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驿路梨花
第一课时
彭荆风目 录人物分析导入新课学习目标结构分析课时作业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1949年参军,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昆明军区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云南作协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1.理清篇章结构。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4.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2.难点:小说深厚的思想内蕴分析。 阅读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本文以“我们”的行止和见闻为主线。按照你的理解,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1—8二9—1213-27三28—36四28—36五①课文中写了哪些人?
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②他们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③文章在刻画这些人物是采用了怎样
的手法?①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方便过路人 建造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 建造小茅屋 照料小茅屋 方便过路人 1.将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3遍。
2.将小说中哈尼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的“梨花姑娘”的故事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要求:根据原文增加具体的细节和情景,更为生动形象地表现梨花姑娘的美好品格;不少于600字。1.将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3遍。
2.将小说中哈尼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的“梨花姑娘”的故事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要求:根据原文增加具体的细节和情景,更为生动形象地表现梨花姑娘的美好品格;不少于600字。驿路梨花
第二课时彭荆风目 录叙述手法分析学习目标主题思想分析课时作业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分析? 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顶密林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具体生动地表现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生根开花的美好情景,歌颂了助人为乐的精神。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梨花”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标题结尾的抒情具有点明主旨的作用。结尾人物所写的各个人物,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品质: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环境环境描写,(梨花)烘托或(偏远荒僻)反衬了“雷锋精神”的高尚。雷锋精神“雷锋精神”的深厚内涵:不只是乐于助人或舍己为人,更重要的是:①见义勇为(行正义,行大义);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③一种纯朴善良的民风。小说中,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课文是采用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①按时间顺序复述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以“我们”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本文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作用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顺叙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能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补叙也叫追叙,是补充交代,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插叙1.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
2.有人认为,我们这个时代,“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你写一段文字发表你的看法。要求:有观点,有分析,有例证;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