)
(当年张抗抗那代人是带着梦想、热情、理想踏上北大荒的,最后的结局却是他们不曾预想到的。面对种种打击,他们并未就此沉沦,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顽强地生活,北大荒使得他们成长、成熟。)
(大家可能对北大荒还比较陌生,让我们看一段影片。里面的女孩也是在那个年代来到北大荒,开始她的青春岁月。)
(〈播放视频〉。问:看了影片,对作者的情感有没有更深的理解。由此,可再进行深入讨论。)
〈归纳〉:张抗抗对北大荒的情感很深厚,所以对那里的景色描写也特别详细、优美,做到了情景交融。
深入品读,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理解
(一)理解“故乡”的含义
〈问〉:北大荒留给了张抗抗宝贵的精神财富,张抗抗认为它也是自己的故乡。那么,她对“故乡”究竟是如何理解的呢?
(像北大荒一样,留给自己很多精神财富的地方,是作者的“精神家园”与心灵归宿,这便是作者心中的“故乡”。)
(二)对“在远方”的理解
〈问〉:作者已经有了太多的故乡,但是是否就停住了自己“流浪”的脚步呢?
(“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有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作者还在行走,她的更多的故乡还在远方。)
〈总结〉:今天,我们在优美的文字中体验了乡情。最后,让我们通过一段采访,听听张抗抗本人对故乡的解释。
〈播放视频〉:对张抗抗的采访。
(内容节选—白岩松:抗抗大姐,你的“他乡”有很多,从黑龙江到北京有那么多地方,其实你都投入了巨大的感情。这里有区别吗?有“最”吗?能用这样一个词去衡量吗?)
(张抗抗:我写过一篇散文叫做《故乡在远方》,在我心目中我的故乡永远都在远方。我在北京的时候我会觉得杭州是我的故乡,德清是我的故乡。然后我回到杭州的时候,我又会想,我的祖籍在广东,我的故乡在广东。但是当我回到广东去,我一句话也听不懂。当回到北京家里的时候,我又会觉得北大荒是我的第二故乡。所以我对每个故乡都倾注了深厚的感情。)
(张抗抗: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大,我们都在异乡的路上行走。同时,这个世界也越来越小了,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听到熟悉的乡音,都会碰到故乡的人。)
(张抗抗:我想只要有亲情有亲人的地方,就是故乡;能够使自己焦虑浮躁的心灵安宁净化的地方,就是故乡;能够使你怀着一份虔诚之心去思念、去感激、去怀想的地方,就是故乡。)
〈结束语〉:老师希望今后你们也能到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走走,寻觅属于你的“第二故乡”。
作业
模仿作者的写景手法,写一段景物描写。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