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技术年表》教案1(鄂教版七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技术年表》教案1(鄂教版七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湖北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13:13:00

文档简介

www. 中考资源网
《航天女英雄——女教师克里斯塔 麦考利夫追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围绕航天英雄这一主题,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信息,并进行整理。
2、理解英雄行为,感悟英雄品质。
3、体会航天英雄牺牲后人们的悲痛情感,培养大胆对课文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
麦考利夫的英雄品质是如何体现的。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传达出内心的震撼。
一提到英雄,我们就会想起在革命战争时代冲锋陷阵、英勇牺牲的勇士,他们担当起拯救苦难祖国的重任,慷慨赴难,血沃中华。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是革命年代的英雄,他们以自身的言行铸成这一时期英雄的内涵。战争渐渐远去,和平的阳光温暖着神州大地,拂去了战争的烟云,而英雄的形象却从来没有在我们心中消失过。在和平年代里,英雄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是指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勇于向困难挑战,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需要理解其英雄行为,感受英雄品质的力量,树立正确的英雄观。
麦考利夫这位航天女英雄,明知艰险,勇者无惧。当得知美国国家宇航局决定挑选一名普通教师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飞入太空时,竟有上万人报名!麦考利夫就是其中一员,她立刻向宇航局报名,没有犹豫,有的是挑战的热情。她与男性竞相争辉,她无惧艰难,这是英雄迈出的第一步。两个孩子给他们37岁的母亲的支持犹如一针强心剂,让麦考利夫更是坚定信心,含笑感激。
英雄不怕考验,英雄不怕磨难。虽然身体健壮,可她只是一个普通教师,而且只是一名女性,她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后来,四个月的训练如同一支支利刃考验着她、威逼着她,稍有松懈,稍有退缩,稍有犹豫,等待她的将是退出。失重、颠簸、呕吐……这些让人难以想象的痛苦,都未能动摇她内心的飞行梦想,她都用坚强的意志挺了过来,对太空的向往给予了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此刻她完成了英雄的塑造。
将生死置之度外,肩负使命,并且时刻不忘作为教师的责任,自信而又美丽。登机时仍想着在太空中给几百万美国学生讲两堂课,这是作为教师最本我的美丽。“在登上航天飞机的最后一刻,她回过头来,对着电视镜头,对着她的学生们,也对着整个人类,留下了一个美丽的笑容,这最后的笑容,异常灿烂夺目,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记叙了美国女教师麦考利夫积极投身航天事业,挑战困难,英勇牺牲的事迹,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深切悼念之情。词典上看:“英雄”有三种解释:1、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例如英雄好汉。2、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斗争,令人钦佩的人。3、具有英雄品质的人。在和平年代,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勇于向困难挑战,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就是英雄。麦考利夫作为一名普通公民乘“挑战者”号飞入太空,表明她具有英雄品质。
默读课文,课文内容可作如下概括:
1、开头:神圣的日子。
2、报名:光荣的使命。
3、训练:严峻的考验。
4、告别:激动的场面。
5、失事:强烈的悲恸。
6、结尾:永远的怀念。
[研读与赏析]
1、里根总统为什么决定“第一个进入太空的普通人应该是教师”?
人类的航天事业刚刚起步,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去探索。而教师虽然是普通人,却是青少年的引导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让教师进入太空,既是对教育引导作用的重视与肯定,也是利用这种作用为人类的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是一种富有远见的行为。
2、关于课文结尾一段中的两个问题:为什么说麦考利夫上了最后一课?“挑战者”为什么打上引号?
虽然麦考利夫为航天事业英勇献身了,但这种精神会教育学生和孩子们。“挑战者”加上引号有特殊的意义,“挑战者”是航天飞机的名字,代表了人类向科学尖端挑战,在这里称麦考利夫为“挑战者”, 是对她的英雄壮举的充分肯定。
[学法指导]
1、重点放在对“英雄”含义的理解上,以此为突破口,才能把握文章主旨。
2、查找有关航天史的资料,了解人类为此作出的努力,以便加深对“英雄”的理解。
3、在讨论中完成对麦考利夫“英雄”形象的认识。
[体验反思]
1、读完全文,最震撼你心灵的是哪一幕?用一分钟的时间,请你准备用深情叙述或朗读传达出你内心的震撼。
2、同麦考利夫竞逐同一机会的美国著名乡村音乐歌手约翰·丹佛在“挑战者”号爆炸的当天晚上,填词、作曲唱出了一首新歌《为我翱翔》:
我猜想你可能现在才知道
  我当初也希望升入太空
  我希望能够搭乘那支火箭升入天堂
  我希望为每一位男子翱翔
  每一位儿童、还有每一位母亲……
  她为我翱翔
她为每一个人翱翔
她为每一个人追寻更为光明之日
  ……
  她为我们发出了自己的光亮
  她为我们奉献了自己的精神和全部
  他们为我翱翔
  他们为每一个人翱翔
  他们为每一个人追寻更为光明之日……
  给予梦想以机会,梦想能够成真
  未来成功的希望真切而真实
  人类是“地球”号飞船之子
  未来属于我们大家
同学们,为了表达我们对英雄的缅怀,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诵。
[拓展延伸]
1、自己试着写两句碑文,借以表达我们对航天英雄的悲痛和敬意。
如:“挑战”号上永远的挑战者
梦想在宇宙上飘扬
2、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9秒,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神圣而又辉煌的时刻,你知道吗?说说你所知道的内容以及你的感受。
PAGE
- 1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技术年表》
教学目的:
1. 了解有关年表的知识。
2. 了解用年表介绍科技发展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 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树立为振兴祖国而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用年表介绍科技发展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科学技术以及年表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简介“年表”有关的文体知识:
1. 年表:按照年代次序列历史文件的表格。司马迁《史记》中有《十二诸侯年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为较早的年表。课文是借用“年表”这一形式,预测未来若干年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
2. 年鉴:工具书的一种。汇集编纂前近或最近若干年的各方面或某一方面的情况、统计、资料等,以供参考。一般逐年出版,通常一年刊行一次。如《中国百科年鉴》、《中国经济年鉴》。
3. 年谱:传记体裁之一。按年月记载人物生平事迹。被谱述的人物称为“谱主”。年谱为探讨人物生平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 课题解说:
本文教授了年表这种工具书的有关知识,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多样化,本文也为我们进行科学猜想,密切联系我们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平台。所以本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用年表这种文体来介绍科技发展的方法。
三. 读课文疏通字词。
忏chàn悔 聊liáo天 肾脏shèn
齿菌jūn斑 媲pì美 贮zhù存
芯xīn片 携xié带 烹pēng饪rèn
引擎qíng 嵌qiàn入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到心痛
贮存:储存。
预警:提前警戒。
烹饪:做饭做菜
媲美:美(好)的前程差不多
引擎:发动机
嵌入:把较小的东西卡进较大东西上面的凹处。
日新月异:日新,每天都有新的;月异,每月都有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层出不穷:连接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层,重复,连接不断;穷,尽完。
内容讲解:
本文用年表的形式对21世纪的科技作出预测,表明了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景。
年表,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是用以查考历法年代对照和编年史事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单纪年的,二是纪年又纪事的,也称“史事年表”或“大事记”,一般以年代为序记录大事。本文是一种“史事年表”,不过它涉及的内容却是2004年以后的“史事”,即预测未来的事;它也不是以年代为序进行记录,而是分门别类,按照12个门类的科学技术进行逐一的预测。
所有预测,都围绕着人类的生存状况而展开,有涉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如“环境和资源”,“商业和教育”、“空间”、“安全法律和战争”等,有涉及生活方式和生存质量的,如“人工智能和生命”、“家居与休闲”、“人机交互”、“旅游与交通”、“可穿戴及个人技术”等,体现了科技中人文性的一面,预测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富有想象力,这也充分表明了现代人对科技进步和科学社会发展方面的自信。
预测中,有些新技术已有了研究的成果,大多尚未实现,有的还显得颇为遥远,这也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总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到位甚至超越。这是一种我们应该树立起的健康的科学观念。
四. 特色详解:
1. 本文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大胆的预想分为多个门类,而每个门类又依时间而排列,给人一步步展望未来的感觉。
2. 本文想象大胆而积极、语言简洁、准确,读来振奋人心。
五. 难点探究。
1. 这篇文章的价值何在?
阅读科技作品,要注意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思想方法。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让我们认识探究科学技术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本文的学习难点应定位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把握上,要充分挖掘本文的阅读价值。
2. 阅读此文应该注意什么?
阅读“技术年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1)技术年表的写作目的,是预测各项技术的发展,了解新技术极其可能产生的影响。(2)所预测的新技术有的已有了研究的成果,但有的还没有实现。(3)课文文题虽为“年表”,但作者在介绍各项新技术时并不是以时间为顺序,因为各项新技术都可能在2004年和2005年同时出现,说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产品层出不穷。
结构图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