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09: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故乡的杨梅》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切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对某一事物进行多层次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欣赏作者对故乡杨梅形状、颜色、滋味的细致描写,并学习作者运用比较、比喻的方法,从视觉、触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对故乡杨梅进行的细腻描写。
[教学难点]:
1.文中大量的语气词,有什么独特的表现作用。
2.文中作者为什么前后都提到了落在西北春天里的雨?又为什么说西北的雨像夏天的雨?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交流有关资料:
1.师:你们吃过杨梅吗?你们吃过的杨梅是怎样的呢?
生:自由地进行交流发言。
2.交流作者鲁彦的相关资料:
鲁彦——1901-1944,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家乡盛产杨梅。乡土写实派的重要作家。早期代表作《柚子》。抗战前夕出版长篇小说《野火》。
二、提出学习突破口:
1. 作者一开始写西北春天里细细的若断若续的雨丝,有什么作用呢?
2.作者对故乡的雨、天、田野、山河、四季、故居等点点零碎记忆的叙述,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默读课文,然后集体进行讨论、交流。
(牵连出作者对故乡的回忆,体现出作者对故乡的那份情感是那样的强烈,那样的丰满。)
三.过渡:师:“作者的病体在细细的春雨中牵出了对故乡的回忆,对故乡杨梅的回忆。”
1.师问:“唉,唉,就说这故乡的杨梅吧 … … 它正是在类似这样的雨天成熟的呵。”“倘若我爱故乡,不如就说我完全是爱的这叫做杨梅的果子吧。“你们怎样理解这两句话呢?
生:进行讨论、交流。
(结论:“我”对杨梅的爱,完全是缘于对故乡的那份感情。)
2.师:“那么,作者是如何来细致地描写记忆中的故乡的杨梅的呢?我们来一起着重学习课文第13-16节。”
(1) 13-16小节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顺序来写故乡的杨梅呢? 生:相互讨论,讲出根据来。
(师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总——分——总的结构顺序。)
(2) 细读13-16节。作者从那些角度,哪些方面,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细致地描写故乡杨梅的?
a句:它是圆的,和大的龙眼一样大小,拿到手里,原来它是满身生着刺的哩。
(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杨梅的形状——圆。)
b句:它是淡红的,像娇嫩的婴儿的面颊,随后,变成深红,像是处女的害羞,最后黑红了。
(作者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从视觉角度,写出了杨梅的颜色——红。)
c句:它是甜的,然而又依然是酸的,而这酸味,我们须待吃饱了杨梅以后,再吃别的东西的时候,才能领会得到。
(从味觉的角度,写出了杨梅的味道——甜、酸。)]
d句:“荔枝的光色呆板的,像玻璃,像鱼目;杨梅的光色,确是生动的,像映着朝霞的露水。”
(作者用了对比、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杨梅光色的动人。)
四:师作出总结:“故乡的杨梅那样可爱,那样美味,怪不得作者说杨梅是世界上最迷人的东西。
五:作者故乡的杨梅色美、味美、形美,然后用了一句:“唉,唉,故乡的杨梅呵。”句中用了好多语气词,有什么作用?(生讨论,得出结论:用语气词不停地赞美杨梅,也不停地赞美故乡。)
六:师:“这么美味的故乡杨梅,作者一定很爱吃的。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特别爱吃杨梅?”生:自己寻找,然后交流。
(例:一面还没有吃了,一面又早已从脸盆里拿起了一颗,一口气吃了一二十颗,肚子胀上加胀,呆笨地挺着肚子。)
七:作者吃得胀上加胀,然后用了一句:“唉,可爱的故乡的杨梅呵。”又用了许多语气词,有什么作用?
(生:讨论后交流:用语气词,反复赞美故乡杨梅好吃,也在反复地赞美故乡,爱故乡之情溢于言表。)
八:师生互提质疑:
为什么课文前后都提到了落在西北春天里的雨?又为什么说西北的雨像夏天的雨?
师让学生默读整篇课文。然后集体讨论,师生共同交流。
(结论:一方面指作者病体对春天的感受,另一方面指作者经历着思乡之苦的煎熬,如夏天的雨一般的灼热。)
九:拓展延伸:你的家乡有什么特产?选一特产,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运用学过的表现手法,进行一下细致的描绘,然后进行课内评比。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