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襄阳市第27中学 王素娟
一、学科知识综述
本课涉及的历史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二是对隋炀帝功过的评价。在学术界许多史学家对于隋唐大运河的历史功效都有一致性的认识,以陈仲安(历史学家,著名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专家)为首的研究隋唐史的历史学家认为开凿大运河是隋朝交通发展的需要,“古代交通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非常强,河运虽然在速度上不及骡马,但在运量和运价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隋统一以后,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用人工开凿南北走向的运河以开通南北水道交通,已经成为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陈仲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隋唐五代史》),岑仲勉先生在他的《隋唐史》中也明确说明“只有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开辟一条新的运输水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安、洛阳两都的粮食与其他物资的供应问题,并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打开中原通向江南的水上航道成为隋王朝的当务之急……”诚然,还有很多隋唐史专家对大运河在隋经济和军事上的作用都抱以肯定态度,在此,不一一列举。
关于对隋炀帝的评价,学术界对此不一而足,而且在不同时期,对隋炀帝的研究也各有不同,在50至70年代,大部分人都延续历代对隋炀帝的恶评,但是万绳楠却有不同见解,在《论隋炀帝》中,却对隋炀帝大加赞赏,认为他为祖国统一与巩固作出贡献,是一个很有才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功大于过。但是他的观点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而到了70年代至90年代初,海内外对隋炀帝的研究有了新动态,美国芮沃寿、杜希德,日本学者布目潮沨、台湾学者黄仁宇、香港学者杨永泉等都认为不能以“末代昏君”论定隋炀帝,要客观公正论功过。90年代至今,越老越多的学者疾呼大家从客观角度去评价和来看待隋炀帝,回归学术本义,随着对历史人物认识的深化,以及对隋朝历史的深入探讨,学术界对隋炀帝的评价更加理性更加客观和科学,脱离了功过分成,暴君明君之争的的固定模式。总之,论从史出,依据客观史实公平公正评判隋炀帝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
二、《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内容: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隋朝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灭亡的基本事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隋朝运河的示意图》和相关历史材料,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阅读相关材料,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度的进步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者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四、教材分析
本课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一课。本课介绍了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达300多年政权分立的局面,开通大运河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自学能力不强,针对这些特点,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制度
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七、教学方法
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概括法、分组探究法等
八、教学手段
幻灯片与板书相结合
九、教学过程
【以诗导入】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尽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大意是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隋朝灭亡就是因为这大运河,但从运河开通至今,南北沟通还都还需要它,如果没有当年隋炀帝三下江都南巡,最终导致灭国的事情,那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劳就可以和大禹治水相媲美了。此诗论及的是隋炀帝修建隋朝大运河,功不可没。那么,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修建的?如此大的建树为什么才让隋朝仅存38年呢?要弄清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这一课,去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以诗引史,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古典文化,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引出本课主题。)
【目标展示】
本课我们需要掌握三个问题:
①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②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
③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
④掌握隋朝灭亡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就明确方向,把握重点,进而指导后续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篇章---千古文帝—隋的统一】
1、知识整合:划分结构
本课有四目内容,我根据其特点,将它整合成三个篇章。第一篇千古文帝即第一目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制都是隋炀帝巩固统一采取的重大措施,因此把它们融合到第二篇千秋功业中,第三篇千年一叹也是最后一目隋的灭亡。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简单回顾历史,让学生厘清历史脉络,保证历史学习的连贯性,同时由此引出新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2、自主学习一:隋的统一
阅读史料,结合预习,分析隋文帝巩固政权的措施,然后老师总结。
“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
——《隋书》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隋文帝廉政爱民
此外,他还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措施来巩固政权。
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合作探究一:统一措施的影响
阅读材料结合预习回答这些措施有什么影响?
材料一
时间
项目
隋初
隋盛世
结论(表现)
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 兴洛仓
材料二 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 ----宋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粮食丰足。粮仓堆
积,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②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设计意图:学生自学自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老师辅以指导总结,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利用史料,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
过渡:隋文帝自建隋以来,勤勉治国,一度使隋的国力不断增强,为后世积累了巨额财富,他被西方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自他之后,隋炀帝临政,又为隋朝的继续繁荣作出哪些努力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部分。
【第二篇章---千秋功业 ---开通大运河】
1、自主学习二:开通大运河
阅读史料,结合预习,分析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目的。
“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才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 ——改编自《话说运河》解说词
“阴柔一捺”的大运河修建于何时、目的何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看图识“河”
ppt展示隋唐大运河示意图,学生根据图示来解读大运河的结构。
一条: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北起涿郡,南至余杭)
二长:二千多千米
三点:三个城市(北京、洛阳、杭州)
四段:分为四 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贯穿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六省:跨越六个省份(从北至南)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图文结合,加强记忆,)
3、合作探究二:评价大运河
阅读史料,结合预习,评价大运河。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唐 皮日休
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唐《通典·州郡典》
“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 ——《宋史·河渠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展示隋运河开凿表,显示修运河耗费的民工数量。让学生分析修建运河的弊端。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功: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罪: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设计意图:出示正反两方面材料,让学生正确认识隋唐大运河,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辩证史观。)
【第二篇章---千秋功业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情景设置:谁有资格录取
魏晋以来,如果你是主考官,下列哪个人有资格做官。
补充材料: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门阀世族,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学生做主考官,判断情景设置的两个人谁有资格录取,学生辩论按身份出生来选拔官员是否合理,进而引出隋朝科举的建立。
(设计意图:以图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情景设置两个人物(李富贵和张有才)的简历,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进而认识到科举制建立的必要性。)
教师解释科举制的含义,学生讲述科举制建立的过程。
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2、合作探究三:科举制的作用
阅读史料,结合预习,分析科举制的作用。
材料一:唐玄宗统治时期,宰相共计34人,科举出身17人,占其1/2。其中开元年间的宰相共计26人,科举出身14人,约占其2/3。
——数据统计于《唐朝历代宰相名录》
材料二:科举制度……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限制……科举取士本着“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的原则……
——杨齐福《科举考试制度的再审视》
材料三
朝代
新建书院数目
涵盖省区数目
宋朝
711
18
元朝
296
19
明朝
1699
25
清朝
3868
31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2)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设计意图:表文结合,让学生分析概括科举制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第三篇章---千年一叹 ---隋朝的灭亡】
1、自主学习三:隋朝的灭亡
2、合作探究四:隋灭亡的原因
材料:百役繁兴,六军不息,竭尽国力,大兴工役,唯其权力意志是用,根本不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
——袁刚《暴君隋炀帝评价的论辨—关于暴君之暴的政治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隋炀帝好大喜功、奢侈无度,统治残暴;
②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
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历时38年的隋朝随之灭亡。
3、以史为鉴:隋灭亡的教训
材料:唐太宗毫不含糊地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韩昇《盛世是这样治理的》
教训:统治者要爱惜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
(设计意图:学生对前后历史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君主要体恤爱民。明白王朝的兴衰是与君主的作为有关系的。)
【板书设计】
隋文帝:隋朝建立、统一、巩固
隋朝 繁荣一时,
隋炀帝:1、开凿大运河 二世而亡
2、创立科举制度
【课堂总结】
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一统中华。开凿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大运河是隋代劳动人民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本课还学了科举制这一专题,它从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废除,共1300多年的历史。隋唐的科举制是今天考试制度的起源,它的创立目的是为了选官。今天的考试,有的仍是为了选官,比如“公务员考试”;有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如“高考”、“中考”;更主要的是演化成为一种评价我们知识能力态度的手段,时时刻刻在发挥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管是古代的科举制,还是今天的高考、公务员考试,都是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课堂检测】
1.隋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是 ( )
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
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
③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
④东晋南朝时北人南迁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加强水利灌溉
C.供隋炀帝到江都巡游
D、为了对高丽战争
3、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
A、才能 B、财产 C、门第 D、民族
4、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是( )
A、儒家经书 B、对时事的看法
C、科技知识 D、风俗民情
5、最早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是在( )
A、魏晋时期 B、隋朝时期
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
6.材料分析
材料一? 魏晋时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但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很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材料二?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结义可称”“文才秀美”等10科举荐人才。
1.材料一所提及魏晋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你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弊端?
2.材料二中的这种选官方法是什么制度?与材料一中制度的相比哪种更好?请说明你的理由。
十、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归纳总结,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出作为统治者应该如何施政和做人;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废除的过程,体会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体会科举制对古代、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课中,我采用诗词赏析的方法导入新课,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学习,另一方面能很快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在讲授新课前我带领学生进行历史回顾,使新旧知识衔接更自然。课堂中,我不断提出设疑,通过提问、小组探究等教学方法,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较好。然而,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大,牵引学生的思维,按照预先设计的思路推进教学环节的实施。对学生的主体性有些忽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由于七年级刚接触历史,还不适应史料教学,没有养成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而我选择的材料难度也比较大,在如何把这些较难的资料交流、讨论、归纳、概括,然后内化成自己语言表述出来这些方面,我又缺乏指导,因此,在根据材料回答问题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并不理想。由于时间安排欠合理,导致最后在进行课堂检测时很仓促。这些问题都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尤其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