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战争的大致经过和黄继光、邱少云等人物的英雄事迹。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其主要内容,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3、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及表现,知道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主要措施和作用,了解“官僚资本”、“三反”、“五反”等历史概念。
4、通过了解黄继光、邱少云等人物的英雄事迹,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
【预习热身】
细读课文,将下列问题的序号和标题标注在课文相应的地方,并对下列内容进行勾划,填空部分划双横线。
一、抗美援朝战争
1.背景:1950年6月,_____________爆发,美国干涉朝鲜内政;美国派第七舰队入侵中国____________;对我国边境城市和乡村进行轰炸、扫射,侵犯我国主权。朝鲜请求中国出兵。
2.目的:抗美援朝、____________。
3.出兵:1950年10月,首批部队在___________的率领下,渡过鸭绿江。
4.结果:______年7月,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5.英雄人物
(1)代表:_________、邱少云
(2)精神:爱国主义、___________和革命英雄主义
6.意义:破除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________和民族自豪感,空前提高了中国的________
二、土地改革运动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还有2/3的地区存在着_________制度,封建土地所所有制成为农民贫穷和农业生产落后的根源。
2.目的:满足广大农民对______的要求,解放__________,促进________。
3.实施:1950年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果:到______年底,除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外,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5意义:消灭了____________,使“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解放
了____________,促进了_______________。
三、恢复国民经济
1.背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
2.措施:没收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_,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等;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__________;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_____________。
3.结果: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胜利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4.意义:为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造了条件。
【学习探究】
主问题一:抗美援朝战争
1.我国为什么要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2、3、4号小组成员展示答案,组长总结,其余同学质疑补充。
2.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2、3、4号小组成员展示答案,组长总结,其余同学质疑补充。
主问题二:为什么要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2、3、4号小组成员展示答案,组长总结,其余同学质疑补充。
【达标检测】
1.1950年夏,美国侵略朝鲜。美国之所以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就发动战争,其目的是( )
A.抢占殖民地 B.发动新的世界大战
C.配合国民党反攻大陆D.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
2.右图是抗美援朝期间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照片中左边的人物是( )
A.毛泽东 B.朱德 C.林彪 D.彭德怀
3.“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曾经回忆说:“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克拉克说的停战协定的签定时间是( )
A.1951年7月 B.1952年7月
C.1953年7月 D.1954年7月
4.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黄继光,为了突击部队开辟道路,他毅然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发射孔。他的行为体现出的精神是()
①爱国主义精神②国际主义精神③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我国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 )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B. 1949年新中国成立
C.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D.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6.如图,这个面带喜悦的农民,肩膀上扛着一个
地界牌,上面写着:贫农王贵元分到十一亩田地。
这个情景说明当时中国实行的是( )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
C.集体土地所有制 D.国家土地所有制
7.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回复经济发展,采取了很多经济措施,其中不包括 ( )
A.没收官僚资本 B.统一全国财政收支
C.进行“五反”运动 D.进行“三反”运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