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第5课 古诗两首《清明》想一想 填一填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农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十五四月五日前后(农历)五月初五(农历)八月十五(农历)九月初九贴春联,放鞭炮吃汤圆扫墓 吃粽子、赛龙舟 赏月,吃月饼登高清明节的来历: 相传清明节是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流亡国外,他的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下后保住一条性命。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然而介子推最鄙视争功讨赏的人,他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 杜牧唐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因万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書舍人(中書省別名紫微省),人称杜紫微。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世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作者简介:fēn yǜ duàn hún jiè wèn
纷 欲 断 魂 借 问
mù tóng yáo zhǐ máng rán
牧 童 遥 指 茫 然
chóu chàng
惆 怅 纷纷:形容多。
欲:要。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遥指:指向远方。
???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时节雨纷纷,
解释: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落下。 路上行人欲断魂。
解释:行人孤身赶路,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 借问酒家何处有,
解释:向谁问路 ,往哪里走才能找个小酒店那。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释:牧童指向远处的杏花村方向的一个小酒店。解析 清明节的时候,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