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优质课(观摩)教学设计(京浙粤) 比较水的多少等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优质课(观摩)教学设计(京浙粤) 比较水的多少等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0-01-05 21: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李家绪
指导教师: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姜向阳
一、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上第四单元“水和空气”,共有7课内容。前4课涉及关于“水”的内容,分别是:1“水”;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3“谁流得更快一些”;4“比较水的多少”,后3课涉及关于“空气”的内容。
关于“水”的内容,教材的安排是希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认识液体的典型代表物质—“水”的一些基本性质,同时,为和气体的典型代表物质“空气”进行比较学习做好准备。通过4课关于“水”的内容学习,学生可以从颜色、气味、流动性(黏度)、没有固定形状(表面张力)以及体积等性质上去更全面地了解“水”,并让学生对“水”从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所以,关注什么是“水的基本特征”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是希望学生能从关注“水没有固定形状”这一概念目标向关注“水有一定体积”这个概念目标过渡。活动让学生通过解决“比较水的多少”这一实际问题,引发“表述水的多少”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并在测量工具的产生过程中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这个不同于固体和气体的特性。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水(液体)有一定的体积,可以测量。
2.过程与方法:亲历“比较水的多少”的科学探究过程。
学会在整理图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比较“水”(液体)的活动产生兴趣。
意识到方法可以有很多,但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才便于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亲历“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认识到“水”是有一定体积并可以测量的。难点:自主探究表述“多少水”的科学方式。
(三)教学准备
小组:大〈1号〉瓶内装有50ML的水,小〈2号〉瓶内装有40ML的水;天平;一次性塑料杯子;试管;漏斗;直尺;塑料滴管;塑料量筒;黑色记号笔;
教师:玻璃量筒4种,实物投影,课件
(四)教学过程
1.比较水的多少
(1)观察、判断
A.学生讨论:桌上有2瓶水,哪一个瓶里装的水更多一些?
B.师生交流:说说你的判断。
(2)方法、比较
A.师生讨论:能用科学的方法比较出哪一个瓶子装的水更多一些吗?
B.方法交流:比较哪些方法“既科学又适合实验室小组操作”。
(3)操作、交流
A.分小组比较出1号瓶和2号瓶水的多少。
B.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说明:“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是一个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的主题活动,既是学生需求的“源”,又是教学活动的“引”。从科学概念的角度看,是希望学生继续关注“水”的形状特征,提出“比较水的多少”是需要有同一标准的容器为前提的。)
2.表述多多少水
(1)用自己的方式表述
A.交流:1号瓶比2号瓶多多少水
B.记录我们各组的表述方式
C.分析这样表述存在的问题,提出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2)用长度单位来表述
A.选择画刻度的方式再次比较水的多少,并用长度单位表述多多少水
B.记录我们各组的表述结果,分析数据
C.提出问题:长度单位适合表述水的多少吗?
水的形状发生变化了吗?
水的多少会发生变化吗?
D.讨论:“水有多少”该怎么更好的进行表述
E.回忆:生活中,我们是怎么描述牛奶、矿泉水的多少的呢?引入毫升
(3)用毫升进行表述
A.出示量筒,学生熟悉量筒
B.讨论毫升和毫米表述意义的区别
C.用量筒测量2瓶水的多少,并用毫升进行表述
D.汇总数据,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说明:我把自主探究“表述多多少水”的活动做为难点,是希望影响学生产生一个学习需求,这个需求来源于“比较水的多少”,也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需要。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能力去逐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体验遇到问题不断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水的多少”是立体的,并希望把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水的体积”转化。从科学概念的角度看,是希望学生从关注“水”的形状特征开始向关注“水”的体积这一新特征过度,同时引入表述水体积的标准单位“毫升”和测量水体积的标准工具“量筒”。
3.延伸
A.教学量筒的使用方法; B.试取10毫升、5毫升的水
(设计意图说明:继续关注“水的体积”,并练习使用量筒和毫升。)
三、试教体会
教学目标的不同,是因为教师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以及对学生发展定位的不同而引起的。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就势必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有不一样的侧重,不同的教学活动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就可能影响学生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上完试教的最大体会是:我到底影响着学生走向了哪里?
设计教案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课堂上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是在“比较水的多少”环节吗?去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自主设计方案,自行探究?
是在“表述水多多少”环节吗?严谨地指导学生使用“量筒”和“毫升”?
是在“比较水的多少”和“表述多多少水”两个活动并重,让学生既能自主发挥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又能在活动中认识“水有一定体积”这一性质吗?
是在通过亲历“自制测量工具解决生活问题”这一活动,经历人类发明量筒这种测量液体体积工具的过程吗?
实际教学中发现,去思考哪个活动是重要活动,本身就存在问题。我们更多的要去关注学生需要什么?事实上,关于“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是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水平上的一个简单地实际问题,我们老师需要的是把活动科学化;而“用毫升去描述水的多少,使用量筒去测量水的多少,开始自觉地去关注水的体积”才是学生今天需要发展的,或者说是在原有知识能力基础上产生的新的发展需求。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石润芳
指导教师: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思锦
教学主导思想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核心,既是方法又是过程。
1.基于学生的“问题”进行探究。
食物的消化过程来自学生的直接经验,但是学生由于不能亲眼所见,感觉很陌生,正是这陌生与熟悉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孩子对身体进行探究的兴趣,学生在前测中提出了几十个问题,分类后,发现这些问题集中在关于消化器官的样子、功能、位置、保健等方面,我们的教学就从学生的问题开始,一步一步的深入探究过程中。
2.以“问题”为本课的驱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前测中每个人有自己的猜测,提出二十多条“食物旅行的路线”从两位学生对食物“旅行”路线的对比中提出问题“食物旅行的的路线到底是什么?”首先解决前测中的第一个问题,同时明确消化器官、消化道的概念,接着提出“食物在消化器官发生了哪些变化”,进一步认识消化器官的作用,最后通过“消化器官怎样实现这些变化的?”来深入探究消化器官的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了解消化腺,形成对消化系统的认知。
3.在探究中隐含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先后三次从文字资料中提取信息不断的形成新的概念;在学生认知过程中,从抽象的文字到平面的图形到真实的影像资料,再到立体的模型,逐步揭开食物消化系统的相关秘密;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解决“暗箱”问题;前测记录与学生学习时的记录做对比,留下探究过程中成长的痕迹,用这些方法帮助孩子改变模糊认识和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体验活动解决暗箱问题。
动手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体验活动为孩子的学习增添一点点学习的兴趣:A4纸比拟食管的长度,操作塑料袋“消化”饼干模拟胃的机械消化活动,同学拉拉手或者用拉6米长绳感受小肠的长度等等,为学生认识“陌生”的消化系统增加一些乐趣。激发学生解决“暗箱”问题的积极性,并将其原理内化为自己的解释。
科学词汇
消化道、消化液、消化系统、消化器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腺和消化道组成。
2.消化道起于口腔,经咽、食管胃、小肠,终于大肠。食物经过的每个器官称为消化器官,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过程与方法:
1.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制出食物消化过程图,能够提出有关消化系统的一些问题,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
2.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对照资料完善自己对消化器官的认识。
3.通过简单活动体验加深对某些消化器官功能与形态建立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思考、探究中完善认识;
3.唤起学生对人体消化系统的关注和兴趣。
教学重点
1.学生以“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为研究问题,纠正已有的错误和模糊观念;
2.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形成消化系统、消化道和消化腺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能够将消化器官的形态与功能建立联系;
2. 提高提取和采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消化系统的音像资料、消化器官图片、电脑、实物投影、3.6米长绳一根、1.5米长绳一根、半身人体模型
学生准备:人体轮廓记录纸每人两张、文字资料每人一份、饼干、塑料袋、水(分组)
前测:20分钟
同学们假期到哪里去旅行了,你能够按照旅行线路的顺序给大家介绍你都到达哪些地方吗 (教师板书,指导记录方法)
做简单的运动,消耗了能量,通过什么方法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
我们每天吃进身体的食物会在身体中旅行,为我们的身体提供了成长的能源和活动的能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食物在身体中的旅行路线,记录在人体轮廓图中,将思考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问题”一栏目中。
学生记录
(对学生已有概念的掌握进行前测,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体活动需要的能源来自消化器官对食物营养的吸收。)
新授课:40分钟
一、从生活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旅行吗?今天我们跟随食物到身体中进行一次短暂的旅行!对比两幅图,对“食物旅行的路线” 两位同学推测有哪些不同?
在我们的推测中,食物在人体中有二十多条旅行路线,这条路线到底是怎样的呢?
二、新课——探究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
(一)探究消化道
1.学习方法指导
谁有好办法,帮助我们确切地知道食物在人体中“行走”的路线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网上搜索资料、查阅百科书、解剖、模型、CT 、 B超 、 X线、录像(播放录像)
在解决“食物旅行的路线”这个问题上用那种方法更好?
学生回答……
教师提供文字资料和模型,强调:快速阅读、抓住重点、提取有用信息、做批注、记录。
2.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消化道、消化腺
3.交流:
按照食物旅行的顺序交流它的旅行路线,相互补充,完成拼图
讲述:我们把食物旅行的路线称为消化道,旅行所到达的每一个地点叫做消化器官。
4.播放录像:对照文字资料识别消化道及经过的器官
(二)将消化器官形态与其功能建立联系
1.探究食物在各器官发生的变化
(1)提问:
出示:饼干。早晨吃进去的早点,经过哪些器官,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讲述
(2)第二次从文字资料提取信息
(3)交流:相互补充
食物在咽、食道并没有发生变化,是不是这两个器官就不重要了?
2.探究消化器官形态与其功能的联系
(1)消化器官是怎样实现这些作用的
(2)第三次使用文字资料提取数据说明问题并记录
(3)体验活动:通过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将消化器官形态与功能建立联系。
食管(个人体验)、胃(小组体验)、小肠(班级体验)
胃:袋状、三层肌肉、胃液、蠕动
小肠:肠液、胰液、胆汁,长度,小肠的蠕动消化、吸收
大肠:粗、蠕动
食物在咽、食道并没有发生变化,是不是这两个器官就不重要了?
补充:(模拟食道的长度)
出示模型:通过模型认识各消化器官在身体中的立体空间位置,从而使学生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加深认识。
讲述:口腔腺、肝、胰是人体的三大消化腺,与消化道构成人体的消化系统。消化腺分泌的液体与小肠分泌的肠液、胃分泌的胃液称为消化液,在他们的作用下与消化器官的咀嚼、蠕动共同完成消化工作。
三、小结,对比前后两次记录有哪些收获?要求学生具体描述。
四、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机动)采用今天的方法,将资料装订成学习集,继续学习。
五、认识牛、羊、骆驼的消化系统和人以及猪、狗的消化系统有什么不同?(机动)
四季的形成”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北京市宣武师范第一附属小学 董兆英
指导教师: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 孔祥旭 贾欣
北京小学 于宪生
设计思路
四季的形成是小学科学教学中较难的内容,涉及知识较深,相关因素多,过程复杂,学生要在短短的40分钟里认识一种综合的自然现象,既要求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实现对不很熟悉的天文现象进行研究,还要求学生能够把各种相关的因素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概念。本课遵循事物之间共变的关系,抓主要矛盾,以概念逐步完善、建立为原则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原始认识出发,排除其非科学的认识,突出形成四季现象的关键因素,引导学生从人类认识四季的过程与经验出发,运用模拟空间的转换,使学生在不同环境下进行观察,形成探究活动,在模拟实验中初步建立对四季的认识,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印证自己的认识,最终建立四季形成的概念。
教学流程
一、以四季是一年中发生的现象,使学生关注地球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
二、提出研究的问题,了解古代人们的用杆高影长研究四季的方法。
三、学生遵循古人研究的方法以及提供的环境条件设计模拟实验。
四、学生在设计的模拟环境中观察,初步得出地球公转过程中,因姿态倾斜而形成了阳光对其照射情况的不同。
五、学生就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情况作进一步分析,得出阳光直射、斜射是造成温度不同的原因。
六、学生对四季形成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概括。
七、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北半球阳光照射的情况,推理南半球阳光照射的情况,并用事实证明所建立的概念符合客观事实。
八、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认识。(地球与太阳远近的深入认识,昼夜光照的长短不同也是温度差别的原因等。)
教学目标
一、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向北倾斜,阳光对不同地域照射产生变化,产生气温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
二、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资料进行分析设计模拟实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活动并做出自己的分析,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归纳概括能力。
三、学生能在研究地球、宇宙知识的过程中意识到,长时间的观测活动和各种研究资料的积累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感受入手,关注四季形成的问题
学生通过欣赏四季图片,交流在不同季节的感受,从而关注四季是怎么形成的问题。
二、由地球公转的特点入手,展开研究活动
1.模拟公转
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认识到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球是怎样公转的?我们来模拟地球的公转。
请一个学生做模拟公转活动,其他学生共同观察并随时修正模拟公转中地球倾斜状况。
2.引出研究线索
谈话:地球公转一周,就经历了一个春夏秋冬。实际上,对于四季的研究,我们人类很早就开始了。我们来看看古人在长期研究中的一些发现。
三、延续古人的发现,提出研究方向
对古人“立杆测影”时发现的影长规律变化进行分析
1.讨论古人的做法
在不同的季节各选定一天,在同一时刻、同一地方立同一根标杆,观测它的影子长短变化。
2.分析其中的规律
学生依据资料,在小组讨论中进行分析,发现古人在长年的观测中,发现影长在夏季最短、冬季最长、春秋两季适中,每年都会这样有规律的变化。
可以根据影子的长短,知道气温的高低,从而判断出是什么季节?
四、设计实验,寻找与古人研究相符合的规律
1.设计实验
集体研讨中,明确活动方法:
太阳、地球和标杆利用模型表示。
围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模拟公转过程。
确定四个观测点,供学生观察杆高影长。
利用观测记录单记录观测结果。
2.模拟观测
(1)观测北半球影长变化
请每一位同学,走进地球公转的轨道,顺着公转的方向转一圈,每到一处观测点时,要做三件事情:
A.观察地球的姿态
B.观察影长的变化
C.判断地球运行到这个位置时,可能是什么季节?
(2)汇报交流
希望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发现影子长短的周期性变化,与古人的观测相符合,并依据地球公转的方向指出地球在四个观测点上的季节。
五、深入分析影长变化与阳光照射的关系
提问:影长的变化还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换一种观察方式,站在地球公转轨道外面来看看还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通过从整体上观察地球公转过程中的姿态,希望学生提出: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是向北倾斜,保持不变的姿态,所以在夏季,立杆的地方正对着太阳,阳光能比较直的照射在这里,阳光接近于直射。在冬季,立杆的地方倾斜地对着太阳,是斜射。因为地球向北倾斜,春季和秋季阳光照射角度差不多。
六、利用隔板来分析太阳直射、斜射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提问:太阳的直射、斜射与气温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通过隔板再来观测光照在地球北半球的情况,对比夏季和冬季,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希望学生观察比较后发现:在夏季,阳光直射,照射范围比较集中,气温高;冬季,阳光斜射,照射范围比较分散,气温低;春秋两季阳光照射范围适中,气温合适。
七、观察四季变化的过程
提问:四季只出现在这四个观测点上吗?
希望学生通过前面的研究提出影长逐渐变短的推测。
八、完善四季的认识----观测南半球的阳光直射和斜射的变化
1.提出自己的思考
提问:我们一直在关注北半球,南半球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预测:——相反
2.模拟实验、进行观察
在南半球立杆测影,学生发现南半球四季的变化与北半球相反。
3.利用事实再次证明学生的发现
利用中国国家气象局网站上的天气预报,证实南北半球的季节差异。
九、总结
回顾这节课的研究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地球上的四季形成的原因。
“电和磁”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实验学校 周宏亮
指导教师: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教育局教研室 沈根寿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得出通电导线、通电线圈与指南针偏转的内在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通电后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对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通过分析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第一组:1号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3根、指南针
第二组:长约150厘米的绝缘导线、胶带纸、小刀。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讨论影响指南针偏转的因素
1.不碰指南针你有办法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吗?为什么它会影响指南针?
(根据学生的想法师演示验证)
2.归纳:磁铁和铁(补充镍、钴)能影响指南针,使它发生偏转。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为后续讨论“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现象的原因”奠定理论基础,便于理清思路。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了指南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猜指南针怎样了呢
1.介绍实验方法:首先要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基本电路,先试一试灯泡会不会亮,然后双手拿住长一些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与磁针的方向一致。
观察: A.通电流之前,小磁针有没有变化?接通电流时指南针有没有变化?断开电流后又怎样了?
B.试试导线其他不同的放法,观察现象有什么不同?
2.生分组实验。
3.织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导线不同的放法,现象有什么不同?
4.结: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小磁针发生了偏转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重演”奥斯特发现磁感应的实验,让学生知道科学的发现需要有心人,同时激发学生研究电磁现象的兴趣。实验中我演示了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与磁针的方向一致的方法,还提示学生可以用导线不同的放法试一试,让他们通过探究发现更多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仔细观察的科学态度。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脑中肯定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这为后续课文的研究埋下了伏笔。
三、分析小磁针偏转现象产生的原因
1有心的奥斯特在发现磁针微微转动了一下后喜出望外。但是因为偏转角度很小,而且不很规则,这一跳并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但奥斯特的脑中却产生了一大堆问题,你现在是不是也有很多的问题啊?
2.理并指向关键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呢?”(分组讨论)
3.让学生尝试解释,然后分两个层次分析引导:
①磁针偏转与电流有没有关系,你的理由是什么?(肯定下来)
导线中有电流就偏转,断开没有电流就复位,说明磁针偏转肯定与电流有关。
通电之前磁针没有偏转,而且导线是铜的,磁铁也不会吸引铜,所以磁针偏转不可能是导线的原因。
②电流是如何使小磁针偏转的 是直接作用还是间接作用?(只作讨论,不下结论)
(磁性)
电流 直接 磁针偏转
辩论:“是电流产生了磁性间接干扰了指南针,还是电流的直接作用使小磁针偏转呢?”“如果是间接作用,电流最有可能转变成了什么?”
预设理由:
A.铁和铁能影响指南针使它发生偏转;不是铁的原因那可能是磁性的原因了;
B.能够转化成其他的能量(电--热、电--光等),难道就不能产生磁性吗!
4.小结:可以肯定磁针偏转与电流有关,而且通电导线周围很有可能产生了磁场,干扰了指南针使它发生偏转,但也不排除电流的直接作用,这还须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
设计意图:
1.本课教学的设计尽量体现了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重演”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这里学生发现现象后立刻会产生疑问,这是引导学生分析的最佳时机。
2.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作出合理的解释是本课的难点。我这里把推理分析分成了两个层次:首先肯定磁针偏转与电流有关,然后分析电流如何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是电流产生了磁性干扰了指南针,还是电流直接使小磁针偏转?”这里引导学生形成两种想法(直接、间接作用),展开辩论,形成一个大致的方向,但不作定论。因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完全建立在推理基础上的结论学生往往难于接受,所以这里下结论时机还不成熟,后面的研究中还有配合的研究,进一步消除学生心中的疑虑,最终形成结论。
四、如何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㈠ 利用短路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1.实验中小磁针的偏转角度很小,你有办法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一些吗?
预设学生的想法:A.电池多用几节; B.加粗导线; C.去掉绝缘外皮;
D.多几根(电流方向一致)导线一起靠近等。
2.从多用几节电池引导到利用电路短路加强电流的方法,并讲解实验方法。
要点:拿掉小灯泡保留开关,做到一切准备好之后再通电,开关做到一触即放。
3.学生做利用短路使磁针偏转更明显的实验。
4.小结:加大电流能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设计意图:用短路的方法加强电流,蕴涵了“电流越强,磁性越大”的思想。但短路不是加大电流的常用方法,必须让学生明白短路的危害及正确的操作方法,所以我这里采用讲解配合演示的方法,加大了指导力度。
㈡ 利用线圈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我们还猜测哪些方法能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呢?
1.把多根(电流方向一致)导线一起靠近指南针的方法,会不会磁针偏转更明显呢?有没有道理差不多,但做起来更简单的方法?
2.讲授绕线圈的方法与实验方法。(不使用短路的方法)
观察:A.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线圈与一根导线相比哪个使磁针偏转更大?
B.试试线圈的各种放法,怎么放置小磁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提示:上方下方、平放竖起、指南针套在线圈里面等)
3.学生实验。
4.组织汇报。
5.小结:线圈越多小磁针偏转角度越大。
设计意图:这里没有采用短路的方法实验,一是让学生把线圈与一根导线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对比,发现利用绕线圈的方法也能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但前面实验中一根导线采用短路的方法小磁针偏转已接近90度,再加上绕线圈的方法加大磁性,指针偏转也是90度,难于比较。二是让学生明白短路不是常用方法,要尽量少用。
五、获得结论,延伸产生新的问题
电流越大线圈越多现象也越明显,进一步肯定了磁针偏转与电流有关。但到底是通电导线周围产生了磁场,间接干扰了指南针使它发生偏转,还是电流直接作用于小磁针呢?有没有直接的证明方法?
1.我们最初了解的磁铁性质是什么?(能吸铁)假如它真的吸起了铁,那么说明一定是产生了磁性,结果不言而喻,是不是?
2.通过演示实验下结论。
分两层演示:先直接用线圈吸大头针,发现吸不起;再加入铁钉吸起大头针。
3.小结:铁钉原来不会吸起大头针,但套在通电线圈中却吸起了大头针。从而确认通电导线周围肯定是产生了磁性。科学家经过反复的实验,也已经证明了在通电导线周围确实产生了磁场。
4.引导学生课外继续探究:
补充资料:奥斯特在发现这一现象后的3个月内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做了数百次实验,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一步发现,原本这个不引人注意的小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进一步研究的设想?或者有没有相关的问题?
5.用完了的废电池,是不是一点电都没有了呢?能用我们的线圈和指南针检测一下吗?
让学生说说检测的思路:磁针偏转说明废电池里还有电,磁针不偏转说明废电池里没有电,它们成了检测电流的检测器啦!(课外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在线圈中间加入铁芯的方法吸起大头针的演示实验,使原先纯粹的思维推理结合进了直观的感受,从而彻底消除学生心中的疑虑。真正理解通电导线周围确实产生了磁性,间接作用与小磁针使其发生偏转,这也为后面第2课制作电磁铁作了铺垫。
板书设计:
电和磁
(磁性)√
电流 直接 × 磁针偏转
“保护鸡蛋”教学设计
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小学 罗其洁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习前几课后的综合实践,试图通过制作“鸡蛋保护器”,让学生得到发展,得到提高。无疑“保护鸡蛋”是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是本课的重点探究活动。它究竟有何意义呢?本课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选择材料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教材对学生所使用的材料进行了限制,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挖掘材料的应用潜力,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材料的特性及其应用价值,对材料进行巧妙的组合和加工,从而培养学生思考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这与前一课“用合适的材料”有区别,前一课着重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用途。而这一课在使用材料上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学生能对不同材料进行组合,能对材料进行加工,能把材料的应用与技术进行联系。
教材中让学生设计鸡蛋保护器,并让学生把设计图画下来。其目的是让学生头脑中的模糊形象清晰起来,更为清楚地认识到影响保护鸡蛋效果的多个因素,保证具体操作的顺利实施。因此,在教学中,要避免学生把设计图画成一幅想象画或艺术画,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设计,还可以通过小组中的质疑让学生的设计更为科学。当学生制作鸡蛋保护器并进行实验后,引导学生分析成败的原因,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是一个引发学生深入反思的活动,也是学生在课外制作鸡蛋保护器的动力所在。
设计理念
让学生顺利地开展探究活动和创新活动,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针对研究问题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其次,要让他们自己在自己设计的活动氛围中体味成功与失败,正确面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最后要真正让活动成为教材的灵魂,让结构成为教材的生命。在教学时,主要体现了两个基本理念:其一,能针对研究问题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其二,让活动成为教材的灵魂,让结构成为教材的生命。
设计思路
选择材料设计鸡蛋保护器
鸡蛋保护器 制作保护器
保护鸡蛋 检验鸡蛋保护器
设计生活中的鸡蛋保护装置

学情分析
因为本课是整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具备了对材料的一定认识,并且已经熟悉了材料的种类以及特征。本课的活动内容生动有趣只要组织合理,整堂课里学生自始至终会在比较轻松的情形之下进行学习的。
教学目标
1.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材料,尝试根据材料的特征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并用文字或图画表达明确的设计意图,能动手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
2.体会选择合适的材料对制作物品的重要性。意识到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准备
工具:剪刀、透明胶、纤维绳、玻璃棒
小组材料:石头(2块)、木条(6根)、玻璃片(1片)、塑料管(6根)、纸巾 (3张)、方布(1块)、海绵布(1块)、细铁线(6根)、铝片(1片)、硬纸板(1张)、马赛克(瓷片)(3块)、塑料袋(1个)、铁片(1块)。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初步设想(意图: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师:在前几节课中我们研究了各种各样的材料,今天研究一个跟材料有关的问题,昨天,老师从冰箱里取鸡蛋的时候,一不小心,鸡蛋滑落地上,摔破了,多可惜啊,当时我就想,要是有个什么办法保护一下鸡蛋,摔到地上也不破,多好啊!同学们你们有没办法?
(1)学生提出保护方案(2~3个)。(意图:把握学生对材料组合应用的认识度)
师:你为什么选择*材料来做……?(为什么想到把鸡蛋吊在降落伞下?)
(2)简略归纳方案。(意图:使学生对前面的设想有一个指向性的认识)
师:同学们说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鸡蛋掉落的时候,让它速度减慢一点,另一种是在鸡蛋落到地面的时候,减小地面对它的撞击力。……
2.设计鸡蛋保护器(意图: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师:同学们都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材料?
生:……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多种材料(投影介绍),有石头、木条、玻璃片、塑料管、纸巾、方布、海绵布、细铁线、铝片、硬纸板、马赛克(瓷片)、塑料袋、铁片。做保护器的时候,这些材料是不是都用呢?
生:……
师:如果我们做好的鸡蛋保护器要拿去生产。工厂里说,鸡蛋保护器用的材料种类越少越好,不超过4种最好,这样的鸡蛋保护器才会便宜,多人买。同学们,做这种结实实惠的鸡蛋保护器,制作之前要做点什么准备?
生:……(讨论、选择材料、画图)
师:小组长拿出记录表来,我们一起看一下。需要的材料在旁边的空格打“√”,设计图画在空白处。
师:为了使同学们做的鸡蛋保护器更巧妙,更有创意。除了选择材料,老师还找了一些图片帮助同学们。
(1)展示有启发性的图片。(意图:启发性引导,避免学生倾向于结果,滥用材料)
(投影图片:铁塔、仙人掌、热气球、降落伞、木架结构、纸箱弹簧。)
师:同学们可以一边看图片,一边进行设计。早设计完的小组可以给相邻的小组看一看,互相提点建议,使设计方案更完善。现在可以开始了。
(2)选择材料,设计保护器,画出设计图。(意图:为制作做充分准备)
(3)小组陈述选择、设计想法。(2~3组)(意图:反思、完善设计方案)
*在小组设计其间,巡视,选择几个典型的小组记录表。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第*小组的设计方案(直接投影),他们选择了…..材料。第*小组:你们认为*材料有什么用?为什么选择它?(意图:陈述一两种材料的作用)
生:……
师:给大家说说你们的设计图,你们准备怎么做?
生:你们预测会成功吗?(别的小组有没什么建议给你们吗?)
师:……
3.制作鸡蛋保护器(意图:让学生对材料进行组合和巧妙性加工)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工具有纤维绳、剪刀、透明胶、玻璃棒、塑料垫子(塑料垫子垫在地上测试用)。做好保护器,同学试验时,是不是一下子从很高的地方开始?(从低往高,逐渐增加高度进行试验。)实验的时候是不是用力往下扔?(自然松手,不加外力)如果你的鸡蛋在试验的时候破了怎么办?(加入别的小组去研究)
生:……
(1)制作鸡蛋保护器。
(2)展示鸡蛋保护器。
师:那个小组给大家展示一下做好的鸡蛋保护器,由那些部分组成,那些材料经过了加工?为什么这样做?……
(3)测试鸡蛋保护器
师:每个小组做好准备,把鸡蛋保护器举高过头,让它自然下落。检查鸡蛋保护器是否完好。检查完之后,小组长把所有材料放进抽屉,破损的鸡蛋扔进垃圾桶,如果失败了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如果成功了总结一下成功的原因。
4.总结、评选最佳方案 (意图:让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增加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师:哪个小组总结一下,你们失败了还是成功了,原因是什么?
师:你们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如果再做一次,你们会怎么做
总结:(2~3个小组)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小组的保护器做得最好啊?为什么?
师:刚才最多同学推荐的第*组….做得最有创意,是今天的最佳保护器。
拓展(记录纸见附表2略)(意图:加深学生对材料的创意加工)
利用一种材料,制作一个一次能保护10个鸡蛋的鸡蛋保护器
师:同学们的鸡蛋保护器都做得很好,不过只装一个鸡蛋。老师也做了一个鸡蛋保护器,能装两个鸡蛋的,而且只用一种材料。
(1)展示木条鸡蛋保护器
(2)测试
(3)学生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能不能只用一种材料。做一个一次可以装10个鸡蛋的鸡蛋保护器啊?
生:……
师:相信同学们可以课后会设计出更加巧妙的鸡蛋保护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工作纸(投影)小组长把它取出来,大家回家完成这个制作好不好?
生:……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浙江省温州市建设小学 饶正辉
指导教师: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教师培训与科研中心 王邦银
一、教材分析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5课。《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教材,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先从学生熟悉的降雨开始。《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便从学生经常看到的下雨现象开始,让学生模拟下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这是认识侵蚀的开始。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流水对土地的侵蚀。教材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雨如何影响土地。
首先通过提出问题了解学生的想法。“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壤?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流过土地的雨水变成什么样了?”学生常看到降雨,但是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想到它会侵蚀土地,会改变地形。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回忆,启发学生联系平常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可能会想到雨水会冲走土壤,使土壤流失,混有泥沙的水在蒸发后,里面的泥沙会留下来。
接着指导学生通过“下雨”的模拟实验,及对“雨水”降落时土地和径流的观察,认识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在通过实验认识了“雨水”和“径流”对土地的侵蚀现象后,教材展示了自然界中土地被侵蚀的真实情况。目的是把实验中的现象和自然界中的相同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侵蚀改变了地表形态,形成了新的地形地貌,并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活动。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斜坡上留下了许多细沟,这些细沟是雨水漫过地表汇集在一起侵蚀斜坡土地形成的切沟,许多切沟又形成下面的一条水平的大冲沟。
第二部分:影响侵蚀的因素。
影响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很多,教材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的坡度、有无植物覆盖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呢?教材启发学生思考,也是对设计过程、方法和步骤的指导。提示了学生实验方案中应包含的内容以及思考的顺序。然后指导学生写出实验方案,并为下节课的活动做准备。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在实验中培养合作、交流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自然界中其他因素对土地的侵蚀。
(三)教学准备
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饮料瓶,扎孔的瓶盖、水等。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1)谈话: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小组讨论,回忆交流下雨时看到过雨水对土地的影响。
(3)进一步讨论:雨水对土地还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假设,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下雨现象,引发学生对“雨水降落土地时,雨水和土地分别会发生什么变化”等问题的思考。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检索学生的前概念认识,并初步对这些问题作出假设,使探究活动顺利展开。)
2.雨如何影响土地。
(1)出示材料:一侧打有小孔的浅口塑料水槽,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塑料薄膜,小铲子,矿泉水瓶,打好孔的瓶盖,水,塑料脸盆。讨论:如何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2)反馈交流:要求说明用材料来模拟什么?
(3)出示操作建议,了解实验要求。
(4)分组实验,将实验中收获的信息填写在科学记录单上。
(5)交流我们在实验中的发现。
(6)比较雨水和径流的不同,思考讨论它们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7)课件出示被雨水侵蚀的地形,用实验中的收获分析现实中雨水侵蚀地形的实例。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重点不在于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上,而是采用教师准备好实验装置,让学生简单操作。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把精力尽量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上;并能把模拟实验装置的各个部分跟自然中存在的现象联系起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缺乏的和更需要培养的正是这种关注及思考,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3.影响侵蚀的因素。
(1)讨论交流:自然界中的地形跟我们实验中的地形还有什么不同?现实中降雨跟模拟实验也有哪些不同?
(2)反馈整理:自然界中土地坡度、植物覆盖,降雨量等因素跟模拟实验都有许多不同。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吗?说说我们的推测和理由。
(3)交流我们的推测和理由。
(4)也能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假设吗?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因素,制定研究的计划。
(5)出示制定研究计划的要求和建议,学生分组制定计划。
(6)交流完善我们的实验计划。
(设计意图:从假设到模拟实验验证,再从模拟实验到“影响侵蚀因素”的再假设;让学生通过本课探究能够初步明白:模拟实验不是为了模拟而模拟,它的目的在于能够用模拟实验来解释自然界中经常发生的,而又无法通过真实实验验证的现象。并且,通过这一环节活动,能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影响侵蚀的更多因素”,在众多因素中选择适宜、能够用模拟实验进行探究的活动;为下一课活动打好基础。)
4.总结延伸。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李怿珍
一、教学思路分析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科版三上第四单元——“水”单元的第三课,从教学用书上的单元概述进行分析,本课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水的多少”这一探究活动深化认识水的液体特征。
这课在教材内容中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的:首先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水”的多少;其次是引用量筒这一测量工具,引导学生测量比较。
我考虑到这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性的实验活动,所以,我把这课设计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认识“水”的多少,并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好好经历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感受开展科学探究的乐趣。
我的教学思路是: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2.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⑴提出假设
⑵提出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⑶筛选实验器具,分组实验
⑷学生汇报交流
3.联系生活,提出课后活动要求
二、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目标:能对不同容器、不同水平面的水的多少进行猜想,还能想出多种比较的方法,并通过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去证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勤于思考,乐于表达与交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等科学态度,以及能与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的良好素质。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有哪些比较水多少的方法,并明确必须使用同一标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水的多少”这个活动,经历“猜想、分析、设计方案、验证、交流”等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提出各种比较水多少的实验方案。
四、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2个大小不一装有不同体积水的瓶子、一瓶没开封过的水
分组材料:规格不同的装有水的瓶子(每组2个)、大小不一的一次性杯各24个、尺子(自备)、漏斗(共12个)、大小不一的塑料袋各24只、弹簧秤(共12个)、油性笔(共12支)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 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 课 创设生活中我和女儿对话的一个情形,提出问题:“究竟哪个瓶里的水多呢?”引出本课的研究内容。 利用生活中的一个事例引入,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新课活动 猜想 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猜想。 交流、讨论。 让学生根据自己已知经验,学习对问题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 展示一些实验材料,启发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利用组内的集体智慧,想出多种比较水多少的方法。 分组思考、讨论实验方案,并进行记录。 希望学生在反复交流、讨论和相互质疑中,思维得到发展和创新。
实验验证 分析 分组实验。 组织学生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无论用什么方法比较水,都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才可能准确;同时,我还会帮助他们对实验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归类。 另外,我还会引导学生评估自己做实验的效果。 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各组汇报交流。 希望学生能对实验的科学性、严谨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让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做实验的真正意义。
拓展活动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问:“我们平时去超市买瓶装水、饮料,又怎样去比较这些液体的多少呢?”并要求他们调查生活中常见的饮料瓶、水瓶都有哪些容量。 为下一个课时学习使用量筒做铺垫。

板书: 比较水的多少
实验方法:比较水的体积 比较方法:要在相同条件下进行
比较水的重量……
“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浙江省余姚市马渚镇中心小学 桑建辉
指导教师:浙江省余姚市教育局教研室 郑水军
一、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这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功能,使他们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身体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从而逐渐建立起他们的健康意识。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是前两课内容的顺延。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身体的结构和骨骼、关节、肌肉给身体运动带来的作用,在学生关注了骨骼、关节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后,已经不满足于研究身体的外部结构,兴趣开始转到对身体内部的研究,教材及时安排了对呼吸和循环两大系统的研究。本课是由外到内研究的开始,引入了学生最容易体验到的呼吸系统,并着重为学生理清呼吸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和呼吸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中曾经涉及到测试平静状态下和运动后一分钟的呼吸,也曾经涉及到有关空气的一些知识。在学生认为:我们吸进的都是氧气,呼出的都是二氧化碳。本课以这一点学生的错误认识入手,通过一系列的体验,实验,阅读科学家的研究资料等,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最终掌握正确的科学概念。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体会平静状态下和经过剧烈运动后,感觉到自己呼吸的差异,初步体验到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体验,开始试着解释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第三部分用实验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由于内容较多,所以在教学时必须有所取舍。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提出简单的收集气体的方案,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并进行实验,并能通过对火焰熄灭的观察了解到呼出的气体和空气之间的差别,最终让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懂得运动和健康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人体运动需要氧气,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2.过程与方法
亲历探究气体成份是否一致的实验过程,会运用已有知识对“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作出猜测,并会根据所观察的实验现象设计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氧气的实验,会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的气体验证自己的假设。
会对实验中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作出运动后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尊重事实、以证据求结论的科学态度。
知道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呼吸能力,增进身体健康。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气体交换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设计简单实验证明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一定的氧气,会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分析,通过对实验的分析能发现吸进的空气中氧气较多,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这一事实,并能关注其它气体成分的变化,从而懂得新鲜空气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用打火机点燃物体,(2)了解学生对气体成份的掌握情况。
教师:课件(1分钟计时器,人体相关呼吸器官图,人体的气体交换动画示意,科学家的气体分析资料,排水法收集气体过程等),集气瓶两个,毛玻璃两片,水槽,打火机,竹条,吸管,塑料袋。
学生小组:塑料袋一组四个,每组集气瓶两个,毛玻璃两片,吸管一根,水槽,打火机,竹条。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
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小游戏, 这个游戏和呼吸有关。
1.(用手势示意一呼一吸,上升吸,下降呼),准备,看教师手势,跟着教师的手势呼吸,用手势指挥学生的呼吸,由慢到快,突停。
呼吸的快慢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今天上课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不要故意的控制自己的呼吸,要平静自然的呼吸。
(设计意图:呼吸系统既受颈椎中的呼吸中枢支配(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受大脑的高级神经支配。平时我们的呼吸不必有意识地去完成,而是自然地进行,但是一旦需要,我们又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呼吸次数,或改变呼吸深度,这就是高级神经系统在作用的结果,游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呼吸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在这节课内,我们都需要平静自然的呼吸。)
2.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测试,平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多少次?你知道怎样才是一次完整的呼吸吗?得出:一呼一吸就是一次完整的呼吸。
让学生看大屏幕上的钟,开始测试呼吸,请记住自己的测试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在三年级科学教材中已经接触到了测试自己的一分钟呼吸,了解了一次完整的呼吸以及怎样测试的方法,课前稍作说明学生就能很好的完成测试)
游戏结束,开始上课
一、跳动后的呼吸情况
1、如果现在跳动一会儿,呼吸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出示板书:跳动起来会怎样?
请大家自由原地跳动一分钟,然后立即看时间测量自己的呼吸。
请几个学生汇报呼吸次数,挑选几个学生的汇报记录在表格上。
2、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前后呼吸次数不一样,说明了什么?(运动后呼吸次数加快了)。
(设计意图:提出“前后呼吸次数不一样,说明了什么?”的问题在于让学生思考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只能理解到运动后呼吸会加快这一事实,而对事实的本质还无法理解的。)
二、认识和呼吸有关的器官
1.提问:平时呼吸要吸进空气,跳动后也要吸进空气,吸进去的空气到了哪里?希望学生回答:到达肺部。
在自己身上找一找肺部,感受一下呼吸时肺部的变化。(课件展示)在人体半身图中展示肺的部位。
2.提问:空气经过了哪些地方到达肺部?汇报(课件展示,认识直接参与呼吸的呼吸器官)
呼出的气体又经过了哪些地方?
3.小结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路线:(课件展示并解说)气体从鼻腔吸入,经过气管,支气管到达肺,人体不需要的气体在肺部集中,经过支气管,气管,鼻腔流出体外。
(设计意图: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上看,对于呼吸器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学生知道人体需要呼吸,但是对于自己身体内究竟哪些器官直接参与了呼吸,属于呼吸器官这一问题,还没有认真考虑过,对呼吸器官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交流过程中完成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整理。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到口腔和心脏参与呼吸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白口腔是辅助呼吸器官,而心脏,由于气体并不直接到达,因此不属于呼吸器官。最后安排一个吸入呼出气体的动画,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完成一次呼吸和气体在身体内的流动路线的理解。)
三、 呼吸作用使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
1.提问:我们吸入空气又呼出来,吸进的空气在肺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计学生回答:氧气被吸收了,呼出了二氧化碳。 师板书:吸进 氧气
呼出 二氧化碳
提问: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我们吸收氧气,呼出了二氧化碳?
2.寻找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
(一)体验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感觉。
1.我们一直在呼吸新鲜空气,人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出示一个塑料袋)如果让你反复呼吸这袋空气,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演示呼吸塑料袋中的空气,把鼻子和口都罩在袋中,呼吸时口袋会发生大小变化,说明操作方法是正确的。
开始实验,让每人反复呼吸至少15次,如果感到难受了,就立即停止,并把口袋袋口拧紧。
2.汇报:反复呼吸一袋空气,你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与生活的联系:有些人喜欢晚上用被子闷着头睡,其实就是在反复呼吸被子里的空气,会引起恶梦,早上起来也会觉得不舒服,这样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不利。
(二)比较新鲜空气与呼吸过的气体的不同
1.观察新鲜空气与呼吸过的气体。
师出示两瓶气体,告诉学生一瓶是新鲜空气,一瓶是呼吸过的气体。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瓶气体有什么不同。估计学生很难用肉眼能够看出它们的不同。
2.提问:你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没有氧气了吗?或者是氧气含量要比新鲜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少吗?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实验体验,通过反复呼吸一袋空气,能让学生思考我们呼吸的意义,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呢?还是两种气体和其他气体都具备?从而体验到吸进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学生经过慎重思考后可能会提出,呼出的气体中包含了一部分的氧气,原因是反复呼吸的过程中,前面几次呼吸没有感到难受,是越往后越难受,但这只是学生的一个猜测。但讨论的结果是我们既吸进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同时我们也呼出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那么必然是吸进呼出的气体成份发生了变化。怎样才能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确实少了呢?于是自然而然的进入了下一步关于呼出气体中氧气有多少的研究之中。)
3.引导: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事实,(点燃竹条)竹条能在空气中燃烧,是由于空气中存在着支持燃烧的氧气,而其它气体不能支持燃烧。你能根据这个事实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吗?
情况一:
放在新鲜的空气中会持续燃烧一段时间。用点燃的竹条放在呼出的气体中,如果竹条在呼出的气体中不能燃烧了,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没有氧气了。
用点燃的竹条放呼出的气体中,如果点燃的竹条在呼出的气体中燃烧一下才熄灭或者没有火焰了但是还有火星,说明呼出的气体只含有少量的氧气。
情况二:
点燃的竹条在新鲜空气中会持续燃烧一段时间。把点燃的竹条放入呼出的气体中,如果点燃的竹条能继续燃烧,说明呼出的气体含有氧气。
情况三:
点燃的竹条放在新鲜的空气中会持续燃烧一段时间,把点燃的竹条放入呼出的气体中,如果点燃的物体在呼出的气体中燃烧一会儿才熄灭或者是慢慢熄灭的,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只含有少量的氧气。
4.讨论收集气体的方法。
实验的方法已经有了,现在只要能收集到呼出的气体,就能用竹条来进行实验了。你能把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收集到这两个集气瓶中吗?请小组讨论收集气体的方法。
讨论后课件演示收集气体的过程(照片),教师解说并提示实验的注意点:
收集空气的方法:灌水――倒水――盖上毛玻璃
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方法:灌水――在水底翻面――轻提,不要离开水面――吹掉吸管内空气――收集呼出气体――盖上毛玻璃
5.做对比实验
学生收集好气体,教师检查后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出示提示:
1、点燃的竹签要慢慢放入瓶中,放入后盖上毛玻璃。
2、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想想说明了什么?
3、实验结束后请小组长立刻整理好实验器材。
师下发打火机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6.实验后小组汇报研讨
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如果学生说:竹条在空气瓶中燃烧了一会儿,竹条在呼出的气体中马上熄灭了,没有氧气了,只剩下二氧化碳。那么追问:火焰是怎样熄灭的呢?是很快的熄灭还是慢慢的熄灭 说明什么?有没有观察的更仔细的同学?火星也没有了吗?
还有火星,还会继续燃烧一会儿,又说明什么?
小节: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分析,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实验时,由于每个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习惯不同,能观察到的实验细节也不一样,不一样的实验细节会影响到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虽然已经观察到了实验现象,但最关键的是能否关注到更多的实验细节,这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现象的分析是否能深入,并得到正确结论。安排学生进行交流:第一、关注到更多的实验现象;二、发现实验现象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在学生的观察中往往会只关注到火焰的熄灭,而忽视了对火星,白烟等现象的观察,在讨论中必须指导学生对实验中的现象进行详细的描述,并通过比较发现实验中出现的火星等细微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并由此可以推测出呼出的气体中还是存在着氧气的。)
提问:反复呼吸的这一袋气体(出示反复呼吸的气体),氧气的含量又会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示实验。
竹条是怎样熄灭的?――根据时间决定是否演示。
四、研讨呼吸作用的意义
1.阅读资料,分析比较
科学家对呼出的气体进行了更加精密的研究,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出示科学家的研究记录)空气中的主要气体成份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100克空气中包含了78克氮气,21克氧气,0.4克二氧化碳和0.6克的水蒸气,请比较表中上下两行不同颜色的数据,吸进的空气在肺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展示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科学家发现了人体呼吸的秘密:人体运动需要氧气,通过呼吸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完成气体交换的过程。板书:气体交换
(设计意图:上课所进行的实验是比较粗糙的,必须引入更加准确的数据让学生进行量化的分析。根据自己所做的实验和分析,学生能发现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确存在着氧气含量不同的差异,并且通过比较能深入认识到其它气体成分也发生了量的变化。最终认识到人体呼吸的意义:人体运动需要氧气,通过呼吸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完成气体交换的过程。)
2.提问:人体运动后呼吸会加快又说明了什么?
预计学生回答:运动后需要更多的氧气,造成呼吸加快。
3.运动员经常在参加运动,运动员的身体都很健康,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呼吸量,获得更多的氧气,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运动员和普通人之间的呼吸能力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份资料,(展示资料,出示可乐瓶)医学上对人的呼吸能力有一个专用名词,叫肺活量。成人的一次呼吸所产生的肺活量是3500毫升左右,相当于2个可乐瓶的空气,而运动员的肺活量可达到5500毫升,当于与3个半可乐瓶的空气。你知道现在你的肺活量吗?出示可乐瓶肺活量计,让一个学生测试。指导:吸足一口气,完整呼出。实验后分析:测试学生肺活量和运动员肺活量的差别。
4.运动一段时间后,再来测试一下,看看肺活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到时候你也关注一下你的身体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请大家课外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实验,分析,和出示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学生很快就能推断出运动和呼吸的关系以及运动和健康的关系,至此,本节课水到渠成。)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第二小学 李芳芳
指导老师: 深圳小学 童海云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水多水少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测量”的探究过程,培养其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比较活动中激发学生不断质疑、精益求精的科学探索精神。
3.引导学生感受到标准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知道量筒就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并了解量筒的特点,知道毫升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液体容量单位。
【教学重难点】
亲历量筒再发明、再创造的过程,感受标准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教学用具】
学生:量筒(100ml)若干、一次性塑料杯若干、玻璃杯若干、漏斗若干、黑色记号笔若干、天平、装有不同水量的两杯水若干、实验记录表若干。
教师:一瓶可乐、一盒牛奶、茶杯、、实验记录单总表、课件(电脑、视展台、液晶投影仪配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测
出示装有不同水量的两杯水。(这两个杯的大小和形状都不一样)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这两杯水和你们桌上的两杯水是一样的,你们猜一猜:哪杯水多呢?为什么?
二、讨论方法,验证猜想
1.师:刚才同学们做了各种各样的猜测,你们想不想证实你们的猜想?那接下来我们就来比较水的多少!(板书:比较水的多少)
2.提活动要求。
师:在活动之前,老师先提点小要求:小组先讨论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这两杯水的多少,讨论好后向老师示意,然后材料员到“材料超市”选材料做一做。
3.学生到“材料超市”选材料进行操作活动。
4.汇报交流。
师:下面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说一说你们小组怎样做的,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预设学生的方案如下:
方案1:倒入两个相同的杯子进行比较。师:为什么要倒入相同的杯子?(板书:比较方法:倒入两个相同杯比较)
方案2:倒入一个杯中做记号。(板书:倒入一个杯中,做记号。)
方案3:倒入两个相同的杯中放在天平上,比重量。(板书:比重量)
方案4:拿一个与1号相同的杯,把2号杯中的水倒进去,进行比较。(板书:拿一个相同杯比较)……
5.优化方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了这么多好方法,那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呢?说说你的理由!
三、用自制刻度线测量水的多少
1.提出问题:“多多少?”
师:刚才同学们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比较,都得出了“1号杯里的水比2号杯里的水多”这一结论。那你想不想知道多多少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预设学生的方法:
方法1:用尺子量。师:为什么用尺子可以量出来?(尺子上有刻度)
方法2:可以用有条码的杯量。师:条码是怎样的,为什么可以用有条码的杯量出?(杯上有刻度)
方法3:可以用量杯量。师:量杯是怎样的?为什么可以用量杯直接量出?(杯上有刻度)
2.用自制刻度线测量水的多少
师:那好吧!老师这正好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贴有纸条的杯子,你们能不能在上面画上刻度线制作一个自己的量杯,再测量水的多少呢?下面就请材料员上来领材料,记录员拿出记录单一准备做记录。
3.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学生自制量杯出现的情况预设如下:
(1)画的刻度线不均匀;(2)画刻度线的起点不一样;(3)格子大小不一样;(4)测量时用的单位不一样……
4.汇报交流。
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有选择的选取上述四种情况的学生汇报并展示他们的杯子上的刻度线及测量结果。
师:现在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老师给你们相同编号杯中的水是一样多的,你们再观察一下刚才这几个小组测量的结果,相同吗?有哪些不同呢?(单位不一样,数据不一样)
师:那么为什么各组测出的结果会出现不同呢?展示刚才这几个同学的杯子,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预设学生的回答:(1)、格子的大小不一样;(2)、刻度线不均匀;(3)刻度线的起点不一样……
5.小结,感受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师:刚才,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思考与反思,发现了:由于大家画的刻度线起点不一样、格子的大小不一样、单位不一样……导致结果不一样。这样看来就要统一一个标准,需要一个专门的工具来来帮助我们了,请看这是什么?(板书:量筒)
四、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
1.观察量筒。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量筒吗?下面就请每个小组的材料员领一个量筒先观察一下,看看你们能观察到什么?
2.学生汇报。(板书:ml、毫升、刻度。)
3.出示课件,介绍量筒的特点。(采用卡通形式介绍)
4.比较自制量筒与标准量筒。
师:请你们比较一下量筒的刻度与你们自制量杯上的刻度有什么不一样?
5.出示课件,介绍量筒使用时要注意的地方。(动画介绍)
6.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
师: 同学们想不想用量筒也来量一量这两瓶水分别有多少毫升。由于量筒的口比较小,防止倒水漏到外面去了,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漏斗,下面就请材料员拿出漏斗,记录员拿出记录单二准备做记录。
7.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8.汇报交流。
师:现在你们想不想知道1号杯和2号杯中的水各是多少吗? (1号杯中水是90毫升,2号杯中的水是70毫升。)
展示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小组记录单。师:刚才我们用量筒测量的,你们看这几个小组测量的数据,为什么还有差别呢?
9.比较用自制量杯和量筒测量的结果。
用总表展示各小组两次测量的结果。师:刚才我们进行了两次测量,你们认为用什么测量比较精确呢?
五、联系生活,运用实践
1.猜一猜。
(1)猜一盒牛奶的体积。
师:1号杯中的水是90毫升,那你猜猜这瓶牛奶有多少毫升呢?(读数验证)
(2)猜一瓶纯净水的体积。
师:这瓶纯净水有多少毫升呢?(读数验证)
(3)猜一瓶可口可乐的体积。
师:这瓶可口可乐有多少?(板书:1.25升)这个升你们见过吗 它是一个更大体积单位,1.25升=?毫升
2.解决生活问题。
(1)医生告诉我们说,人每天喝水的量不能少于1500ml。(出示一个水杯)师:我昨天用这水杯喝了大约两杯水,你说够不够?怎样才知道?
(2)回家量一量你爸爸、妈妈喝水的杯能装多少水,了解他们每天喝水的量够不够1500ml?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