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两小儿辩日》导学练测资料包七年级语文上册鄂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两小儿辩日》导学练测资料包七年级语文上册鄂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湖北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13:18:00

文档简介

www. 中考资源网
《航天女英雄——女教师克里斯塔 麦考利夫追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围绕航天英雄这一主题,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信息,并进行整理。
2、理解英雄行为,感悟英雄品质。
3、体会航天英雄牺牲后人们的悲痛情感,培养大胆对课文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
麦考利夫的英雄品质是如何体现的。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传达出内心的震撼。
一提到英雄,我们就会想起在革命战争时代冲锋陷阵、英勇牺牲的勇士,他们担当起拯救苦难祖国的重任,慷慨赴难,血沃中华。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是革命年代的英雄,他们以自身的言行铸成这一时期英雄的内涵。战争渐渐远去,和平的阳光温暖着神州大地,拂去了战争的烟云,而英雄的形象却从来没有在我们心中消失过。在和平年代里,英雄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是指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勇于向困难挑战,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需要理解其英雄行为,感受英雄品质的力量,树立正确的英雄观。
麦考利夫这位航天女英雄,明知艰险,勇者无惧。当得知美国国家宇航局决定挑选一名普通教师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飞入太空时,竟有上万人报名!麦考利夫就是其中一员,她立刻向宇航局报名,没有犹豫,有的是挑战的热情。她与男性竞相争辉,她无惧艰难,这是英雄迈出的第一步。两个孩子给他们37岁的母亲的支持犹如一针强心剂,让麦考利夫更是坚定信心,含笑感激。
英雄不怕考验,英雄不怕磨难。虽然身体健壮,可她只是一个普通教师,而且只是一名女性,她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后来,四个月的训练如同一支支利刃考验着她、威逼着她,稍有松懈,稍有退缩,稍有犹豫,等待她的将是退出。失重、颠簸、呕吐……这些让人难以想象的痛苦,都未能动摇她内心的飞行梦想,她都用坚强的意志挺了过来,对太空的向往给予了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此刻她完成了英雄的塑造。
将生死置之度外,肩负使命,并且时刻不忘作为教师的责任,自信而又美丽。登机时仍想着在太空中给几百万美国学生讲两堂课,这是作为教师最本我的美丽。“在登上航天飞机的最后一刻,她回过头来,对着电视镜头,对着她的学生们,也对着整个人类,留下了一个美丽的笑容,这最后的笑容,异常灿烂夺目,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记叙了美国女教师麦考利夫积极投身航天事业,挑战困难,英勇牺牲的事迹,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深切悼念之情。词典上看:“英雄”有三种解释:1、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例如英雄好汉。2、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斗争,令人钦佩的人。3、具有英雄品质的人。在和平年代,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勇于向困难挑战,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就是英雄。麦考利夫作为一名普通公民乘“挑战者”号飞入太空,表明她具有英雄品质。
默读课文,课文内容可作如下概括:
1、开头:神圣的日子。
2、报名:光荣的使命。
3、训练:严峻的考验。
4、告别:激动的场面。
5、失事:强烈的悲恸。
6、结尾:永远的怀念。
[研读与赏析]
1、里根总统为什么决定“第一个进入太空的普通人应该是教师”?
人类的航天事业刚刚起步,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去探索。而教师虽然是普通人,却是青少年的引导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让教师进入太空,既是对教育引导作用的重视与肯定,也是利用这种作用为人类的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是一种富有远见的行为。
2、关于课文结尾一段中的两个问题:为什么说麦考利夫上了最后一课?“挑战者”为什么打上引号?
虽然麦考利夫为航天事业英勇献身了,但这种精神会教育学生和孩子们。“挑战者”加上引号有特殊的意义,“挑战者”是航天飞机的名字,代表了人类向科学尖端挑战,在这里称麦考利夫为“挑战者”, 是对她的英雄壮举的充分肯定。
[学法指导]
1、重点放在对“英雄”含义的理解上,以此为突破口,才能把握文章主旨。
2、查找有关航天史的资料,了解人类为此作出的努力,以便加深对“英雄”的理解。
3、在讨论中完成对麦考利夫“英雄”形象的认识。
[体验反思]
1、读完全文,最震撼你心灵的是哪一幕?用一分钟的时间,请你准备用深情叙述或朗读传达出你内心的震撼。
2、同麦考利夫竞逐同一机会的美国著名乡村音乐歌手约翰·丹佛在“挑战者”号爆炸的当天晚上,填词、作曲唱出了一首新歌《为我翱翔》:
我猜想你可能现在才知道
  我当初也希望升入太空
  我希望能够搭乘那支火箭升入天堂
  我希望为每一位男子翱翔
  每一位儿童、还有每一位母亲……
  她为我翱翔
她为每一个人翱翔
她为每一个人追寻更为光明之日
  ……
  她为我们发出了自己的光亮
  她为我们奉献了自己的精神和全部
  他们为我翱翔
  他们为每一个人翱翔
  他们为每一个人追寻更为光明之日……
  给予梦想以机会,梦想能够成真
  未来成功的希望真切而真实
  人类是“地球”号飞船之子
  未来属于我们大家
同学们,为了表达我们对英雄的缅怀,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诵。
[拓展延伸]
1、自己试着写两句碑文,借以表达我们对航天英雄的悲痛和敬意。
如:“挑战”号上永远的挑战者
梦想在宇宙上飘扬
2、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9秒,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神圣而又辉煌的时刻,你知道吗?说说你所知道的内容以及你的感受。
PAGE
- 1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2课两小儿辩日导学练测资料包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故:原因、缘故。
去:距离。
汤:热水。
孰sh’:谁。
辩斗:辨论,争胜负。
东:向东。
车盖:古时车子上的圆形伞盖,雨天遮雨,晴天蔽日。
及日中:到正午。及,到。
盘盂y’:(盛饭菜的)盘子、钵盂。
此不为:这不是。为,是。
沧c ng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不能决:不能决断、判断。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
2、相关知识:
⑴关于《列子》:道教经典。又称《冲虚真经》。原为中国战国时道家著作,相传为列御寇所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书有八篇,已亡佚。今存《列子》一书据考应为魏晋时玄学家伪作,东晋张湛收集整理,编为八篇,并为之作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尊其书为《冲虚真经》。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改为《冲虚至德真经》。《列子》思想文风皆近似《庄子》,多寓言故事。其《黄帝》、《汤问》篇描绘仙界奇景和至人、神人灵异故事。《周穆王》篇记述穆王西游昆仑山,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事。皆可为道教宣扬修道成仙思想提供依据。《黄帝》篇又论述养生之道,认为声色厚味、爱憎利害皆伤神乱性,舍此始能得道飞升。亦可为道教修身养性者利用。现存重要注本有《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宋陈景元《列子冲虚至德真经释文》、宋徽宗《冲虚至德真经义解》、江遹《冲虚至德真经解》等,皆收入《正统道藏》。
⑵ 《两小儿辩日》中有关知识的问答
问:早晨较中午太阳看起来大些,是不是早晨太阳离我们近而中午离我们远些呢
答:不是的。在—定条件下,人对物体的视觉会发生错觉,一个物体在一些小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就显得大些,而一个物体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又显得小些。
同理,早晨的太阳,只有地平线上一角是天空,而其余部分是以树林、房屋等做它的背衬,而在中午时,太阳在头顶上是以大得无比的天空做它的背衬,所以看起来中午的太阳就比早晨的太阳显得小些。
另外,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大些的原因。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而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
问:中午较早晨时热,是不是因为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较早晨时离我们近呢 那又是为什么呢
答:也不是。中午时较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的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较早晨时热。.
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篇短文叙述两小儿辩日之远近而孔子不能决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少年儿童努力认识自然、敢于独立思考、不迷信名人的精神,阐述了不能以偏代全、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的道理。从另一面看,本文也透露出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
二、文章脉络
《两小儿辩日》共7节,可分三部分。这篇短文,按事情发生、发展顺序叙述人物故事,表现古人(名人和孩子)的思想观点。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孔子路遇两小儿,听他们辩论太阳离人之远近,各抒已见。交代人物、事情来由。
第二部分(第4、5节):写两小儿各自申述所持看法的根据,同时反驳对方的看法。
第三部分(第6、7节):写孔子面对两小儿“辩日”的不同看法,不能判断是非,受到嘲笑。
三、写作方法
叙事简洁,重点突出。《两小儿辩日》的叙述重点不在孔子,而在两小儿。叙述两小儿的重点,不是他们各自的形象、性格,而是他们围绕“太阳何时离人远、近”的争辩。因而他们各人的看法、理由则是重点。本文详写他们有关的对话,即争辩的内容,抓住了重点。语言表达洗练灵活。如第二节开头“一儿曰”后用15字,清楚明白地表达了第一个小儿的看法,是直接引用该小儿的话。第三节,写第二小儿看法时则改用作者陈述,在前文的基础上,省去了“曰”,“我以”“去人”数字,又将“始出时”换成“初”,而表达效果相同,作者真是惜墨如金。
四、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说,(路上)遇见两个小孩在(激烈地)争论。(孔子)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大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说:“大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子上的伞盖,到了正午时却像只盛菜饭的盒子、钵盂(那么大),这不是(距离)远的(看起来)小,(距离)近的(看起来)大吗 ”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清凉寒冷,到了正午时(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距离)近的(感觉)热,(距离)远的(感觉)凉吗 ”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他们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认为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练习解答】
一、可参考前面的“白话翻译”来说两位儿童各自所持的观点。该故事对人的启发,如可联系学习态度:学习小孩会动脑,不迷信名人,独立思考,不只看到一点就下结论等方面谈;还可从宇宙无穷,知识无尽,学习无止境上谈。
二、诵读与背诵(略)。
三、1.距离。离。
2.盘子(言其小)。
3.热水。
4.“知”通智,智慧。
四、参考本课“相关背景”,即可回答两小儿的问题。
【类文品读】
郑人买履
《韩非子》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注音并释义。
(1)郑人有且置履(  )者  履:
(2)先自度(  )其足  度:
(3)吾忘持度(  )  度:
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及其含义。
(1)而置之其坐     通    ,含义     
(2)反归取之     通    ,含义      
3.翻译下列句子。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文中涉及的两个人,分别代表了哪类人
5、买鞋“宁信度,无自信”的郑国人,往返集市的结果是徒劳无功、“不得履”,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的结果只能是             。
(参考答案:1、⑴鞋⑵动词,量⑶名词,尺码 2、⑴坐、座,座位⑵反、返,回家 3、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他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现实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 5、害国、害民、害已)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盘盂(  ) 沧沧(  )凉凉  孰为(  )汝(  )多知(  )乎
2.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①一儿曰:“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
②熟为女多知乎!(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孔子东游  东:
②问其故  故:
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      去:
④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     则:
⑤孰为汝多知乎  汝:     知:
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为:
4.翻译下列句子。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孰为汝多知乎!
5.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两个儿童各自持有的观点及依据。
观点:①                   
   ②                   
依据:①                      
   ②                      
6.两小儿所持的依据有道理吗 该如何理解这一现象
7.为什么“孔子不能决也”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二、同步解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8.《两小儿辩日》一文的体裁是        ,“辩日”的意思是          。
9.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0、对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即使是博学多闻的人也会有所不知。
B、从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看,两个小儿争辩的问题谁也解决不了。
C、对待科学应采取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D、孔子虽是圣人,但他并不如两个孩子。
11.简答题。
这篇文章虽然没有描写两个孩子的外貌、神情,但从他们认真争辩的对话中,你能看出他们具有哪些优点吗
三、美文赏读
治驼
昔有医人,自谋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乒焉,而即躧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诸官,医人曰:“吾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自谋能治背驼  自谋:
(2)延吾治  延:
(3)可朝治而夕如矢  如矢:
(4)一人信焉  信焉:
(5)乃索板二片  索:
(6)但管人直  但:
13.翻译下列句子。
(1)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
(2)其子欲鸣诸官。
14.这则小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略 2、①苍——沧②熟——孰;女——汝 3、①向东②原因、缘故③认为;离④到;就⑤你;通“智”,智慧⑥是 4、⑴这不是离我们远看起来小,离我们近就看起来大吗?⑵谁说你多智慧呢! 5、观点:①太阳刚出来离人近,到正午离人远。②太阳刚出来离人远,到正午离人近。依据:①刚出来看起来很大,到正午看起来很小。②太阳刚出来让人感到清凉,到正午感到很热。 6、都有道理。(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7、因为孔子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启示我们:做学问要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8.寓言(也可答“民间故事”)。“辩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 9、略 10、D 11、略 12.⑴自我介绍、吹嘘⑵请⑶像箭一样直⑷相信了他的话⑸找⑹只 13、⑴于是找来两片木板,把一片木板放在地下。⑵他的儿子要告到官府。 14、做任何事情,如果放弃了根本目的,就毫无意义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