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A+B卷)-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测试卷(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A+B卷)-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测试卷(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4-07 20:56:21

文档简介

高一同步单元测试A卷【人教版历史】
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建议用时:60分钟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
1.《汉书》上记载,西汉时每年农田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农民更加勤劳
B. 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C. 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 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2.“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勤勉)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就有勤劳的美德
B. 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力水平较低
C. 历代帝王赋税征收的沉重
D. 古代农民认识到勤劳可以脱贫致富
3.曹魏建立后,“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买。”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甚至为便于交易。将成匹的布帛分为片段。这说明当时
A. 商品经济发展严重调蔽
B. 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C. 政府垄断商业经营活动
D. 自然经济地位继续上升
4.历史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曰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个体手工业
5.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官营手工业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②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战国策》记载:“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由此可以得出的古代经济信息最准确的是
A. 弓弩制造工艺仍有瑕疵
B. 春秋战国经济是典型的战时机制
C. 春秋战国时期丝织业有了一定发展
D. 鲁国的造纸业较为发达
7.下表是明代前期徽商州祁门土地买卖时的契约数和使用的通货情况。此表反映了明代前期
时间
契约张数
使用通货的类别和次数
洪武至宣德年间(1368—1435)
42
宝钞27、布12、稻谷1、银1
正统至弘治年间(1436—1505)
123
布31、稻谷3、银89
A. 货币经济发展尚未成熟
B. 社会经济出现大幅衰退
C. 商品交易秩序较为混乱
D. 土地集中程度愈来愈高
8.一边是物欲横流的商业尘世,一边却是知识分子面对世俗诱惑、独善其身的崇高追求。这一现象突出体现了中国古代什么时期的社会状况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9.据明代《海澄县志》记载:(漳州月港)“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酢(泛指交际应酬)皆夷产”,成为“闽南一大都会”。这反映了当时月港
A. 对外贸易频繁
B. 民营手工业发达
C. 成为福建经济中心
D. 社会习俗西化
10.以下是明清时期部分地区州县与集市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明清时期
A. 地方行政机构相对稳定
B. 满清沿袭明制以笼络汉人
C. 经济重心呈现北移之势
D. 农产品的商品化不断加强
11.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有友建议穿越历史回到明代的南京去找工作。不可能经历到的是
A. 到丝绸手工工场当工人
B. 到徽商票号做收银员
C. 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大商人
D. 创办彩瓷烧制作坊
12.《新唐书·食货志》载:“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卷乃取之,号‘飞钱’。”材料未能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 唐代出现了专营钱币存取与借贷的金融机构“柜坊”
B. 唐都长安出现了诸道进奏院和富商经营的“飞钱”
C. 唐代后期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
D. 社会金融商业信用体系逐渐形成
13.“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上述城市景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 汉代长安
B. 唐代洛阳
C. 北宋东京
D. 明朝苏州
14.漆侠《宋代经济史》认为宋代商品流通有两种运动形式:一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农副产品向城市集中;一是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地大量生产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符合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①闽粤出产的棉花参与当时的“求心”运动
②“俞大娘航船”参与当时的“辐射”运动
③两种运动形式均促进了汴京商业的繁荣
④商帮是宋代两种运动形式的主导力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5.据文献记载,明朝时法国“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是
A. 明朝海禁政策限制外贸易
B. 法国商品粗劣缺少竞争力
C. 清朝“闭关”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D. 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工商业发展
16.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但是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略
B. 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C.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 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17.宋代是中国的大变革时期,下列现象出现在宋代的是
①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
②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③苏轼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以词怀古
④沈括在《武经总要》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③
19.“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值于汉朝时期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提及的这一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地主土地私有制
C. 均田制
D. 农民土地私有制
20.《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均田制
C. 氏族公社所有制
D. 农民土地所有制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1分,22题19分,满分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4)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22.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乾隆《苏州府志》卷3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高一同步单元测试A卷【人教版历史】
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建议用时:60分钟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
1.《汉书》上记载,西汉时每年农田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农民更加勤劳
B. 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C. 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 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答案】B
【解析】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发展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就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故B正确;ACD均具有一定的作用,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
2.“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勤勉)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就有勤劳的美德
B. 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力水平较低
C. 历代帝王赋税征收的沉重
D. 古代农民认识到勤劳可以脱贫致富
【答案】B
3.曹魏建立后,“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买。”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甚至为便于交易。将成匹的布帛分为片段。这说明当时
A. 商品经济发展严重调蔽
B. 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C. 政府垄断商业经营活动
D. 自然经济地位继续上升
【答案】A
【解析】曹魏建立后,废除货币改为以物易物,这反映了社会的长期动荡严重影响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重农,故B项错误;“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买” 体现不出政府垄断商业经营活动,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商业,不是自然经济,故D项错误。
4.历史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曰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个体手工业
【答案】B
5.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官营手工业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②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可知,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产品用于官府、贵族消费,征调全国优秀工匠生产,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①②③正确;官营手工业产品大多不在市场流通,④错误;故选B。&
6.《战国策》记载:“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由此可以得出的古代经济信息最准确的是
A. 弓弩制造工艺仍有瑕疵
B. 春秋战国经济是典型的战时机制
C. 春秋战国时期丝织业有了一定发展
D. 鲁国的造纸业较为发达
【答案】C
点睛:明确“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下表是明代前期徽商州祁门土地买卖时的契约数和使用的通货情况。此表反映了明代前期
时间
契约张数
使用通货的类别和次数
洪武至宣德年间(1368—1435)
42
宝钞27、布12、稻谷1、银1
正统至弘治年间(1436—1505)
123
布31、稻谷3、银89
A. 货币经济发展尚未成熟
B. 社会经济出现大幅衰退
C. 商品交易秩序较为混乱
D. 土地集中程度愈来愈高
【答案】A
【解析】表格显示使用通货的类别和次数仍然很多,说明货币经济发展尚未成熟,故A错误;此时经济属于上升趋势,B错误;C中秩序混乱不符合潮流主旨,土地集中不符合材料中商品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D。
8.一边是物欲横流的商业尘世,一边却是知识分子面对世俗诱惑、独善其身的崇高追求。这一现象突出体现了中国古代什么时期的社会状况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根据“一边是物欲横流的商业尘世,一边却是知识分子面对世俗诱惑、独善其身的崇高追求”,结合所,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方面形成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故答案为C。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一边是物欲横流的商业尘世,一边却是知识分子面对世俗诱惑、独善其身的崇高追求”,结合所宋朝的经济、思想特征分析解答。
9.据明代《海澄县志》记载:(漳州月港)“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酢(泛指交际应酬)皆夷产”,成为“闽南一大都会”。这反映了当时月港
A. 对外贸易频繁
B. 民营手工业发达
C. 成为福建经济中心
D. 社会习俗西化
【答案】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酢(泛指交际应酬)皆夷产”,紧扣关键信息解答即可。
10.以下是明清时期部分地区州县与集市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明清时期
A. 地方行政机构相对稳定
B. 满清沿袭明制以笼络汉人
C. 经济重心呈现北移之势
D. 农产品的商品化不断加强
【答案】D
11.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有友建议穿越历史回到明代的南京去找工作。不可能经历到的是
A. 到丝绸手工工场当工人
B. 到徽商票号做收银员
C. 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大商人
D. 创办彩瓷烧制作坊
【答案】D
【解析】结合所知识可知,彩瓷是清代出现的,所以,穿越历史回到明代的南京去找工作,不可能经历到创办彩瓷烧制作坊,D符合题意;明朝既有手工工场也有商帮,棉花种植推广,都可能经历到,ABC正确。
12.《新唐书·食货志》载:“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卷乃取之,号‘飞钱’。”材料未能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 唐代出现了专营钱币存取与借贷的金融机构“柜坊”
B. 唐都长安出现了诸道进奏院和富商经营的“飞钱”
C. 唐代后期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
D. 社会金融商业信用体系逐渐形成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委钱诸道进奏院”“号‘飞钱’”,结合所可知,AB可以从材料信息中反映出来,D是AB的实质性反映,AB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种类繁多”与“信用货币”从材料中无法反映出来,符合题意,故选C。
13.“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上述城市景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 汉代长安
B. 唐代洛阳
C. 北宋东京
D. 明朝苏州
【答案】C
14.漆侠《宋代经济史》认为宋代商品流通有两种运动形式:一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农副产品向城市集中;一是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地大量生产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符合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①闽粤出产的棉花参与当时的“求心”运动
②“俞大娘航船”参与当时的“辐射”运动
③两种运动形式均促进了汴京商业的繁荣
④商帮是宋代两种运动形式的主导力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棉花属于农副产品,故①正确;两种运动形式有利于商品种类的增加,同时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故③正确;唐朝贞元年间,富商俞大娘有大船,这种船称“俞大娘航船”,故②错误;商帮是明清时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不是宋代,故④错误;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①③,答案为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代商品流通”,根据所,排除与宋代时间不符的选项即可。
15.据文献记载,明朝时法国“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是
A. 明朝海禁政策限制外贸易
B. 法国商品粗劣缺少竞争力
C. 清朝“闭关”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D. 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工商业发展
【答案】A
16.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但是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略
B. 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C.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 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答案】D
【解析】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主要是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压制而未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鸦片战争前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尚未不断侵略中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C均只是原因之一但均非“最根本的原因”,所以均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故本题选D。
17.宋代是中国的大变革时期,下列现象出现在宋代的是
①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
②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③苏轼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以词怀古
④沈括在《武经总要》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是在唐代而非宋代,北宋者沈括是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宋代时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苏轼也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以词怀古,所以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③
【答案】D
【解析】结合所知识,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②错误,①③符合史实,故选D。
19.“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值于汉朝时期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提及的这一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地主土地私有制
C. 均田制
D. 农民土地私有制
【答案】C
20.《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均田制
C. 氏族公社所有制
D. 农民土地所有制
【答案】A
【解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奴隶制时期的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故A项正确; 《诗经》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均田制是魏晋到唐朝前期的土地国有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氏族公社所有制是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以后出现的土地制度,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井田制的实质,抓住两个信息:一是时间信息“《诗经》”,二是土地所有制特征“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1分,22题19分,满分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4)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答案】(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2)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先是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而成为私田。到春秋时期,铁质农具的使用,使私田的开垦数量越来越多。
(3)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材料记载发生了土地争论,表明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了。
(4)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日渐崩溃,土地私有制出现了。
(3)从材料“刑侯与雍子争田”并结合所知识可以得出,材料记载发生了土地争论,表明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了。
(4)根据材料和所知识可知,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日渐崩溃,土地私有制出现了。
22.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乾隆《苏州府志》卷3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1)材料一指的是丝,材料二变为棉。原因是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穿着。
(2)材料三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四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了生产力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大大提高。
高一同步单元测试B卷【人教版历史】
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建议用时:60分钟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
1.明代有者认为:“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这反映其
A. 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
B. 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
C. 主张以教化缓解土地兼并
D. 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
2.明朝有一个叫乔宇的大臣在给武宗皇帝的上疏中曾说道,大同府的一些州县,因“皆漫散平地,相离边墙不远,百姓依村堡住居,无园林桑枣之利,虽有田亩耕种,所获不多”。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 “田亩”之外的副业生产对于小农生活的重要性
B. 大同府社会秩序良好
C.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难以为继
D. 地方大臣关心民间疾苦
3.《孟子·梁惠王上》提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该材料最能反映古代小农经济的
A. 自给自足
B. 男耕女织
C. 精耕细作
D. 因地制宜
4.考古家对下图的考古材料展开过积极研究,研究结果是,此图与当时的土地制度有关,其中最合乎研究结果的是
甲骨文中的“田”字
A. 土地私有制
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 均田制
D. 初税亩
5.“三月桃花水,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春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杜甫《春水》)诗中提到的唐代经济情况包括
A. 农民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他们使用的耕牛、种子等,都是由地主提供的
B. 小河边有架用竹片造的水车在旋转,上面吊的许多竹筒正在灌溉“小园”
C. 小农经济的基本生产经营结构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
D. 自然条件的完备带动了家庭手工业的繁荣
6.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 非常重视祭祀
B.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7.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这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 加速了社会制度的更替
B. 增强了鲁国的国力
C. 开中国税制之先河
D. 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8.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农业的谚语,比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些谚语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A. 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
B.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 面临自然灾害、难以抵御
D. 生产效率不高、自给自足
9.生产工具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的新的生产工具是
A.
B.
C.
D.
10.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有曹婆肉饼、宋五嫂鱼羹、王妈妈茶肆、王小姑酒店、丑婆婆药铺等著名店铺。这些店铺虽以妇女闻名,但前台售卖的以男性为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十分完备
B. 北宋男尊女卑的观念已被摒弃
C. 北宋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 市的发展已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11.《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
A. 各国开始税制改革
B. 土地公有制形成
C.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井田制遭到破坏
1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 周王
B. 贵族
C. 平民
D. 奴隶
13.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A. 明清中央集权弱化抗灾能力下降
B.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 明清时期政府抗灾机制比前代退步
D. 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14.下表是唐宋律令对丝织品输出规定的比较。由此可知
A. 宋代对外贸易比唐朝繁荣
B. 宋代对外贸易政府不加干预
C. 丝织品是宋代主要出口商品
D. 宋代的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15.据《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低),所以进退为评。”材料记载的耕作工具被称为
A. 耦犁 B. 耧车 C. 翻车 D. 曲辕犁
16.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个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是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清朝
17.2010年11月11日,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该瓷瓶的制造年代最有可能在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18.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 黄牛过河各顾各
C. 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 小满芝麻芒种谷
19.一位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者的看法,以下哪一种说明更为合理
A. 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
B. 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足以清楚说明轮种制
C. 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 诗人的描述多不精确,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的讨论
20.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指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有利于巩固统治
D. 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22题20分,满分40分)
21.近代史家傅斯年说“史就是史料”。中国史料纷繁芜杂又浩如烟海,史者要仔细鉴别,从中得出正确的信息。
材料“诗歌里的古代经济”
朱门巧夕沸欢声,
田舍黄昏静掩扃。
男解牵牛女能织,
不须徼福渡河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围绕“诗歌里的古代经济”,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做到史论结合)。
22.古代中国有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它们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请指出小农经济的基本含义。
(2)“一带一路”中的“一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请列举唐宋以来,中国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主要商品。
(3)明清时期,出现了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的商帮。请列举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个商帮。
(4)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对经济有何影响?
高一同步单元测试B卷【人教版历史】
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建议用时:60分钟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
1.明代有者认为:“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这反映其
A. 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
B. 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
C. 主张以教化缓解土地兼并
D. 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
【答案】B
点睛:“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是解题关键信息。
2.明朝有一个叫乔宇的大臣在给武宗皇帝的上疏中曾说道,大同府的一些州县,因“皆漫散平地,相离边墙不远,百姓依村堡住居,无园林桑枣之利,虽有田亩耕种,所获不多”。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 “田亩”之外的副业生产对于小农生活的重要性
B. 大同府社会秩序良好
C.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难以为继
D. 地方大臣关心民间疾苦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无园林桑枣之利,虽有田亩耕种,所获不多”说明“田亩”之外的副业生产对于小农生活的重要性,故A项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材料反映的是大同府一些州县的农民情况种植粮食作物,但收获不多,不能反映小农经济难以为继,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地方大臣关心民间疾苦,故排除D。
点睛:“无园林桑枣之利,虽有田亩耕种,所获不多”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副业的重要性。
3.《孟子·梁惠王上》提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该材料最能反映古代小农经济的
A. 自给自足
B. 男耕女织
C. 精耕细作
D. 因地制宜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中可以看出,在古代小农经济下,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勉强可以自给自足,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BCD项。
4.考古家对下图的考古材料展开过积极研究,研究结果是,此图与当时的土地制度有关,其中最合乎研究结果的是
甲骨文中的“田”字
A. 土地私有制
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 均田制
D. 初税亩
【答案】B
5.“三月桃花水,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春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杜甫《春水》)诗中提到的唐代经济情况包括
A. 农民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他们使用的耕牛、种子等,都是由地主提供的
B. 小河边有架用竹片造的水车在旋转,上面吊的许多竹筒正在灌溉“小园”
C. 小农经济的基本生产经营结构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
D. 自然条件的完备带动了家庭手工业的繁荣
【答案】B
【解析】材料“连筒灌小园”反映了人们用筒车灌溉“小园”的史实,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农民使用耕牛、家庭手工业,故ACD项排除。&
6.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 非常重视祭祀
B.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答案】D
7.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这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 加速了社会制度的更替
B. 增强了鲁国的国力
C. 开中国税制之先河
D. 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鲁国的初税亩;根据所知识可知,“初税亩”客观上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促进了经济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故A项正确;初税亩增加了国君的收入,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早于“初税亩”;D项是指商鞅变法,排除。
点睛:从材料“公元前594年”“鲁国”“按亩收税”中分析出是初税亩;结合所知识分析出正确答案。
8.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农业的谚语,比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些谚语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A. 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
B.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 面临自然灾害、难以抵御
D. 生产效率不高、自给自足
【答案】A
【解析】“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分明就是根据时间安排农业生产,故A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和农时之间的关系,而非侧重于表述小农经济的生产规模和男耕女织的特性,故B错误;小满、小暑、白露等属于农时,而不是自然灾害,故C错误;材料信息突出的是在何种农时下安排何种农业生产活动,而没有提及生产效率的问题,故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小满、小暑、白露等,联系所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知识分析解答。
9.生产工具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的新的生产工具是
A.
B.
C.
D.
【答案】B
10.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有曹婆肉饼、宋五嫂鱼羹、王妈妈茶肆、王小姑酒店、丑婆婆药铺等著名店铺。这些店铺虽以妇女闻名,但前台售卖的以男性为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十分完备
B. 北宋男尊女卑的观念已被摒弃
C. 北宋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 市的发展已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答案】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店铺虽以妇女闻名”,生应该结合所知识正确区分选项中的不同概念的含义,不能偷换概念,据此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11.《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
A. 各国开始税制改革
B. 土地公有制形成
C.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井田制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按照井田制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但是周天子只能默许,说明周王室衰微,井田制遭到破坏,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这与税制改革无关;B选项错误,井田制就是一种土地公有制;C选项错误,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内容。
1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 周王
B. 贵族
C. 平民
D. 奴隶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的叙述可以看出材料描述的是西周时期的井田制,所谓的“公田”也就是井田之中的部分,它是贵族的主要土地,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井田制下所有土地都归周王室所有;C选项错误,平民没有土地所有权;D选项错误,奴隶制度下奴隶没有任何地位和权力。
13.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A. 明清中央集权弱化抗灾能力下降
B.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 明清时期政府抗灾机制比前代退步
D. 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答案】D
14.下表是唐宋律令对丝织品输出规定的比较。由此可知
A. 宋代对外贸易比唐朝繁荣
B. 宋代对外贸易政府不加干预
C. 丝织品是宋代主要出口商品
D. 宋代的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材料可知,唐朝被禁止输出的纺织品有“锦、绫、罗、丝绢、丝布”,而到了宋朝”未出现关于限制丝织品输出种类和区域的条例,这说明了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宋代对外贸易比唐朝繁荣,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不出丝织品是宋代主要出口商品,故C项错误。
15.据《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低),所以进退为评。”材料记载的耕作工具被称为
A. 耦犁 B. 耧车 C. 翻车 D. 曲辕犁
【答案】D
【解析】材料“辕之上又有如槽形”说明是曲辕犁,D正确;A是西汉时期二牛抬杠;B属于西汉时期播种工具;C是灌溉工具。
16.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个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是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清朝
【答案】D
【解析】人面彩陶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白瓷最早出现在南北朝,珐琅彩出现在清朝。故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是清朝,故选D。ABC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陶瓷业成就,需要掌握人面彩陶壶、白瓷、珐琅彩出现的时间。解题的关键是对人面彩陶壶、白瓷、珐琅彩出现的时间的识记。
17.2010年11月11日,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该瓷瓶的制造年代最有可能在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答案】D
18.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 黄牛过河各顾各
C. 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 小满芝麻芒种谷
【答案】B
【解析】自给自足是指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本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A项反映的是农业种植中施肥很重要,不符合自给自足特点,应排除。B项中的“各顾各”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故B项正确。 C项反映的是苗出的齐、长势好是丰收的标志,不符合自给自足特点,应排除。D项反映的是农业时令节气的重要性,什么时令种什么、收什么,不符合自给自足特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需要掌握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自给自足含义的理解和对选项的分析理解。
19.一位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者的看法,以下哪一种说明更为合理
A. 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
B. 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足以清楚说明轮种制
C. 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 诗人的描述多不精确,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的讨论
【答案】C
点睛: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20.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指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有利于巩固统治
D. 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答案】B
【解析】金银财宝、富丽堂皇的房屋,遇到各种灾害瞬间就消失了,只有田地不会有什么损耗。所以绅士、富商、普通手工业者、商人等,有了一些财富后都用来置办田地。本题实则考查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原因,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有钱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再发展,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与材料含义相悖;C、D项与材料无直接的联系。*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22题20分,满分40分)
21.近代史家傅斯年说“史就是史料”。中国史料纷繁芜杂又浩如烟海,史者要仔细鉴别,从中得出正确的信息。
材料“诗歌里的古代经济”
朱门巧夕沸欢声,
田舍黄昏静掩扃。
男解牵牛女能织,
不须徼福渡河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围绕“诗歌里的古代经济”,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做到史论结合)。
【答案】主题: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阐述:这种经济形态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家庭为单位的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十分分散。到了近代,成为阻碍生产的因素之一。
22.古代中国有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它们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请指出小农经济的基本含义。
(2)“一带一路”中的“一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请列举唐宋以来,中国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主要商品。
(3)明清时期,出现了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的商帮。请列举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个商帮。
(4)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对经济有何影响?
【答案】(1)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丝绸、瓷器、茶叶、铜铁器
(3)晋商和徽商
(4)重农抑商。
积极影响: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消极影响: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
(4)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积极方面:它可以起到保护小农经济以及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
消极方面:它抑制商业活动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