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课明朝对外关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5课明朝对外关系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4-07 21: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马可·波罗来华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唐、元的对外交往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人物扫描: 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12岁丧父,在流离中被明军掳去,送进皇宫当了太监。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他为内宫太监,并赐姓郑。1431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1.条件: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去取海外的奇珍。
3.当时的皇帝:明成祖4.时间:5.范围:1405——1433年先后7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6.特点: 长, 大,范围广,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7.意义:增进了中国同 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开创了 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时间规模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亚非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郑和远航范围
(1405-1433)刘家港西洋:明代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越南孟加拉马来西亚印度沙特索马里印 度 洋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1、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2、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3、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时间早
次数多人数多船只多船只大范围广 学习与
探究对比郑和下西洋概况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你得出什么结论?3、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材料三 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材料四 郑和,回族,出身于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材料二 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郑和所到之处,带去了明朝皇帝给当地统治者友好书信和礼物,受到各国统治者与百姓的热情接待。在郑和下西洋期间,各国来华使节络绎不绝。渤泥、苏禄、满剌加等国的国王都亲自率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中国。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意义:①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③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泰国 三宝公寺 印尼 三宝庙云南 郑和公园 纪念郑和的邮票1.背景(什么是倭寇?)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二、戚继光抗倭戚继光抗倭原因经过结果评价倭寇走私、抢劫,损害百姓生命财产戚继光领导的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
消灭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倭寇倭患基本解除,抗倭斗争取得胜利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
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材料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抗倭——拒敌 材料四是谁的诗句?“海波”指什么?诗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品德?戚继光、倭患。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什么戚继光抗倭能肃清东南沿海倭寇?
(1)正义之举,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
(2)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
(3)戚继光的军事指挥才能。戚继光抗倭——拒敌鸳鸯阵材料: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奠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问题思考 明中期海防松懈,倭寇勾结中国海盗,奸商经常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严重威胁了沿海居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因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
战争,其性质是
一场反抗外来侵
略的战争,是正
义民族自卫战争。海之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